第112章 - 我们走向康庄大道 - 绾山系岭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12章

第112章

截止至大年初十,前往竹坑乡游玩的人近万人,其中□□洞景区接待量最大,明清一条街虽然并未正式建成开放,但它本身就是一条开放式古街,老酒厂、商会会馆古建筑群等全部对外开放,银窖以及地道遗址也属罕见,游客也可来看个新鲜,再加上乡政府搞的“逛大集、看大戏、游街寻宝”等各项活动,也吸引了超过预估的游客量。就连位置稍偏僻的梁家洼村也接待了不少游客。

随着寻宝活动大奖的发现,再加上很多人要销假上班,过年这波游客量初十后陡然跌落,热闹了十来天的古街在薄雾冷风中终于又有了些萧瑟之意。

然而不用“萧瑟”几天,正月十五这天的丹江烟花节则将再次把竹坑乡拽到世人面前。

要知道,举办烟花节成本可不低。如果持续时间太短,大家伙看得不尽兴,组织方不仅落不到好处,还会被骂。要是持续时间太长,成本又太高,伤了根基,怕是以后这个节日没办法持续。

至于钱从哪里来,乡政府在年前好几个月就开始想办法。□□洞景区才刚开业大半年,离盈利还远着呢,担着银行贷款,更多的利润被释放在了捆绑在□□洞景区的村民身上,自然不能从里抽调资金。至于古街开发有部门文物部门的维修资金,还有国开行的低息贷款,这些只能专款专用,不能挪用到烟花节上,思来想去,只能继续秉持“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原则,请各村主动报名,竞选烟花节的冠名权。

另外,竹坑乡人本来就有过年在丹江放烟花的习俗,平时各村家里条件不错的,都会买烟花来放。只不过他们放的烟花大多都是只能喷射两三米高的冷光烟花,或者本地称作“地出溜”的小烟花,或者那种可以冲天上响一下的“毛老鼠”,这些纯属自己放着玩。

乡政府这次请大家另类“集资”,可多可少,但凡交钱的都可以享受前排就坐的待遇,而且大家伙把钱集中起来也可以买高空□□,比自己买的那种窜天猴有意思多了,看得更爽,玩得更刺激。

为了“积攒”更多烟花资金,姜崖年前带着王学海去县城找了好几家企业,请他们多少赞助一点,到时候在每一颗大烟花绽放时可以用广播念出企业名字,做个宣传,也表达感谢。

除了疏通来钱困境外,姜崖还专门去了一趟隔壁县的花炮厂。这家花炮厂原来是国有的,前两年刚被一个姓王的老板给承包了,转为私营。姜崖跟这人谈到想以最低的成本搞定这次烟花表演,还说要是合作愉快的话,以后每年丹江正月十五的烟花表演都用他家的货。

结果这个老板牛气哄哄,压根不愿意降价,说自己压根不愁没生意。这几年市里经济条件不错的县,每年都在会在县城举办大型烟花表演,王老板作为长期供应商,确实不怎么愁市场。姜崖介绍自己是西河县的,王老板就不怎么感兴趣了,又提到竹坑乡,这个王老板就更没兴趣了。他长长哦了一声,那腔调里就差写四个字“嫌贫爱富”。

姜崖见状,也不再费口舌,当即带着王学海去了一趟湖南浏阳。这个花炮之乡年前三个月到处都是前来购货的经销商,车水马龙把镇的主街都占满了。姜崖当然不能去找那些大厂,他在镇里转悠了两天,凭借着他这张看起来十分友善的脸,打听到一个叫“连胜”的花炮厂。这家厂子成立于八十年代,厂长于兴思性格是出了名的固执较真。

其他同行多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比如十万响的鞭炮只响十几秒,药筒里掺杂几根空的,该五颜六色的烟花却只有几缕淡淡的色彩等。

但凡从连胜花炮厂出去的烟花炮竹,随便检查随便挑刺,可以说他样式老土,但一定挑不出质量上的差池。然而追求好品质的代价就是价格打不过那些偷工减料的厂子,连胜花炮厂这几年效益一般,勉强够混个温饱。

姜崖登门拜访,于厂长听说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自竹坑乡,非常感慨地提起解放前他父亲走南闯北贩卖花炮,经过汉口,顺汉江而上最北就到过竹坑乡码头村。那些运往更远处的花炮在码头村,水运转陆运,由本地人用脊背翻过秦岭,卖去更远的地方。

王学海见这位厂长主动提及这段历史,顿时觉得有戏,赶紧示意姜崖趁机攀攀关系,好让对方给个友情价。

然而姜崖像是没看到,实话实说,他想成本价买花炮,也想长期合作,更直白地说连胜花炮的产品跟不上当前的审美需求,不够高,不够大,不够璀璨……

王学海一脸无语,哪有登门拜访结果把主家一顿批评,怕是下一秒就要被赶出去。

谁知于厂长并没有生气,反而让姜崖具体讲讲。姜崖当然不是瞎说,他提前在市场上买过连胜花炮厂生产的烟花,质量没得说,但大多数还是针对个人玩的玩具烟花,旋转的,喷射的等等,太常见,太普通。他在一本杂志上看过日本举办的烟花大会,璀璨如花,飞流如瀑布,像在黑色幕布上泼出来的奇美世界。这种烟花飞得高,炸得大,流光溢彩,就是一出用火和烟演绎的大戏。

姜崖也知道,于厂长其实之前发明过一种高达五十米的礼弹烟花,好看是真好看,t只是成本太高,买的人非常少。

于厂长见姜崖并不是一味地批评,且对他的花炮厂非常了解,脸色越发缓和,让姜崖提出他的想法。姜崖把丹江烟花节的策划方案拿给他看……厂长看着看着竟然眼圈泛红了。

王学海:???他写的材料竟然如此感人?

他本人竟然不知道!

于厂长看完后,掩卷长叹一口气,说他小时候听父亲提及过竹坑乡这个水陆交汇之处,百舸争流,商贾咸凑,是多么的繁华,令人向往啊。

没想到历史的车轮骤然将它碾压,压扁,压碎,几乎消失在历史的大雾中。

可此时此刻这里的人又强撑着手爬起来,势要冲破这大雾,再次站在历史车轮得前面!

跑!跑!跑!一定要比车轮快,才能不被抛弃,不被遗忘……

这不由让他想到自己。

他家世代做花炮,祠堂里除了供奉列祖列宗外,还会供奉花炮之祖李畋。

可以说花炮贯穿了他们家族枝繁叶茂的每一处细节,养育了他们,也成就了他们。清末那会他家的花炮远销蒙古,生意做得热火朝天,然而帝国主义的铁蹄袭来后,长达数十年的沉寂中,再也听不到庆祝祈福的烟花声,直到解放后情况才渐渐转好。

然而随之而来的饥荒动乱又让所有热闹陷入沉寂,直到改革开放后,大家伙日子好过后这里的花炮厂越办越多,他家的花炮厂在他手上又渐渐有了起色,然而历史总是如此,总在人们看到希望的时候又给予重头一击……1993年北京率先实行全域禁放烟花鞭炮,随后广州等城市也紧跟其后,大政策下,没有人认为花炮产业还是朝阳产业。

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再有不自觉的人偷工减料,恶意竞争,花炮生意更是难做。

于厂长不是没想过放弃,可他没法给祠堂里的牌位们交代。所以看到同样遭受命运磋磨的竹坑乡人还在奋力挣脱历史的迷雾,甩掉困境的束缚,一时间他难掩慨叹。

既然都是想做事的人,那有什么需求,什么问题更容易摊开在桌面上谈。

双方顿时找到合作的价值。

姜崖想要一鸣惊人的烟花效果,不仅要漂亮,还要一两个丹江烟花节专属的ip礼弹烟花。唯有如此,如此大费周章的烟花节才有可观看性,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事关成本和技术,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于厂长慎重决策。

前去湖南找花炮厂是去年10月份时候的事,于厂长第一次带着样品来竹坑乡是11月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制定了三套方案,高中低三个造价,先不说效果如何,至少这份真诚非常珍贵。乡政府班子也是第一次搞这种事,没有经验,全靠摸索。

于厂长用连环画似的图纸告诉大家到时候烟花绽放是什么效果,并保证到时候呈现的现场效果也会如此。全程时间控制在20分钟到30分钟分钟内,当然时间越长,成本越高。

最后经过几轮会议,集体决策后,选择了以快速连续发射烟火、20公分直径烟火弹以及独创烟火三个组成部分的最优方案。

性价比最高,效果又不错。

其中独创烟火这块就是姜崖反复强调的一定要做出丹江烟花节独有的特色烟花。这个方案至今保密,只有参与会议的人才知道。

过了大年初六,连胜花炮厂就派人来布场。大家伙都跑去江边看,只见他们上下左右尝试点炮距离,白天忙晚上忙,也不知道忙啥,就知道正月十五这天乡政府要在丹江边上放烟花,放大大的烟花。

所有这些需要处理和确定的事情中,烟花节冠名权却迟迟定不下来。

大年十一,一大早宋香巧就跑到安思源家里,敲门没人应,推门进去,却见姬莲花穿着睡衣蹲在堂屋屋檐下哭成了一团。院子里到处都是锅碗瓢勺……

“莲花,这是咋的了?”宋香巧吓得不轻,赶紧上前。

姬莲花缓缓擡起头来,泪眼婆娑中哇得一声哭得更大声了。

宋香巧着急地拉着她站起来,“赶紧回屋暖和暖和,大过年别生病了。”

进了主屋,椅子倒了,柜子乱了,地上全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你跟思源打架了?哎呀呀,什么事啊,让你们生这么大气。”宋香巧强行把姬莲花塞进被窝,扭身弯腰把椅子扶正,把水果盘捡起来……

姬莲花像是失了魂,呆呆地咕哝,“这日子没法过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