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章
第093章
这位副台长也很有意思,一群人中他独独看向姜崖,知道也就他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把童逸民的饭店题词为:聚德轩。
姜崖略微一沉吟,“古人有云:‘德星常会有,相望在文昌’。”
这个典故来自后汉,当时一位大学者名叫陈仲弓,他带着子侄去访问另外一位大学者荀淑,这一事情竟被观察天象的太史令通过夜观星象得知,这位太史令告知皇帝:天上德星会聚,五百里内必有贤者聚集。结果一查证,果然是。后来人们经常用这个典故比喻八方贤者汇聚的盛况。
而竹坑乡是繁荣长达千年的水陆码头,南来北往,东贤西秀,咸来聚集,可不就是德星会聚吗?
德聚,聚德,反正就是厉害人都来我家吃饭?!童逸民用最直白的思维理解着,众人一听皆笑起来,说他聪明,一点就悟。
副台长也不含糊,也不在乎童逸民家的笔墨质量一般,拿着毛笔,大手一挥,聚德轩三个苍劲有力,笔锋带骨的大字跃然纸上。
姜崖教童逸民,“哥,你可得找个雕工好的人把台长的墨宝模刻下来,做成漂漂亮亮的匾额装到你家饭店大门上啊。这可是传家宝啊。”
副台长挥挥手,“就找你们乡最擅长雕刻墓碑的人来搞,一定不会有错。”
众人:“……”
副台长见众人懵,“咋?我说得没错啊。”
姜崖笑着说是没错。他见过乡里一位姓贾的老师傅,但凡什么样字体的祭文到他手里,他都能一笔不差地模仿下来,雕刻在厚重的石碑上。大小不论,字体不论,阴刻阳刻皆可。要是贾师傅知道他要模刻的是市副台长的字,肯定更会上心。
所以在乡下,也只有这种老师傅才有这个功力,不亏了副台长的墨宝。
-
翌日姜崖陪着副台长、制片主任还有摄影师五六兄弟拜访辛老爷子的老酒厂。
老酒厂在明清一条街最北端,跨过马饮桥,旁边就是禹王宫。禹王宫是湖广商人在竹坑乡建造的会馆。副台长祖上是湖南人,听说这里是湖南两广人建造的,一定要进去看看。
禹王宫目前属于公产,平时不让闲人进,有专人看管。姜崖提前让人开了门,一行人这才走进去。
湖广人作为南方人最怕水患,于是就供奉最会治水的大禹作为保护神。高大的建筑分为前宫、中宫和后宫。第一入眼的就是正对着大街的高大宫门。擡头看,禹王宫三个大字雕刻在黑色大理石石匾上。灰砖白墙,砖雕精美,一下子就把人引回明清时期最繁华的时候。
遥想当年,同操着湖广方言的人们从这道门走进,祭拜大禹王,祈求风调雨顺,生意兴隆。大禹神像前香火缭绕,一张张虔诚凝重的面孔时隐时现,祭拜完,又去旁边厢房内喝茶谈生意,算盘打得飞起。
副台长走近看着墙壁上斑驳的壁画,叹了口气,“物是人非,年久失修,这勉强还能看出是竹林七贤的故事。”
乡上虽然安排了专人看管,那也只是防着有些人进来乱划乱刻,损坏文物,按理说竹坑乡明清一条街上像请平浪宫、山陕会馆、禹王宫、清真寺等建筑已经被认定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要切实对损坏情况进行维修修补,但全省的文保单位太多,等财政资金分摊下来的保护费用少之又少,也很难轮到这么偏僻的竹坑乡。
每次即便批下来一些维修费用,也只能紧着破损严重的老建筑。
像禹王宫好歹整体建筑骨架还保存得比较完好,其他古建尤其是一些民居坍塌的不少,其中不乏明代古建。这种民居一旦没人居住,少了人气保护,很快就会被荒草占领,蚂蚁老鼠咬来咬去,再厚重的木头也会坏掉,房梁坍塌再所难免。
不止副台长心痛,姜崖等人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明清时候的商人因为有钱建造了这条街,现在又因为没钱这条街变得破破旧旧。
一切皆:钱字来,钱字去。
从禹王宫出来,众人就闻到浓郁的酒香味。副台长一下子兴奋起来,回头跟姜崖说:“你看这丹江从秦岭奔涌而来,在这里冲出山前冲积扇来,常年水雾缭绕,湿度够,温度也合适,太适合酿酒……”
若是到了高粱丰收的季节,冲积扇上高粱田一片开阔,橙红的穗子像铺天盖地的火烧云,美到窒息。
几人拐个弯就来到了辛家老酒厂。几个四五十岁的汉子穿着露肩膀的褂子,正围坐在一起,每人手里还端着个大瓷碗,边喝边唠嗑。
汉子们看起来孔武有力,露出来的肌肉蓬勃喷发,满满的荷尔蒙。
初秋的凉爽并未让他们瑟缩,饶是穿得如此单薄,浑身还渗透出一层薄汗。
“刚干完活?”姜崖打招呼道。
“是啊。姜崖。今年高粱大丰收,要赶在天冷前把原料闷上酒甑。”说话的汉子叫全建林,在辛家老酒厂干活干了一辈子,年龄最大,经验也最多。
姜崖之前来拜访辛老爷子时,他当时也在。
“我昨天给辛老爷子打过招呼,这是咱们市电视台的副台长和制片主任。”姜崖笑着介绍。他提及前天在市电视台播放的《乡村大舞台》中有两分钟关于竹坑香的片段,拍得意犹未尽,今天市电视台的领导亲自来看看,说不定后续还能专门为竹坑香出个节目。
全建林一听,立马起身把大瓷碗交给老伙伴,笑着说这是好事啊。只是辛老爷子这阵还在家里没来酒厂,如果可以由他带着大家参观。
副台长也是好酒之人,早都瞄着这些汉子手里的大瓷碗,“你们这是把酒当水喝啊!”
全建林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一辈子在这里干活,别说把酒当水喝,怕是血液里流淌的都是酒。”
如此豪迈的回答让副台长也为之大笑,当即上前搂着他的肩膀,“那我今天也来浸染浸染酒味。”
一行人擡脚走进去,迎面一面影壁挡住了视线,上面用阴刻方式刻着辛家酒庄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一笔一划恣意飞扬,和这里生产的酒一样豪迈。
绕过影壁,竟是一小花园。小桥流水,花团锦簇,乍一看还以为到了谁家民居。
几人站在小桥上,脚下红色锦鲤一簇簇游荡着,好不快乐。
“这水从哪来?”副台长提了个好问题。
全建林笑着指了指池底,副台长恍然大悟,这竟是泉水涌出的水池?
也是。酿酒必须好水配。听姜崖说五公里外的猴山法海寺就有两股山泉特别出名,想必竹坑乡这里水位较高,山前有涌泉点也属正常。好山好水好高粱,再加上本地人的聪明才智,难怪能酿出这么好喝的酒。
全建林介绍说辛家老酒厂就建在涌泉之上,当年先发现这股涌泉,才开始有了酿酒的庄子。
跨过前院,再往里走,五六排巨型酒坛挡住了去路。酒坛黑红色,圆形大嘴被严严实实地用泥封着。姜崖走过去一比,几乎与他同高。
只是敲了敲酒坛里面发出嗡嗡声,显然是空的。
全建林t叹气道:“以前喝的人多,每年这几十个大酒坛都装满,别说谁想买到,就是提前预定也不一定能预定到。现在就是想多酿点酒,也是赔钱,所以这些酒坛就只能空着了。”
姜崖点点头表示理解,不过他话锋一转,笑道:“但这些酒坛摆在这里真的很壮观。”要是以后辛家老酒厂搞旅游开发,这些酒坛完全可以作为展现酒厂特色的景观装置摆在这里,游客肯定很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念。
全建林笑起来,“要说壮观,待会我带你们去看看我们的老酒窖,那才叫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