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明秀行
人物众多但不脸谱化,无论主角配角都有自己的特质,做到“千人千面”是好小说的基本要求。如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中有一百零八位好汉,除了宋江、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性格鲜明的主角以外,其他的好汉你可能连名字都说不出来,更不用说记住他们的模样。相比于《水浒传》,《红楼梦》在这点上有着不言而喻的优势。除了金陵十二钗外和宝玉外,许多配角形象也很鲜明,就拿贾府众多的丫鬟来说。有生的漂亮但心比天高的晴雯,有温柔体贴但奴颜卑膝的袭人,有深得贾母喜欢且性格刚烈的鸳鸯,甚至连出场时间很短的龄官,都给人留下了心思细腻,渴望自由的印象。“三流的人物形象,一流的人物刻画”,《红楼梦》能够傲立于中国古典文学不是没有原因的。
对于小说来说,人物形象饱满且富有张力,越能够吸引读者去阅读。贾宝玉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己的爱情,平等的对待丫鬟,在当时男权社会发出“女子是水做的”进步言论,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人认为宝玉也是个不学无术公子哥,不去想着振兴家族,却整日在脂粉堆里乱转,像一个“中央空调”,虽然温柔但过于多情。高凡脱俗,目下无尘的林黛玉是诗人的化身,无论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还是“冷月葬花魂”,都能体现她的诗人气质。但她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冷仙女,她也是个有温度的性情中人。是在娇嗔宝玉说“放屁”这类看似粗俗的字眼快乐少女,是在教香菱学诗时的好友兼老师。人无完人,林黛玉的心直口快,有时会显得尖酸刻薄,在嘲笑刘姥姥“母蝗虫”等章节有所体现。但如今,林妹妹这种说话方式演化为“林黛玉式反pua教”,简单来说,就是当代年轻人模仿林妹妹的说话方式,委婉地就加班和不平等对待等问题向领导说“不”。宝姐姐处事圆滑,恪守儒家礼教,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受到贾府贾母,王夫人以及大大小小的仆人的欢迎。贾母曾这么点评过薛宝钗:“你宝姐姐是个有福的。先前她家如此兴旺,她毫不骄傲,后来她家败了,她也吃好睡好,没有半分焦虑。先前抄家,连风丫头都病倒了,你宝姐姐仍是没受丝毫影响。”宝姐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抗压能力,让她在后来贾家衰败,宝玉出走时,像她所带的金锁一样坚强地撑起了贾家。薛宝钗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格局注明了她是冷静的,是理性的,理性到显得有些冷漠无情,但仍是无情也动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总能打动读者。
好的小说讲究情节连贯融洽,即不刻意迎合现实,又不脱离历史,力求真实。现在网络小说不乏佳作,但更多的是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商品”。不少作者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或者不愿过多花时间纠结小说是否符合历史,往往采取架空结构,将各个朝代的名人,逸事,地名,建筑,诗句等杂糅在一起,如同将一块块边角料拼成一件看似完整的衣服,其实细细读之,你会发现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些玄幻类的小说大同小异,都是主角一路路升级打怪,最终名利双收。不少情节就是粘贴复制,换了人名,地名,又成了一个新的篇章。这类作品特点是字数多,篇幅长,但完全是为了爽而爽,毫无价值可言。当然,也有像《将夜》这类重注情节、场景转化,有文学追求的佳作。
再看《红楼梦》,虽以宝黛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封建时代爱情的悲剧和“贾薛王史”的衰败。但它更像一部百科全书,将大千世界浓缩于一方小小的红楼世界。
谈做人技巧。平儿是王熙凤的陪嫁丫鬟,后来被迫成为贾琏的陪房丫鬟。贾琏的好色、王熙凤的嫉妒,使得平儿一开局就相当于处于“地狱”。但平儿的聪明之处在于她善于周旋,了解王熙凤的心思,管理下人时也是松弛有度。如王熙凤打小丫鬟问她为什么要跑时,我们普通人劝说,大概是“奶奶,别打了”之类的。但平儿说的是“奶奶,仔细手疼”,站在王熙凤的角度替王熙凤考虑,让处于盛怒下的王熙凤听进去了,又替同事求了请,这中人怎能不讨喜呢?再见熙凤病重,探春管家的章节。奴仆见探春是个未出门的姑娘家,平日又是个温柔的,便暗地里搞事情。平儿不是说你们这样做不对,而是说“我说你们也收着些。这些大姑子小姑娘中,我们二奶奶见了三姑娘也要让她三分呢。”一句话,言下之意就是我们二奶奶够厉害吧?都得让她三分,你们能斗得过她吗?这和如今的职场环境十分相似。作为下属,你要对上司的心思了如指掌。上司有错,要劝,但要会劝;下属闹事,要批评,但要会批评。既是领导的左膀右臂,有是同事的知心伙伴,职场生活怎能不如鱼得水呢?
谈生活常识。小说中袭人在去潇湘馆的路上遇到了管理葡萄的老嬷嬷。老嬷嬷说葡萄被虫子糟蹋了不少,袭人建议她给葡萄套类似如今小袋子的东西。我们可能觉得这是现代人才能想出来的,其实不然,在古代也有。
谈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有不少做诗名场面。无论是宝玉为晴雯做的《芙蓉女儿诔》,还是黛玉的《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亦或是宝钗的“咏蟹诗”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连王熙凤也作了句“一夜北风紧”,都给小说增添了文学色彩,也反应了宝玉、黛玉等的生活日常。
好的小说讲究在多重感情交织中反应人物内心的纠结与矛盾,体现出主人公的无奈和抉择。
《红楼梦》中“宝钗成婚,黛玉仙逝”就是最好的例子。宝玉虽然神志不清醒,但他最爱的还是林妹妹,后来他去潇湘馆哭吊林黛玉时,说道“这是他们骗我的,我不知道。”可看出宝玉对黛玉真的是一片真心。黛玉心中更多的是难过和绝望,虽然外祖母一家对她很好,但还是有寄人篱下之感。或许有人会说黛玉过于敏感,但如果当你真正经历过,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和黛玉类似的感觉。黛玉弥留之际更多的是伤心,黛玉爱宝玉,却看着他和宝钗成亲,她没有办法改变,只能用死来向这封建社会发出自己最强烈的反抗。宝钗没有黛玉那么爱着宝玉,对于和宝玉成亲,她更多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于黛玉的死,她也很难过;对于风姐瞒天过海的计策,她也是受害者,她也很无奈。其中最纠结的当属贾母。她是真正的爱着黛玉的,否则也不会再女儿去世后立马将黛玉接到贾府。在一众姑娘中,贾母最爱的就是黛玉。她虽是黛玉的祖母,但也是贾府的支撑者,她必须为贾府的未来来考虑。宝玉是独苗,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在宝玉和黛玉间她只能选择宝玉。因为黛玉的虚弱和性子,注定她不适合作为贾府的当家主母,只有宝钗最为稳妥。亲情重要,但贾府的未来更重要。
《红楼梦》,读的是书中人,其实是你我他。在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中,或多或少都有我们的影子。我们或许像宝玉、像黛玉、像宝钗、像熙凤、像贾母,或许谁都不像,而是像他们两人或多人的结合体。有人说《红楼梦》低俗,有人说《红楼梦》高尚,有人说《红楼梦》无趣,有人说《红楼梦》有趣。总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红楼梦》,当一个人能够读懂自己的《红楼梦》,也就阅尽千帆,回归本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