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吐鲁番
阿卜杜拉从乌鲁木齐市的达坂城区出发,沿着公路一路向南骑行。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他身上,为他的旅程增添了一份温暖的陪伴。他的心情如同那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这天的行程让阿卜杜拉对新疆的辽阔有了更深的认识。骑行路上,阿卜杜拉看到了广袤无垠的戈壁滩,那无垠的荒漠向远方延展,仿佛没有尽头。一眼望去,尽是单调的黄色,只有偶尔出现的几株耐旱植物点缀其中。这一望无际的视野让人感到震撼,仿佛大自然将它的苍茫与辽阔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眼前。
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山顶覆盖着白雪,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些山峰高耸入云,雄伟而壮观,白色的雪顶与山体的深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山脉的轮廓在阳光的勾勒下显得更加清晰,仿佛是大地的脊梁,撑起了这片广袤的天空。
此外,还有许多独特的地貌景观,如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等,色彩斑斓,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雅丹地貌的奇形怪状,像是大自然用风的刻刀雕琢出的艺术品;丹霞地貌的绚丽色彩,如同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画,红的、黄的、橙的,相互交织,构成了如梦如幻的场景。
阿卜杜拉骑着自行车,沿着公路前行。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他身上和周围的地面上,照得人暖洋洋的。随着骑行的深入,他能明显感觉到气温在逐渐升高。空气也变得愈发干燥,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带着丝丝热气。
当他终于抵达吐鲁番时,夏日的炎热已经扑面而来。滚滚热浪仿佛有形之物,紧紧地包围着他。阿卜杜拉不禁感叹:“这就是著名的火洲啊!”他的额头和后背很快就布满了汗珠,但眼中却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
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地处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四周被群山环绕,是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温度14c左右,最高温度可达47c以上,地表温度甚至可以超过70c。因此,吐鲁番又有“火洲”之称。
然而,尽管气候炎热,吐鲁番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这里曾经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所在地,也是唐代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漫长的岁月里,吐鲁番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阿卜杜拉对这些历史遗迹充满了好奇,他决定先去参观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犹如一个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坐落于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当阿卜杜拉踏入这片古老的城池,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的繁华岁月。这座古城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沉淀,让人不禁感叹人类文明的伟大与坚韧。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且保存最为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它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在中国,它更是保存了两千多年来最完整的都市遗迹,成为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这里的每一块城墙砖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处残垣断壁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这座古城建筑在一个柳叶形的孤岛上,四周被河谷环绕,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它筑起的一道天然屏障。交河故城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最早是西域36国之一“车师前国”的都城。在南北朝和唐朝时期,它达到了鼎盛,成为了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当时,这里街道繁华,车水马龙,来自各地的商人带着奇珍异宝在此交易。不同民族的人们和谐共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寺庙里香烟袅袅,诵经声不绝于耳。那些虔诚的信徒们,怀着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佛像前默默祈祷。香火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给人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感觉。
官署中官员们忙碌地处理着政务,决策着城邦的发展方向。他们眉头紧锁,思考着如何治理这片土地,如何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文案堆积如山,他们却毫不懈怠,为了城市的繁荣而努力着。
居民区里,人们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街头巷尾嬉戏玩耍。妇女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闲聊着家常。男人们则忙碌于生计,有的在店铺里忙碌,有的在田间劳作。生活虽然简单,但充满了温馨和快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河故城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战乱。在14世纪,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多次围攻,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激烈的战斗让这座繁华的城市遭受了重创,房屋倒塌,街道损毁,人们流离失所。长期的战争和资源的匮乏使得交河故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最终走向衰落。但即便如此,它依然顽强地留存至今,向我们展示着曾经的辉煌。
走在故城的街巷中,阿卜杜拉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脚步声和喧闹声。这里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官署区、居民区、仓储区等划分明确,展现了古人高超的城市规划智慧。那些残垣断壁,虽已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昔日的繁华与庄严。
交河故城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众多的故事和传说。每一块砖石,每一道土墙,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阿卜杜拉静静地站在那里,用心倾听着这座古城的低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无常。
离开交河故城后,阿卜杜拉来到了坎儿井。坎儿井,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水利设施,就像一条隐藏在地下的生命之脉,默默地滋养着吐鲁番这片干旱的土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那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勤劳的岁月。
据史料记载,汉代时期,新疆地区的劳动人民就开始探索并挖掘坎儿井,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和传承,不断发展完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坎儿井见证了吐鲁番地区的兴衰变迁。它曾是这片土地上农业繁荣的保障,也是人们生活安定的基石。
在古代,吐鲁番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正是坎儿井的出现,使得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它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文条件,通过在地下挖掘暗渠,将远处高山的雪水引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农田灌溉之中。
想象一下,在很久以前,没有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先辈们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聪明才智,一锹一镐地挖出了这长达数千公里的地下河。他们在黑暗的地下劳作,用汗水和心血开凿着生命的通道。每一寸土地的挖掘,每一块石头的移除,都凝聚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念。
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壮举!阿卜杜拉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慨。
坎儿井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为干旱的吐鲁番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使得这里能够大规模发展农业,种植出优质的葡萄、哈密瓜等特色农产品,成为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而且,坎儿井的地下渠道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坎儿井的影响深远且广泛。它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的繁荣,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坎儿井也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吐鲁番人民的骄傲和精神象征。
当阿卜杜拉走进坎儿井,感受到那清凉的水汽,仿佛是大地的呼吸。沿途的渠道中,清澈的水流潺潺流淌,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他用手触摸着那冰凉的井水,感受着先人的智慧和辛劳。这一刻,他深深地被这伟大的工程所打动,心中涌起一股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第二天一早,阿卜杜拉骑行来到了火焰山。火焰山就像一条燃烧着的巨龙,横卧在吐鲁番盆地的北部,绵延百里,气势磅礴。那山体通红似火,仿佛是被天火灼烧过一般。在烈日的暴晒下,热浪滚滚,热气蒸腾,仿佛真的有熊熊烈焰在燃烧。这里的地表温度极高,甚至可以烤熟鸡蛋,所以火焰山也被称为“中国热极”。
火焰山的独特魅力可不止于此。它有着独特的地质构造,山体由赤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组成,层层叠叠,犹如一部记录着地质变迁的史书。这些岩石在阳光的照耀下,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
这里的气候也造就了一些独特的自然现象。阿卜杜拉看到远处的空气因为高温而产生扭曲和晃动,就像梦幻中的景象。而且,火焰山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动人的传说。
传说天山深处有一只恶龙,专吃童男童女。一位名叫哈拉和卓的青年决心为民除害,与恶龙激战三天三夜,最终将恶龙斩于七角井附近。恶龙的鲜血染红了山脉,便形成了如今的火焰山。还有一说,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踹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有几块耐火砖落入凡间,就变成了火焰山。
在古代,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无数的商队和旅人在经过此地时,都要经受高温的考验。就连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也让唐僧师徒四人在此历经磨难,为火焰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传奇的故事。
当阿卜杜拉踏入这片炽热的土地,他感受到脚下的热气透过鞋底传来,仿佛是大地在向阿卜杜拉诉说着它的热情。阿卜杜拉亲手触摸那炙热的岩石,感受它的温度,仿佛与千万年的地质变迁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当阿卜杜拉站在山脚下,极目远眺,那无垠的荒漠和火红的山体相互映衬,阿卜杜拉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山脚下,阿卜杜拉看到一些绿洲和葡萄园,它们是生命在这片严酷环境中的顽强坚守。
接着,阿卜杜拉来到了葡萄沟。这里简直就是葡萄的天堂!一眼望去,翠绿的葡萄藤爬满了架子,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仿佛一颗颗璀璨的宝石。有的碧绿如翡翠,有的紫红似玛瑙,还有的金黄若琥珀,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
漫步其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阿卜杜拉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空气中弥漫着葡萄的甜香,让人心旷神怡。他伸手摘下一颗无核白葡萄,放入口中,瞬间,一股甘甜的汁液在口中四溢开来。无核白葡萄,粒小无核,含糖量极高,口感甜美多汁,仿佛是大自然赐予的琼浆玉液。
马奶子葡萄则形似马奶,果肉柔软,味道香甜。红葡萄鲜艳欲滴,如同燃烧的火焰。喀什哈尔葡萄圆润饱满,口感醇厚。梭梭葡萄小巧玲珑,别具一番风味。
吐鲁番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这为葡萄的生长和糖分积累提供了绝佳环境。这里的葡萄色泽鲜艳,有的碧绿如翡翠,有的紫红似玛瑙,串串饱满诱人。其口感丰富,或脆甜爽口,或绵软细腻。
吐鲁番的葡萄不仅是美味的水果,还被用于制作葡萄干、葡萄酒等各类产品。葡萄干品质优良,远销国内外。葡萄酒则醇厚芳香,让人回味无穷。
离开葡萄沟,阿卜杜拉又前往了苏公塔。苏公塔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伊斯兰教塔,它高耸入云,雄伟壮观。塔身由土黄色的砖块砌成,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塔的周围是一片宁静的广场,微风拂过,塔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阿卜杜拉仔细欣赏着塔身上精美的图案和雕刻,这些都是维吾尔族工匠们智慧的结晶。他们用细腻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和艺术风格。
之后,他来到了吐峪沟麻扎村。这是一座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土黄色的墙壁和绿色的门窗相互映衬,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村里的小巷蜿蜒曲折,仿佛迷宫一般。
阿卜杜拉走在小巷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古朴。路边的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太阳,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这里的生活简单而幸福,让人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和烦恼。
在吐鲁番,维吾尔族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每逢重要节日,如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人们会穿上华丽的传统服饰,盛装出行。妇女们戴着绚丽多彩的头巾和精致的首饰,男人们则身着绣有精美图案的长袍。节日里,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美食,如烤馕、手抓饭、烤羊肉串等。人们相互拜访,祝福彼此,欢乐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维吾尔族的婚礼也是一大特色。婚礼前,亲朋好友们会齐聚一堂,为新人准备各种礼物和祝福。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纱,头戴面纱,在欢快的音乐和舞蹈中步入礼堂。新郎则会骑着骏马,迎接他美丽的新娘。婚礼上,人们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一幸福的时刻。
吐鲁番的民间艺术同样精彩纷呈。维吾尔族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乐器如都塔尔、热瓦普等弹奏出动人的音符。舞蹈更是别具一格,如麦西来甫,舞者们身姿婀娜,动作流畅,眼神中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此外,维吾尔族的刺绣和地毯编织技艺也堪称一绝。绣娘们用灵巧的双手在布料上绣出精美的图案,色彩鲜艳,线条细腻。地毯编织者则精心挑选羊毛,经过复杂的工序编织出华丽的地毯,图案多样,富有民族特色。
当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维吾尔族是当地的主要民族,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游客可以走进维吾尔族家庭家访,体验晾晒葡萄干的过程。在葡萄藤下,大家围坐在一起,打起手鼓唱起歌,欢快的节奏让人忍不住跟着摇摆。学跳新疆舞蹈,那优美的舞姿和灵动的步伐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动手制作民族点心,感受独特的美食文化。串肉烧烤,品尝美味的烤肉,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每逢节日庆典,还有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马上角力、飞马拾银、射箭、高空走绳、对唱、麦西来普、阿肯弹唱、赶巴扎等妙趣横生的娱乐活动,令人流连忘返。叼羊比赛中,骑手们身手矫健,争夺激烈,展现出勇敢和顽强的精神。姑娘追则充满了浪漫与风趣,男女青年在马上相互追逐,传递着爱情的信息。赛马场上,骏马奔腾,尘土飞扬,观众们欢呼雀跃,气氛热烈。摔跤手们力大无穷,技巧娴熟,展示着力量的对决。马上角力考验着骑手的平衡和力量,精彩绝伦。飞马拾银则展示了骑手的敏捷和精准。射箭比赛中,选手们箭无虚发,展现出高超的技艺。高空走绳让人提心吊胆,表演者却如履平地,令人惊叹不已。对唱和麦西来普充满了欢乐和激情,人们载歌载舞,共度美好时光。阿肯弹唱则用悠扬的歌声讲述着生活的故事。赶巴扎则是一场热闹的集市,人们在这里交流、购物,感受着生活的烟火气。
当地的美食文化也别具特色。吐鲁番的饮食丰富多样,从汉族北方的面食到粤菜、川菜,从地方维吾尔风味小吃到伊斯兰清真食品一应俱全。人们常常可以将葡萄或其他水果作为主食,享受独特的“水果宴”。木塞莱斯是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饮料,完全用鲜葡萄酿成,营养丰富,具有舒经活血的功能。
总的来说,吐鲁番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无论是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是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都让人无法抗拒。阿卜杜拉在这次旅行中,深深地被吐鲁番的一切所吸引。他带着满满的回忆和感动,离开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但他知道,吐鲁番的魅力将永远留在他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