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武威市
阿卜杜拉告别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山丹县,带着满心的不舍,再次踏上了骑行之旅,这次他的目的地是威武市。
一路上,阿卜杜拉迎着微风,望着道路两旁不断后退的风景,心中充满了对新旅程的期待。他经过了一个个村庄,看到了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最朴实的生活气息。
骑行的过程并不轻松,时而崎岖的山路,时而炙热的阳光,都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阿卜杜拉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未知的渴望,他坚定地蹬着自行车,一步步向前。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艰苦骑行,阿卜杜拉终于逐渐接近了威武市。在武威市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座城市。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全市有84个镇、9个乡、9个街道办事处、1052个行政村。总面积3.23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643.81万亩,常住人口142.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6万人、乡村人口70.13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41个民族。
武威历史文化悠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命名武威。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隋末的大凉均在此建都。文化遗产丰厚,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西藏归属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的历史见证地凉州白塔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稀世珍宝西夏碑、“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罗什寺塔、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历代名人辈出,如西汉时期著名政治家金日磾、三国曹魏著名谋士贾诩、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清代著名学者张澍等,东晋时期著名佛教译经家鸠摩罗什也曾在此驻锡弘法17年。汉唐文化、五凉文化以及天马文化、佛教文化、边塞文化、简牍文化、石窟文化、贤孝文化等各展异彩。境内名胜古迹众多,雪山天池、森林草甸、河流湖泊、大漠戈壁、湿地绿洲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其地理区位优越,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兰新铁路、干武铁路、连霍高速、定武高速、金武高速、g312国道贯穿全境。
武威的生态地位也十分重要。它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全国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也是全国最为典型的内陆河资源型缺水地区、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境内有祁连山、连古城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24.9%,森林覆盖率19.01%,全市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在产业方面,武威特色鲜明。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全省瓜果及肉类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更是酿酒葡萄的绝佳产地,设施瓜菜、肉蛋奶以及特色林果等发展优势明显。沿山沿川沿沙“三大产业带”初步形成,牛羊猪禽果菜菌草“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达利食品、青岛啤酒、伊利液态奶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生态工业蓬勃发展。
远远望去,威武市的轮廓在夕阳的余晖中若隐若现。城市的边缘是大片的农田,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仿佛在欢迎他的到来。
阿卜杜拉加快了速度,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这座城市。当他真正踏入威武市的那一刻,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他沿着街道缓缓骑行,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街边的商店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美食的香气从街边的小吃摊飘来,诱惑着他的味蕾。
阿卜杜拉找了一家小吃店,点了一份当地特色的美食。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他与店主攀谈起来。店主热情地向他介绍了威武市的风土人情和一些值得一去的地方。
饭后,阿卜杜拉继续在城市中探索。他来到了一个公园,公园里绿树成荫,人们在其中散步、锻炼、嬉戏。孩子们的笑声在空中回荡,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馨与和谐。
第二天,阿卜杜拉决定去参观威武市的博物馆,这里是一座蕴藏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宝库。
武威市古称姑臧,又名凉州、雍州,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文明。西汉时期,霍去病征西,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由此得名“武威”,设武威郡,为河西四郡之首。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这里既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曾经还是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武威市博物馆,占地面积36861.5平方米,整体建筑由主展馆与办公楼两部分组成。主展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面积15751.31㎡,设置有基本历史陈列厅、专题展厅、临时展厅及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功能用房。
博物馆通过图片、照片、视频、实物等史料,生动展现出以齐家文化玉器、汉代木雕、隋唐墓志铭、西夏文泥活字佛经、元青花瓷等为代表的武威各时期文物600余件。常设展览基本陈列“河西都会天马故乡——武威历史文物展”,以五千年的凉州历史为主线,分为序厅、文明华彩、大汉扬威、五凉古都、盛唐通邑、大夏辅郡、蒙元故路、明清凉州等七个单元,集中展出武威出土的各时期珍贵文物,展示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在这里,阿卜杜拉近距离的了解每一件国宝,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王杖十简”,1959年出土于武威磨嘴子18号汉墓,史学界称之为“王杖十简”。简长23.2~23.3厘米,宽约1厘米。简文记东汉永平十五年幼伯受王杖事,录有西汉本始二年和建始二年诏令,这些简牍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养老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再看这件彩绘漆木鸠,它是汉代的漆木器,长16厘米,宽6厘米,高11厘米。木质,卧姿,双目平视,口中含物,两翼收拢于背部,尾呈平行片状,两足曲伸,中有方形卯,为杖杆接榫处。通体墨彩绘制,从颈至腹绘鱼鳞状羽毛,两翼及尾上部绘鱼骨状羽毛。据《王杖诏书令》简记载,鸠杖为汉代七十岁以上老人所持有,是研究汉代尊老养老制度的实物资料,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还有青铜鍑,它于武威张义镇出土,外形似一个放大的高脚杯,圈足、弧腹、肩部有3只虎耳。据专家推断,该铜鍑是战国末至西汉初游牧于武威一带的匈奴王公贵族御用之物,可能是熬煮牛羊的炊具。这件铜鍑是甘肃境内发现的器型最大的早期青铜器,反映了匈奴高超的铸铜技术,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而1969年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的铜奔马,更是大名鼎鼎。奔马造型矫健,体态轻盈,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它三足腾空,右后足踩于一只展翅飞翔、回首惊顾的飞鸟之上,展现出天马行空、逸兴腾飞的完美姿态。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令人叫绝。也正因如此,它被原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另外,还有唐代木雕袖手彩绘男立俑,通高27厘米,肩宽5厘米,为松木质。它昂首立姿,头与身体分开雕刻后粘合而成,双手握举胸前。丰面,深目,厚唇,大鼻头,双耳依木质纹理雕出,紧贴头部,单髻向前垂搭,软幞头,束腰窄袖长袍,头部留白彩痕,身饰蓝彩,是唐时宦官形象。通体密布朽裂纹,描彩部分脱落,为国家一级文物。
以及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卷,这是出土于武威新华乡缠山村亥母洞的西夏文献文书,土黄色夹丝棉纸,折叠装,呈长方形,每页7竖行,每行17字,单页共53页,另半页。边缘残,局部缺,经文有首无尾,首题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卷”。字迹墨色不均,线条粗细不匀,行、列排列不齐,为泥活字印本,同样是国家一级文物。
除此之外,“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位于三层西展厅,展示天梯山石窟清理搬迁修复的文物81件,北凉石塔、历代壁画、彩塑等一批首次展出的珍贵文物,可让您身临其境感受石窟源头的魅力。临时展览也十分精彩,比如“儒风蔚然——武威儒学文化展”,以武威古代儒学及文教发展为主线,共展出馆藏古籍文房、名人书画、明清家具等文物展品84套233件,集中呈现了武威历史上儒风盛行、文脉绵长、文教发达、英杰辈出的文化繁荣景象。
武威市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都不是静止的存在,它们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从中我们可以听见鼓角争鸣,看见波澜壮阔,感受武威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博物馆则是最佳的阅览室。走进武威市博物馆,就仿佛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雨,探索文明的点滴。
博物馆里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文明到现代的变迁,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让阿卜杜拉对威武市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离开博物馆后,阿卜杜拉又骑行前往著名的雷台景区,探寻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
雷台位于武威市北门外,是一座长方形的夯筑土台,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高8.5米。它原名叫“灵钧台”,据说是前凉国主张茂所修筑的。到了明代天顺年间,人们在台上修建了雷祖观等道教建筑,于是它就有了“雷台”这个名字。
现在雷台保存基本完好,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十座,建筑宏伟,规模宏大。周围还有参天古柏和荡漾湖波,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
而雷台之下,藏着一座汉代墓葬。1969年,武威新鲜乡的一位农民老伯在雷台旁的一棵老槐树下打瞌睡时,意外发现了这座大型墓葬,也就是著名的雷台汉墓。
根据出土马俑胸前的铭文记载,这座汉墓应该是一位张姓将军和他妻子的合葬墓。虽然墓葬曾遭盗墓贼多次盗掘,但仍遗留了不少宝贝,共出土金、银、铜、铁、玉、骨、石和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钱币3万枚,因此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99件铸造精致的铜车马仪仗俑,这些铜马、铜车以及骑马、牵马、坐车、赶车的铜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将军出行图”,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官僚乘车骑马外出的礼仪制度。
在车马出行队伍的前面,有一匹开路的铜马,它就是艺术价值极高、举世闻名的古代艺术珍品——铜奔马,又名“天飞”“马超龙雀”。“马踏飞燕”这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则是1971年全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先生在陪同柬埔寨宾努首相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所起的。
铜奔马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千克。远观之,它体型矫健,气韵生动,大有天马行空、势不可挡之势;走近看,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着一只惊恐的飞燕,飞燕收足展翅,回首惊顾,烘托出了骏马风驰电掣、瞬间万里的动感。不得不惊叹老祖宗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表现手法!也难怪宾努首相对它连连称赞,称其为“世界罕见的艺术珍品”!
这件艺术品出土后,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声名远扬,凡是见过它的海内外人士,无不为之倾倒,称赞它是“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绝世珍宝”“艺术作品的最高峰”等。1983年10月,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市将它定为象征武威城市腾飞的城标;1986年,它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阿卜杜拉好奇,为什么这样的国宝级文物会在武威出土呢?这其实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马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汉武帝是一位极具开拓精神的君王,为了开拓疆土,他曾派李广利将军远征西域。李将军偶然间从大宛国获得了优良的大宛马,并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对其甚是喜爱,还赐名该马为“天马”。而武威因“凉州(古称)畜牧甲天下”的良好条件,成为了良马的繁殖基地,后来便有了“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说法。所以,“马踏飞燕”在武威出土并非偶然。
阿卜杜拉还游览了威武市周边的一些自然景观。他爬上了一座山峰,俯瞰着整个城市的壮丽景色。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城市的繁华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