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银川市 - 从喀什到北京,单车逐梦之旅 - 追求诗和远方的云青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7章银川市

阿卜杜拉离开吴忠市后,迎着清晨的微风,继续骑行前往银川市。他沿着蜿蜒的道路奋力前行,轻柔的微风轻拂着他的脸颊,那触感仿佛是这座城市温柔且亲切的欢迎。当他终于踏入银川市的那一刻,立刻被这座城市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深深吸引。

阿卜杜拉怀着满心的期待,首先前往了闻名遐迩的贺兰山,渴望欣赏那古老而神秘的岩画。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贺兰山雄伟壮观,山脉连绵起伏,宛如一条沉睡却蕴含着无尽力量的巨龙。阿卜杜拉沿着山间那清幽的小道缓缓前行,随着脚步的深入,他的心情愈发激动,如同揣了一只活泼的小兔子。

不久,他终于来到了岩画的所在地。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为之惊叹,那岩石上的各种图案和符号仿佛是远古人类留下的神秘密码,等待着有缘人去解读。有的岩画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生动的动物形象,如矫健的羊儿、奔腾的骏马、灵动的鹿等,它们或欢快地奔跑、或安静地静立,姿态各异,活灵活现;有的则是人物的图案,那些人物似乎正在庄重地进行着某种神圣的仪式;还有一些抽象的符号,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阿卜杜拉凑近仔细观察,全神贯注地试图解读这些远古的故事。在他的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了远古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狩猎时的矫健身姿、祭祀时的虔诚神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温馨场景,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与大自然之间那种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岩画中的线条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力量,有力地透露出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美,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坚韧。

他沿着岩画区域悠然地漫步,全身心地沉浸在这浓厚的历史氛围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如同金色的丝线般洒在岩画上,形成一片片光影,为这些古老的艺术增添了几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阿卜杜拉不禁想起了自己家乡那充满特色的文化遗产,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不可估量的价值,都值得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去尊重和用心保护。

离开贺兰山岩画区后,阿卜杜拉马不停蹄地奔赴沙湖。刚一进入景区,那片广袤无垠的湖水便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瞬间震撼了他的心灵。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宛如一面巨大而光洁的镜子。微风轻轻拂过,湖面波光粼粼,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好似无数颗璀璨的宝石在跳跃。

沿着湖畔,芦苇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像是在跳着一曲优美而轻盈的舞蹈。阿卜杜拉怀着激动的心情乘坐一艘小船,缓缓驶入湖中。船夫熟练而有力地划着桨,小船在茂密的芦苇丛中轻盈地穿梭。他情不自禁地伸手触摸着湖水,那清凉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让他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消散无踪。

远处的沙山起伏连绵,与宁静的湖水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阿卜杜拉鼓足勇气登上沙山,脚下的沙子细软如绸,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用心感受着沙子的流动。当他终于站在沙山的顶端,俯瞰着整个沙湖景区,不禁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深深折服。那雄伟壮观的景象让他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与大自然的伟大。

湖面上,水鸟自由地飞翔,它们时而如箭一般俯冲而下,迅猛地捕捉水中的鱼儿;时而振翅高飞,消失在遥远的天际。阿卜杜拉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些自由翱翔的鸟儿,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它们的自由与活力,让这片景色更加生动和充满生机。

接着,阿卜杜拉来到了充满传奇色彩的镇北堡西部影城。这里独特的建筑风格,洋溢着浓厚的西北风情,仿佛是一扇通向过去岁月的大门。他满怀好奇地踏入影城,刹那间,仿佛穿越回了往昔的时光。

古老的街道、传统的民居、热闹非凡的街市一一真实地展现在他眼前。阿卜杜拉在这些充满故事的场景中欢快地穿梭,仿佛置身于不同的时代和精彩纷呈的故事之中。他看到了那些在电影中熟悉的场景,那些曾经在银幕上出现的画面此刻变得如此真实可触。

在一个传统的院落里,阿卜杜拉看到了精心摆放着的各种道具和陈设,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的气息。他缓缓坐在一把旧椅子上,轻轻地闭上眼睛,脑海中开始想象着这里曾经发生的种种故事,那些或温馨、或激昂、或悲伤的情节如电影般在他的脑海中一一浮现。

走过一条热闹非凡的街市,阿卜杜拉听到了阵阵热情的吆喝声。原来是一些小摊贩在出售各种独具特色的小吃和精美的手工艺品。他兴致勃勃地品尝了一些当地的小吃,那独特而美妙的味道让他回味无穷,仿佛每一口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随后,他来到了一个拍摄现场,看到了工作人员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布置场景,准备拍摄新的影视作品。阿卜杜拉好奇地观察着他们的工作过程,每一个细节都让他着迷,对电影制作的幕后工作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在影城的一角,阿卜杜拉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小型的展览馆,里面展示了许多在这里拍摄过的经典电影的精彩剧照和详细介绍。他久久地驻足观看,回忆着那些曾经给他带来欢乐和感动的电影情节,心中充满了对电影艺术的敬意和热爱。

中午时分,阿卜杜拉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起来,发出了抗议的声音。他找了一家充满当地特色的餐馆,刚一踏入,餐馆里弥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气息,瞬间点燃了他的食欲。阿卜杜拉毫不犹豫地点了一份令人垂涎欲滴的手抓羊肉和一碗香气扑鼻的羊肉搓面。

不一会儿,色泽金黄的手抓羊肉被端上了桌。那羊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仿佛在向他发出热情的邀请。阿卜杜拉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放入口中细细咀嚼。鲜嫩多汁的肉质,肥而不腻的口感,独特而浓郁的风味让他赞不绝口,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享受。

紧接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搓面也端了上来。面条粗细均匀,富有嚼劲,搭配着鲜美的羊肉汤和丰富多样的佐料,味道十分浓郁。阿卜杜拉吃得津津有味,那美味如同一场味蕾的盛宴,让他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怀。

品尝完美食后,阿卜杜拉稍作休息,让那满足的感觉在身体里蔓延。然后,他又精神抖擞地去了当地的市场。市场里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质上乘的枸杞,准备带回去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自己的深情厚意。

傍晚,阿卜杜拉漫步来到了湖边。夕阳的余晖如一层金色的薄纱,轻柔地洒在湖面上,将湖水染成了橙红色,美得如梦如幻,令人陶醉。他找了一块干净而平整的石头坐下,静静地欣赏着眼前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微风吹过,带来一丝凉爽与惬意。阿卜杜拉心中满是对这次旅行的感慨。他想起了在贺兰山欣赏岩画时所感受到的深厚历史沉淀,在沙湖体验到的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以及在镇北堡西部影城中穿梭时空的奇妙经历。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景,而银川这座城市带给他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回忆,还有对不同地方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他深刻地意识到,旅行不仅仅是欣赏沿途的风景,更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方式,让他不断开阔视野,丰富内心。

第二天,阿卜杜拉带着满满的收获,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再次踏上了新的旅程。他知道,这次银川之行将成为他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永远珍藏在心底。而他对世界的探索和对不同文化的热爱也将永不停歇,继续勇往直前,去追寻更多的美好与未知。

以下是对银川市的一些补充介绍:

银川市,简称“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它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东与吴忠市盐池县接壤,西依雄伟壮丽的贺兰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为邻,南与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紧密相连,北接石嘴山市平罗县,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邻(以明长城为界)。其地域范围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之间,面积9025.38平方千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银川市区地形独具特色,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西部、南部地势较高,山峦起伏;北部、东部则相对较低,略呈西南—东北方向倾斜,形成了独特的地势格局。地貌类型丰富多样,自西向东依次分为贺兰山地、洪积扇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滩地等,每一种地貌都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独特魅力。

银川西部的贺兰山为石质中高山,呈北偏东走向,宛如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其全长约150千米,宽20千米~30千米,最高峰海拔高达3556米。这座巍峨的山脉不仅是一道壮观的自然景观,更是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长驱直入银川的天然屏障,为银川创造了相对温和稳定的气候环境。

银川市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水洞沟遗址和镇北堡、暖泉等处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是银川地区发现最早的居民点,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在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羌、熏育(荤粥)、匈奴等民族活动、游牧的地区,充满了原始而奔放的生命力。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据有宁夏平原河东地区,并开始在此戍边,秦分天下为36郡,银川地区归为北地郡所属,成为了秦朝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成帝阳朔年间(前24年前后),建北典农城(又称吕城、饮汗城),此为银川建城之始,标志着这座城市逐渐走向繁荣和发展。南北朝时期,大夏国改建“丽子园”,使其成为驻军、屯粮的重要重镇,为当时的军事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北周时期,设置怀远郡、怀远县,进一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和开发。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遭遇黄河水淹,城池被毁。然而,在仪凤三年(678年),人们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银川兴庆区),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重建家园的决心。

宋代时期,这里为怀远镇。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其都城由灵州(今灵武)迁至怀远镇(今银川市),大规模地兴建宫室,精心修建都城,并更名为兴州。其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南筑坛受册,正式即皇帝位,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兴庆府(银川)成为其首府,凉州府(武威)为辅郡,有“东都兴庆,西都凉州”之美誉,彰显了其重要的政治地位。

元代时期,置中兴路,后改为宁夏府路,“宁夏”之名由此肇始,为这座城市赋予了新的名称和意义。明代时期,设立宁夏府,系“九边重镇”之一,肩负着重要的军事防御使命。

清代时期,沿明制仍为宁夏府治,继续保持着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民国元年(1912年),因清代宁夏道与宁夏县名相同,且宁夏为古朔方地,故改宁夏道名为朔方道,领宁夏、宁朔、中卫、平罗、灵武、金积、盐池、镇戎8县,仍属甘肃省。道署及宁夏、宁朔两县治均设宁夏城内,为城市的发展和治理奠定了基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