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呼和浩特市
阿卜杜拉带着对包头的深深眷恋,再次骑上自行车,朝着呼和浩特市的方向前进。经过数小时的骑行,他终于抵达了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呼和浩特,这座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城市,是内蒙古的首府。它地处阴山南麓,北依大青山,南濒黄河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区。
呼和浩特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是多个朝代的重要据点。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秦汉时期,这里成为抵御匈奴的战略要地。到了明朝,阿拉坦汗与夫人三娘子主持修建了归化城,这便是呼和浩特的前身。清朝时期,又增建了绥远城,逐渐形成了如今呼和浩特的城市规模。
这里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其中,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户晓。相传,汉代美女王昭君为了民族和睦,远嫁匈奴,途中曾在呼和浩特一带停留。她的美丽和善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尊敬,人们为了纪念她,修建了昭君墓。
呼和浩特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盛会,届时人们身着盛装,欢聚一堂,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竞技活动,充满了豪迈与热情。蒙古族的歌舞也别具特色,悠扬的马头琴曲和欢快的舞蹈,展现出草原民族的奔放与豪爽。
呼和浩特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陶醉。大青山森林公园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哈素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湖水清澈,周围芦苇丛生,景色宜人。在那里,阿卜杜拉可以欣赏到水鸟飞翔、鱼儿嬉戏的生动画面。
而说到呼和浩特的美食特产,那更是丰富多样。烧麦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薄皮大馅,味道鲜美。手把羊肉鲜嫩多汁,保留了羊肉的原汁原味。奶茶则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饮品,由砖茶和牛奶煮制而成,香气浓郁。奶皮子、奶豆腐等奶制品也别具风味,营养丰富。
阿卜杜拉在呼和浩特停留的日子里,尽情地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他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欣赏着城市的风景。他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在一家传统的茶馆里,他品尝着正宗的奶茶,聆听着蒙古族老人讲述的古老故事。
他还参观了当地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场所。首先是大召寺,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藏传佛教寺院。它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
大召寺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它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北方颇具名气的佛刹。
在大召寺的山门前,抬头向上看,在山门正中檐下悬挂着一块横匾,上书“九边第一泉”,顶端还有“古无量寺”字样。这块木匾长约3.3米,宽1米,上刻行书字体遒劲俊逸、笔势如飞,是呼和浩特名匾之一。匾文相传是由呼和浩特三大商号之一大盛魁的账房先生、山西榆次人王用桢用棉花绑在木棍上蘸墨书写而成,这种写法称为棉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匾内共书大字5个,半大字4个,小字长达149字,史料价值也很高,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说到“九边第一泉”,指的就是大召牌楼南边的玉(御)泉井。明朝以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北方九处军事重镇为“九边”,这意味着归化城的玉泉井,在九边众多的泉水中居于首位。据说“九边”其他地区的饮用水矾含量较高,味道苦涩,而玉(御)泉井水则清冽甘美。民间甚至有该井水能去百病的说法。该井共有井孔九眼,由南向北排列,南为井神庙,把井区分为两部分:内一眼,外八眼。井神庙北端现存的一对青石旗杆上刻有“源泉常混混”的字样。过去在归化城的景致当中,有“石头旗杆木头庙”一则,就是指此处而言。
关于此泉,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清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途经呼和浩特大召南边时,正值炎炎夏日,康熙的大军人困马乏,找不到水源解渴。正在此时,康熙的坐骑突然振鬃长鸣,奋蹄刨地,顿时一股泉水奔涌而出,解了康熙大军之急。于是,此泉便被称为“御泉”,解放后才更名为玉泉。
进入山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在民间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王国里名气最大的神将。他们四位居天王殿中享受供奉,其名称及形象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增长”指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保持佛法,手持宝剑是为了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广目”意为随时观察世界,保护人民;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持神鼠—银鼠,“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北方多闻天王在印度神话中又是财富之神,故其在四大天王中信徒最多。在中国的寺庙里,四大天王不仅形象被彻底汉化,且都是中国古代武将打扮,并被赋予独特的寓意,即“风调雨顺”,暗示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反映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穿过天王殿,便是菩提过殿。在菩提过殿前的西面配殿里供奉的是无量佛,东侧配殿中供奉的是长寿佛。这里所说的无量佛和长寿佛都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藏传佛教认为阿弥陀佛有两个化身,一为“无量光”,一为“无量寿”,其左胁侍为观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中国民间最被人们信奉的佛之一,佛教信徒经常念诵的“南无(nāmo)阿弥陀佛”,指的就是阿弥陀佛,“南无”有“致敬”“归命”之意,整句的意思是“礼敬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诵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表示一心皈依于阿弥陀佛。在佛教中认为这句话中包含着众生一心信仰阿弥陀佛的信心和阿弥陀佛愿救助众生的神奇效用。西方为日落之地,象征万物归宿,佛教中以西方为亡灵之妙境。如果信仰者长期诵念“南无阿弥陀佛”,死后便可以往生西方净土。许多游人香客都到此殿中来祈求长寿和平安。
在东殿中,看到的是药师佛的供像。说到药师佛,就不得不提到佛教中的横三世佛。横三世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塑像的排列是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居左侧,阿弥陀佛居右侧。
大召寺在清代被尊为“皇庙”。因为清顺治皇帝迎接五世达赖喇嘛赴京时,曾住宿在这里;康熙皇帝也在这里住过几日,并铸有“皇帝万岁”的金牌,供于大殿银佛像之前,不过现在殿内光线较暗,大家需要仔细留意才能看到这块金牌。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从此这里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成为了蒙古地区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寺庙的正殿也换成了黄色琉璃瓦。
大召寺中的银佛、龙雕、壁画等被誉为“三绝”,大家一定不能错过。大殿中一座由3万两纯银铸成的释迦牟尼像,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尼泊尔工匠建造。当年银像竣工时,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寺,为银佛进行了“开光法会”。在银佛前,有两条雕在柱上的金色蟠龙,高约10米,这就是龙雕,是佛殿中的精品。布满经堂和佛殿四壁的壁画,采用的是矿物质原料,颜色至今不退。
大召寺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殿宇、传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画,众多的经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
晾大佛,是大召一年中两次隆重的佛事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大召都要将寺内珍藏的一幅长2丈、宽1.5丈的迈达佛(未来佛)像,抬出来挂在佛殿前展晾。晾佛时,要在佛像前举行法会,众僧诵经祈祷,演奏法乐。与会信徒向大佛顶礼膜拜、敬献哈达,布施钱物等。晾佛既能让民间百姓瞻仰佛容,沐浴佛恩,以达到弘扬佛教的目的,又能使佛画受风吹日晒,防止虫蛀,起到保护作用。
跳恰木,简称“跳恰”,即“跳神舞”,是大召的一项佛事活动,有打鬼驱邪、庆贺丰收和预祝来年吉祥等多层含意。
游览完大召寺,阿卜杜拉来到了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集合了强烈的现代元素、地域表征与民族特色,它不仅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百科全书”。其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
内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区丰厚的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资源优势,内部展览丰富多样。
二层的“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生动地介绍了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的天地之中。
三层通过“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了草原文化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清晰易懂。
四层的“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则以亮点聚焦的方式呈现了草原文化的六大精彩之处,庄重而又雅俗共赏。
接下来,阿卜杜拉走进具体的展厅,去领略内蒙古的独特魅力。
首先是古生物厅。生命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地球约有45亿年的历史,而在其形成初期是没有生命的。原始海洋大约在39亿年前出现,当时地壳运动频繁。
元古代是低等藻类时代,在距今十八亿年至六亿年的震旦纪,内蒙古阴山地区曾是海洋,这里出土的藻类化石,是内蒙古已知最早的生命遗物。
古生代是从无脊椎动物(三叶虫时代)到脊椎动物(鱼类时代)的时期,那时的内蒙古被海洋占据。陈列的三叶虫、珊瑚等无脊椎动物化石,曾是海洋世界的主人。同时,大量裸蕨类植物化石表明,古生代晚期陆地面积逐渐扩大,内蒙古出现了原始森林。
中生代是恐龙时代。恐龙可分为蜥臀类和鸟臀类两大类。大家现在看到的鹦鹉嘴龙,是一类身体较小的恐龙,它靠两足行走,嘴似鹦鹉,主要生活在山地,以植物和昆虫为食。而著名的剑龙,其背部有大型骨板,科学家认为它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剑龙是食草恐龙,虽然身躯庞大,但脑袋很小,脑容量比小狗还小。这边的似鸟龙生活在白垩纪后期,身材轻巧,约2米长,形状像鸵鸟,因此得名鸵鸟龙。它们后肢强健,前肢像手用于抓取食物,但没有牙齿,颚像鸟而无力。在这边展出的恐龙复原模型中,头骨较大的原角龙也很有特点,它和三角龙外形极为相似,不过体形较小且头上没有长角。内蒙地区曾大量发现原角龙的骨骼、巢穴以及恐龙蛋,1920年原角龙蛋的发现,使它在恐龙界声名远扬。
穿过这个山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查干诺尔龙。它长26米,高9米,抬头可达13米。这是1985年自治区政府在锡林郭勒盟建大型化工厂时发现的,全身骨骼的百分之七十保存完好。难以想象,这样的庞然大物竟然是植食性动物。根据骨骼结构分析,查干诺尔龙的行动并不迟缓笨重。可以想象,在一亿多年前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带,植物葱郁,查干诺尔龙成群结队地在这里生活,它们用集体的力量抵御肉食性恐龙的袭击,奏响了高亢的生命之歌。这条恐龙在赴日本及美国展出时,让当地观众为这远古内蒙古浩瀚草原的生命奇迹而感叹不已。中生代末期,恐龙却在地球上奇迹般地消失了,灭绝原因尚无确切答案,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如小行星撞击地球说、植物中毒说、气候变化说、火山爆发说、蛋壳变厚说、传染病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