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柯鲁柯镇 - 从喀什到北京,单车逐梦之旅 - 追求诗和远方的云青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74章柯鲁柯镇

阿卜杜拉将最后一瓶矿泉水塞进驮包,跨上那辆早已被戈壁风沙打磨出独特质感的单车,迎着清晨第一缕穿透云层的阳光,沿着宽阔公路驶出德令哈市。车轮碾过柏油路面发出细碎声响,身后林立的高楼与喧嚣的街道逐渐缩小成模糊的轮廓,取而代之的是视野尽头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赭红色的砂砾在脚下绵延,远处连绵的山峦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流动的金边,雄浑壮阔的景象瞬间将阿卜杜拉裹挟进大自然的磅礴气场中。

骑行不过半小时,阿卜杜拉便感受到了戈壁的威力。干燥的风裹挟着沙粒扑面而来,在脸上划出细微的刺痛。他戴上防风镜,调整呼吸节奏,继续沿着公路前行。道路两旁,零星的骆驼刺倔强地生长着,这些浑身布满尖刺的植物,是戈壁中最顽强的生命见证者。偶尔有蜥蜴从路边窜过,敏捷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沙砾之中。

随着骑行深入,一片片泛着银光的盐碱地出现在视野里。在烈日的映照下,这些盐碱地宛如镶嵌在戈壁上的巨大镜面,反射出刺目的光芒。阿卜杜拉不得不眯起眼睛,放慢车速。盐碱地上,龟裂的土地纹路如同大地的伤痕,记录着岁月的沧桑。每一道裂缝里,都藏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诉说着干旱与荒芜的漫长岁月。

偶有几株胡杨倔强地扎根沙地,虬曲的枝干向天空伸展,仿佛在与命运抗争。这些“沙漠英雄树”,有的树干已经干枯,只剩下空洞的躯壳,却依然屹立不倒;有的枝头冒出嫩绿的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阿卜杜拉停下单车,轻抚着胡杨粗糙的树皮,感受着生命的坚韧与伟大。在这片几乎寸草不生的戈壁中,胡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奇迹。

骑行至正午,烈日高悬,气温飙升至三十多度。阿卜杜拉的水壶已经见底,喉咙干渴得如同着火一般。他开始有些焦虑,不停地眺望远方,期待能看到水源的迹象。就在他感到绝望时,远处出现了一片低矮的灌木丛,灌木丛旁边,隐约有一汪清水在阳光下闪烁。阿卜杜拉心中一喜,奋力蹬动单车,朝着水源疾驰而去。

那是一片小小的水洼,水面漂浮着一些枯枝败叶,但对阿卜杜拉来说,却是救命的甘霖。他小心翼翼地捧起水,先洗了把脸,让燥热的身体得到片刻的清凉,然后从驮包里取出过滤器,将水过滤后大口喝了起来。清凉的水流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身体的疲惫与干渴。

稍作休息后,阿卜杜拉继续上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渐渐西斜,戈壁的温度也开始下降。天边的云彩被染成了绚丽的橙红色,与广袤的戈壁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阿卜杜拉不时停下脚步,用相机记录下这壮丽的景色。

当大片青稞与小麦田映入眼帘,牧民帐篷点缀在如茵草甸间,成群牛羊悠然踱步时,柯鲁柯镇已近在咫尺。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野上,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阿卜杜拉能闻到空气中飘来的青草香和牛羊的气息,那是一种与戈壁截然不同的、充满生机的味道。

这座小镇的历史底蕴深厚,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雍正三年(1725年),这里曾是蒙古族和硕特部北右翼末旗戈壁陶海(佐领)的驻牧之地。蒙古族牧民们骑着骏马,赶着牛羊,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逐水草而居。他们搭建起蒙古包,用智慧和勇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独特的游牧文化。

时光流转,到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在此设立通新设治局。随着行政机构的建立,一批批移民开始涌入这片土地。他们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与当地牧民相互交流融合。小镇的人口逐渐增多,商业活动也开始萌芽,街道上出现了简陋的商铺和集市,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柯鲁柯镇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设戈壁乡,1958年改为戈壁公社,1984年复改为戈壁乡。在这段时期,大批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柴达木盆地。他们怀着满腔热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垦荒种地、建设家园。从最初的简易帐篷到逐渐建起的砖瓦房,从开垦出的第一块农田到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每一步都凝聚着建设者们的汗水与智慧。2006年3月,柯鲁柯镇正式撤乡建镇,并将原尕海镇民兴、民乐、平原3个村纳入管辖范围,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

踏入柯鲁柯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的亮点,馆内珍藏着大量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珍贵照片、实物等。一进门,阿卜杜拉就被一幅巨大的黑白照片吸引。照片中,一群建设者们穿着破旧的工装,推着独轮车,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艰难前行。他们的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沿着展厅继续前行,垦荒工具整齐地陈列在展柜中。生锈的铁锹、磨损的锄头、破旧的背篓,每一件工具都诉说着那段艰苦创业的历史。在一个展台上,摆放着一本泛黄的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位建设者的日常:“今天又开垦了三亩地,虽然很累,但看到土地上播下的种子,心里充满了希望……”阿卜杜拉驻足良久,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建设者们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场景。

离开农垦文化博物馆,阿卜杜拉来到了德农一大队监狱遗址。这里曾是德令哈农场监狱的一部分,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斑驳的围墙、破旧的监舍,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里不仅是改造犯人的场所,也是许多建设者挥洒汗水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劳动、学习,为建设柴达木盆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监狱遗址的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特殊时期的奋斗与坚守,让阿卜杜拉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庄严。

而位于柯鲁柯镇托素湖畔白公山下的外星人遗址,更是为这座小镇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阿卜杜拉怀着好奇的心情驱车前往。远远望去,白公山矗立在托素湖畔,山体呈灰白色,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沿着崎岖的小路爬上白公山,阿卜杜拉看到了那些神秘的铁管。这些铁管大小不一,有的裸露在地表,有的部分埋在土里,呈现出铁锈色。它们有的笔直,有的弯曲,毫无规律地分布在山体上。

关于这些铁管的来源,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有人说它们是外星人留下的遗迹,也有人认为是自然形成的奇特地质现象。阿卜杜拉站在铁管旁,感受着它们的神秘气息。远处的托素湖波光粼粼,湖水湛蓝如宝石,与白公山和神秘铁管共同构成了一幅奇幻的画面。这里吸引了众多探险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探秘,每个人都试图从这些神秘铁管中找到答案。

玩累了,阿卜杜拉走进小镇的一家餐馆,准备品尝当地特色美食。首先上桌的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猪肉面片。鲜嫩的肉块在浓郁的汤汁中炖煮得熟烂入味,手工制作的面片爽滑劲道,吸饱了汤汁的精华。阿卜杜拉舀起一勺汤,入口醇厚香浓,瞬间驱散了一天的疲惫。

接着,面肠和血肠也端上了桌。面肠是用面粉加水搅拌成面糊,灌入肠衣中煮熟,口感软糯,带着淡淡的面香;血肠则是将猪血与调料混合后灌入肠衣,煮熟后切片食用,醇厚的味道中带着一丝独特的风味。阿卜杜拉蘸着调料,细细品尝,每一口都充满了当地的特色。

德衣卤肉宽粉更是让阿卜杜拉赞不绝口。红亮的卤肉色泽诱人,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宽粉爽滑劲道,充分吸收了卤肉的汤汁,味道十分鲜美。搭配上清爽的蔬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最后,阿卜杜拉品尝了用传统工艺烙制的手工馍馍。这些馍馍用传统揪面方法制作,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经过油锅、干锅等多道工序烙制而成。外皮酥脆,咬一口“咔嚓”作响,麦香四溢;内里柔软,带着淡淡的甜味。阿卜杜拉一边吃着馍馍,一边回味着这一天的经历,心中满是满足。

在柯鲁柯镇的夜晚,阿卜杜拉躺在民宿的床上,听着窗外传来的虫鸣声,思绪万千。这一天的骑行,不仅让他欣赏到了沿途壮美的自然风光,更让他深入了解了这座小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美食魅力。他知道,柯鲁柯镇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他去发现,而他的旅程,也将继续下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