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喜欢
八月中,地里的红薯都能收了。
除了白潋家的,十里村的农作大多都熟透了。这个时间,田地里的人比平时多了不少。
大家伙都赶着去收粮食,再种一波熬冬。
白潋收红薯收得快,两天的时间,就把一亩地的红薯给收完了。今年整整收了八石重的红薯,又是一个丰收。
红薯是几年前从一个叫墨息卡的地方传进大虞的,也是那会儿开始,大虞已经很少有饿死人的时候了。
红薯产量高,就连肥力普普通通的地,劳作下来也能产个五石。
这东西量多,吃起来还顶饱,虽然大虞人爱吃红薯的不多,但有了它,饿不死人。
卖出去,也卖不了几个钱,毕竟市面上的红薯太多了。
白潋去年种红薯,产了有九石,虽然卖得便宜,但好歹比别人多了个三四石,所以吴素芬去年眼红。
今年的红薯虽然没有去年的多,但也在白潋的预期内。
红薯产量之所以比别人多,白潋自有几手法子,都是她自个反思总结出来的,开春挑向阳地,埋老薯块盖草席育苗。
苗长齐了移栽,株距留一臂宽,埋半截苗浇淘米水。见藤蔓乱爬就拎起来甩,不让扎根。日头毒时折柳枝遮荫,傍晚浇井水。
就这些,年年能收好几大石红薯。
她把红薯车回家,塞进了谷仓里和腌好的葵菜一起存着。
但红薯放在谷仓里,还是不妥,白潋琢磨着还是得挖个地窖。
因为谷仓白天晒着日头太燥热,夜里又灌冷风,红薯忽冷忽热容易出毛病。
腌葵菜坛子爱冒湿气,和谷仓里干巴巴的空气一撞,红薯表皮就凝水珠。
就算她天天翻捡,也架不住谷仓漏风可能会进老鼠,指不定哪天就咬破了红薯。
地窖埋在地下,冬暖夏凉还严实,可比谷仓更能护住这些口粮。
白潋想了想,地窖最好定在堂屋西墙那边。
那处地势比较高,不怕雨水倒灌。
再加上底下土层厚实,挖深些也不怕塌方。
可要想放下这么多红薯,地窖也不能挖小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自家太小,有块地方种了薄荷,还拴着头牛、有个谷仓。
院子里也会堆其他东西,杂七杂八的。
还是要换个大一点的家才行。
晚上,白潋把所有的家当都拿出来数了数。
一开始自己有五两三百文,加上自己卖笋、卖构棘药干和卖菜还有百福点心铺分到的钱,又扣掉了吃穿用度花的钱,现在身上还剩下十二两七百文。
白潋算清楚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给藏了回去。
如今的钱,买头牛算绰绰有余了。可要想建像样的房屋,至少还差个四十两。
买牛的事倒不着急,伏棂说了,大黄牛自己需要用的话,怎么用都成。既然这样,白潋有些不好意思,那她就用了。
第二天,她到底还是在家中院子里挖了个地窖,一共挖了有五六天。
不深不浅,刚好五尺。虽然不算太大,但能放下三分之一的红薯。这地窖里的,就留着过冬。
剩下的,还是放在谷仓里,再挑些给卖了。
做完这些,白潋拿着波棱种子找了伏棂。
今天她还是要去找伏棂读那两本书。
且这是她头一回种波棱,正巧这段时间她们在学农书,尽管书上应该没有记载这种菜,可看看有没有习性差不多的菜种也好。
申时,伏棂如往常一样在书院里给孩童们讲故事,抬头时看见一个人晃进来。
那人身量比寻常女子高些,衫子洗得发白,有几个补丁,但干净整洁,像是特意打扮过。
她找了个位置掺进了小孩子们里边,但此人身形较高,和小孩子们在一块颇扎眼。
翠儿和白潋本就熟悉,这些天虽然没怎么见面,可见到她来还是很欣喜,连忙喊了一声白潋姐。
伏棂没停下来,一直把这个故事讲完,学童们都跑回家了,她才和白潋说上话。
“怎么不在家等我?”伏棂问她,瞧见她手上带来的波棱,想起来白潋和她说过这事。
白潋帮她拿东西,“我想早点见你。”
两个人一起往伏棂家走去,平日伏棂教白潋可不在书院里,都是在自家书房里教的。
到了门口,两个女守卫喊了两人一声,行了个礼,动作整齐划一。
姐姐陈缨束着高马尾,眼神沉稳,打量来人时目光像把尺子,扫完又直愣愣地盯着前方。
妹妹陈络活泼些,说话较为圆滑,两人都是可靠的。
白潋不太习惯,也有样学样地回礼。
伏棂抓着她手腕往书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