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出了个小才子!
何雨柱生于北京的一座四合院中,五十年代末的中国,经历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探索到逐渐步入正轨的过程。何雨柱家所在的四合院坐落在一条古老而幽静的小巷里,这里的人们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四合院里住着几户人家,彼此之间虽然有时难免磕磕碰碰,但大多时候都能互相扶持,共度难关。
何雨柱从小就表现出聪明、机灵的一面,他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尤其喜欢在四合院里探险和捉迷藏。四合院内的每一条走廊,每一个角落,都是他和小伙伴们的乐园。何雨柱的父亲是工厂的技术员,母亲在家做一些手工活贴补家用。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四合院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息。早晨,街巷里飘散着豆浆和油条的香气,四合院里的居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白天,男人们去工厂上班,女人们在院子里忙着洗衣、缝补、做饭,孩子们则在院子里嬉戏玩耍。何雨柱常常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挑水、扫地、买菜等。放学后,他还会到附近的书摊看书,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
何雨柱在四合院里结识了不少好朋友,其中最要好的几个伙伴是李大勇、王小红和张小胖。李大勇是个性格直爽的男孩,爱打抱不平,王小红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总是喜欢和男孩们一起玩耍,而张小胖则是个胖乎乎的男孩,憨厚可爱。他们四个常常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耍,分享彼此的小秘密。
四合院里还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是何雨柱等孩子们的良师益友。院子里的张爷爷曾经是抗战老兵,经常给孩子们讲述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李奶奶则是位中医,懂得许多草药知识,经常给邻居们看病拿药。何雨柱对这些老人充满敬仰,常常去听他们讲故事,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1959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何雨柱的父亲因为在技术改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这对何家来说是个极大的荣誉,邻居们纷纷前来道贺。四合院里张灯结彩,大家聚在一起,庆祝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何雨柱看着父亲自豪的神情,心中充满了崇拜,他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像父亲一样,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好景不长,1960年,中国遭遇了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物资匮乏,生活变得艰难起来。何雨柱家也不能幸免,父亲的工资虽然不低,但食品供应紧张,母亲的手工活也难以维持生计。何雨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自己也要做点什么来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何雨柱开始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到附近的集市帮人家搬运货物,挣一些零花钱。他还学会了修理自行车,帮邻居们修车换零件,赚取一些收入。尽管这些收入微薄,但他却感到自己能为家里分担一些责任,内心充满了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何雨柱学会了许多技能,也结识了更多朋友,逐渐成长为一个懂事、能干的小伙子。
1962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何雨柱家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正常。此时的何雨柱已经进入中学,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他不仅在学习上表现突出,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何雨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像父亲一样,为国家的建设出力。他每天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各种知识,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合院里,何雨柱和伙伴们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经历了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何雨柱学会了坚韧不拔,学会了团结协作,也学会了关爱他人。这些宝贵的品质,伴随着他一路成长,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
何雨柱的故事,是那个年代无数普通家庭的缩影。他们在困境中互相扶持,在艰难中共同前行,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和宝贵的成长经验。何雨柱和他的四合院,将永远铭刻在那段历史的记忆中,成为不朽的传奇。
何雨柱最害怕一件事情,就是别人叫他傻柱。
何雨柱站在四合院的院门口,望着灰蒙蒙的天。他刚从学校回来,书包斜挎在肩上,脸上露出几分疲惫。此时,院子里的老人们正聚在一起下棋聊天,李奶奶在一旁给他们泡茶,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给四合院增添了一份宁静。
“雨柱,放学了?”张爷爷抬头看到何雨柱,和蔼地问道。
“是的,张爷爷。”何雨柱点点头,笑了笑,走过去看看老人们的棋局。
“今天的功课怎么样?”李奶奶关心地问,她总是把院子里的孩子们当自己的孙儿看待。
“还行吧,数学老师今天又出了好多题,我都解出来了。”何雨柱回答时,眼睛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不错,不错!”张爷爷赞赏地拍拍他的肩膀,“咱们四合院出了个小才子!”
“哪有啊,张爷爷您过奖了。”何雨柱腼腆地笑了笑,他其实很享受这样的夸奖,但又不愿显得过于得意。
“哎,小心,傻柱!”院子的另一头传来王小红的喊声。
何雨柱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最怕的就是这个绰号。尽管知道朋友们没有恶意,但他依然不喜欢被叫做“傻柱”。
“别叫我傻柱!”何雨柱皱眉大声说,但语气中还是带着几分无奈。
王小红跑过来,吐了吐舌头,“好啦,好啦,不叫了。你干嘛这么认真?”
“我就是不喜欢被这么叫。”何雨柱叹了口气,“有什么事吗,小红?”
“哦,对了,李大勇和张小胖约我们放学后去胡同口的书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