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曹德旺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传奇故事
曹德旺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福耀玻璃工业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他的创业起步故事充满了艰辛与智慧,以下是详细介绍:
1.早年艰苦的生活经历:
-家庭变故与辍学经历:曹德旺于1946年5月出生在上海租界,但家庭在动荡的局势中经历了变故。曹家原本家境不错,父亲曹河仁曾是上海永安百货股东之一,但后来财产损失,曹家走向衰败。曹德旺9岁才上学,14岁便辍学跟随父亲做生意。
-艰辛的小生意生涯:辍学后的曹德旺为了生计,卖过香烟和水果。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去远处进货,其中卖水果时,他每天凌晨两点就要起床,骑着自行车去福清进货,然后拉到高山去卖,一天下来十分辛苦,但也只能赚2元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猪肉三毛一斤,学校一年书本费1.7元,一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是三毛钱,曹德旺每天赚的2元钱已经能维持家庭的部分开销。
2.赚取第一桶金:
-白木耳生意的尝试:成家之后,曹德旺看到大家都在种白木耳,他也开始种植。但辛苦种植后却发现利润微薄,于是他转变思路,开始倒卖白木耳。福建的白木耳价格是一元钱一斤,而江西能卖到三元,差价可观。他从老乡那里集资了一部分钱,开始从事白木耳的倒卖生意,一趟就赚了三千块。当时2000元就能盖一座漂亮的大房子,这让曹德旺看到了商机,便将赚到的钱再次投入。
-生意挫折与重新起步:然而,好景不长,曹德旺在一次倒卖木耳的过程中被民兵抓住,被按上了“投机倒把”的名头,钱和货都被扣押,还欠下了一屁股债。为了还钱,曹德旺去水库干活,拉土、当炊事员、修车工等。后来,在营长的帮助下,此前扣押的白木耳折价卖给了政府,曹德旺得以收回1000多块的资金,还清了债务。
-果苗销售的成功:从水库出来后,曹德旺到莆田当起了林场技术员。在这里他遇到了山兜农场的场长王以晃,王以晃邀请曹德旺到他的农场做果苗销售员。当时果苗十分畅销,曹德旺果断拿下了整个果苗货源,答应只拿两成利润,其余都给农户和农场。1975年,曹德旺靠着售卖果苗,赚到了6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3.进入玻璃行业:
-成为玻璃厂采购员:1976年,在父亲的坚持要求下,曹德旺回到老家,成为福清市高山镇异型玻璃厂的采购员。这家玻璃厂生产条件和市场意识落后,连年亏损,已濒临倒闭。
-发现汽车玻璃的商机:在玻璃厂工作的过程中,曹德旺敏锐地发现,当时中国的汽车玻璃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外产品占据,一片日本进口的汽车玻璃售价高达8000多元,而成本价才200元左右。这让他看到了汽车玻璃行业的巨大利润空间和国内市场的空白,也为他后来的创业方向奠定了基础。
4.承包玻璃厂:
-政策机遇与大胆尝试:1983年,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允许个体承包乡镇企业经营。曹德旺在政府的号召下,决定尝试改革,承包了这家陷入困境的玻璃厂。他大胆地推行绩效工资制度,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改善玻璃厂的经营状况。
-初获成功:在曹德旺的努力下,玻璃厂当年就实现了盈利,净利润为22万。按照与政府的约定,上交6万利润后,余下16万,曹德旺获得超过6万元的分成。这不仅让他获得了经济上的回报,也坚定了他在玻璃行业继续发展的信心。
5.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
-集资创业:1987年,曹德旺联合11名股东(包含本省企业、华侨、乡镇政府)集资627万元,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福耀集团前身)。这是一家专注于汽车安全玻璃的企业,也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引进先进设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曹德旺在赴芬兰培训时,意外发现一台自动成型的先进玻璃钢化炉。他果断地以100多万美元购买下来,这台设备的引进,使福耀迅速成为中国汽车玻璃制造业的领军企业。
-重视人才培养:曹德旺深知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1989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人才中心,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曹德旺的创业起步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坚定的信念、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勤奋努力,逐步在玻璃行业站稳了脚跟,并为福耀玻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创业者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曹德旺倒卖白木耳的过程如下:
1.发现商机: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福建农村开始流行种白木耳,曹德旺也参与其中。但种完后他发现福建本地白木耳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卖不上去。后来,村里有一个在公社当干部的人告诉他,江西的白木耳收购价格比福建高出好几倍,福建白木耳一斤才卖十块钱左右,而江西能卖到五六十块钱一斤。这让曹德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2.初次尝试:
-曹德旺先带着自己种的十几斤或二十斤白木耳去了江西售卖,果然很畅销,一斤能卖三十几块钱。这一趟下来,他一下子就赚到了七八百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也让他尝到了甜头。
3.扩大规模:
-初次的成功让曹德旺信心大增,他决定扩大生意规模。开始从乡亲们手中大量收购白木耳,然后再辗转到江西去销售。因为利润可观,每斤差价能达到几十元,所以他的倒卖生意越做越大。
4.陷入困境:
-随着生意规模的扩大,曹德旺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多。有一次,他带着大包小包的白木耳上了路,原以为能大赚一笔。然而,刚一出火车站,就被民兵拦下检查。在当时,这种个人的倒卖行为被认定为“投机倒把”。
-曹德旺急中生智,谎称这些白木耳是公社集体的东西。民兵表示货可以由收购站收购,但钱要暂时扣下,如果能开个证明证明是集体的,就可以把钱领走。可实际上这些白木耳并不是集体的,曹德旺根本无法开到证明,导致这一次不仅血本无归,还欠了乡亲们好多外债。
不过,后来曹德旺在水库干活时,遇到了一些事情,在他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下,解决了部分困境。这段倒卖白木耳的经历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为曹德旺后续的创业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曹德旺的创业故事是一部充满艰辛、智慧与坚持的奋斗史,以下是其主要经历:
1.早年艰苦岁月,积累商业经验:
-家庭变故:曹德旺于1946年出生在福建福清,父亲曾是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老板,但后来家族遭遇变故,家道中落。14岁时,家庭破产,父亲病逝,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身上,曹德旺也早早辍学,开始帮助母亲分担家庭负担。
-小本生意断炼:为了生计,曹德旺在街头卖过烟、卖过水果。每天起早贪黑,虽然辛苦,但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商业技能,也让他结识了不少人脉,为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2.发现商机,涉足玻璃行业:
-初入玻璃厂:1976年,曹德旺进入当地一家玻璃厂担任采购员。当时这家玻璃厂主要生产水表玻璃,生产条件和经营状况都不太好,连年亏损,濒临倒闭,但曹德旺看到了工厂的潜力。
-发现汽车玻璃商机:在工作过程中,曹德旺了解到汽车玻璃市场的巨大利润空间。当时中国的汽车玻璃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一片进口汽车玻璃售价高达数千元,而成本其实并不高。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商机,国内的汽车玻璃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承包玻璃厂,开启创业之路:
-大胆承包:1983年,中央发布允许个体承包乡镇企业经营的政策,曹德旺抓住机会,用自己的积蓄承包了这家连年亏损的玻璃厂。这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冒险的举动,但曹德旺坚信自己的判断。
-改革与盈利:承包后,他对工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等,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工厂的生产状况和经营业绩逐渐好转。当年就实现了盈利,净利润为22万,曹德旺也获得了可观的分成。
4.成立福耀玻璃,专注汽车玻璃生产:
-公司成立:1987年,曹德旺联合11名股东集资627万元,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汽车安全玻璃的生产。
-技术突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曹德旺不惜花费重金从芬兰引进先进的玻璃钢化炉设备,并四处搜寻技术专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了质量优秀的汽车玻璃,打破了国外对汽车玻璃技术的垄断。
-市场开拓:凭借着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福耀玻璃迅速获得了国内汽车厂商的订单,逐渐在国内汽车玻璃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后,曹德旺一手抓技术质量,一手抓市场开拓,不断扩大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力。
5.进军国际市场,成为全球行业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