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未来官制的设想 - 明末搅局者 - 沧海有尽时丶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明末搅局者 >

第92章未来官制的设想

崇祯十年四月十日,加装明轮的商船做好了,张扬迫不及待的就让海员们试航。

经过三天的测试,单靠明轮驱动的情况下,每小时只能航行9公里,而单靠帆每小时就能15公里了,两者同时开启,每小时也不过20公里,提升不是太大。

明轮的效率还是不如螺旋桨,但要使用螺旋桨就必须要有重油密封,还要有可靠的轴承。

盖伦船一般不超过60米就是因为速度跟不上了,现在的明轮虽然加的速度不多,但和风帆一起工作,还是能造张扬心中的那80米长战舰的。

而且还可以给新船前方底部加上个大鼻子,可减少水的阻力。船只航行时,船前方会推起一层高于船侧的海浪,这会有一个使船只向后的力,而在前方底部设计一个大鼻子,可以解决这种问题,有效的提高船速。

还有这次试航时,明轮的叶片也坏了好几个,还需要给叶片加固,以防止遇到大风浪时,明轮会彻底损坏。

现如今盖伦船的航速大都是每小时15公里左右,但灵山级战舰船体较为修长,可以做到24公里每小时。但也因为航速块,而舍弃了火力,只有两层火炮甲板。

还有一种风帆动力的巅峰,飞剪式帆船,平均速度每小时24公里,遇到合适的天气,甚至能达到每小时36公里。虽然飞剪船的速度够快,但是它的长宽比例达到了6∶1以上。而且飞剪船又把首楼之类的甲板上层建筑都拆了,船首也要制作成空心的,用来快速行驶时,把海浪剪开。

飞剪船虽然速度快,但是较窄的宽度,让它不能成为战舰,而且载重量也要小的多,但作为快速船只,对于运送茶叶、丝绸这样比较轻的物资去远方,还是特别合适的。

还可以造几艘卖给荷兰人和英格兰人,一次性多卖几艘,估计卖完了就会被仿制。不过卖给国内的商人就不用担心,他们也没有建造船厂的实力。

张扬把80米长的混合动力盖伦船的要求,和飞剪船的概念教给了船厂厂长黄海南,黄海南也是资深造船专家,一听便明白了。

十五日,运送完第一批灾民的沈仲安也回来了,带来了一匹汉诺威马,张扬直接派人把马送给了钱大武。这次要把第二批灾民运过去,再把陈一讯部送过去,换回刘三狗部,再把去年作战缴获的耕牛、骡子等送去大员贩卖。

沈仲安还带来了钱大文的信,说自己几年没回来可,特别想家。对于跟随自己好几年的人,张扬也不能不同意,要不会寒了人家的心,便派吴家昊接任他,随船队一起去。

自己现在文官集团的人还是太少,在黄岛和大员都开设有学堂,不过时间太短,至少还需要五六年,才能有自己的人才。

不过大员的人数越来越多了,官员却没几个,张扬准备明年去大员开科考,不考明朝的这一套,只考治理地方的能力和简单的文学知识,再以成绩赐予他们秀才的身份。

再把县官及以下的乡镇、村一级的官员用民选的方式选出,一任五年,一府之官就是张扬在县官里提拔能力出众者。这既能保证选出来的官员不会鱼肉百姓,又能保证选出的官员为了连任只会讨好百姓,而欺骗自己。当然想要被选举,就必须考上秀才。

明年这一套就可以在大员实行了,不过张扬估计第一批官员都是那几百名的教书先生吧,毕竟在文化这方面,他们占据了太大的优势。

等浮山城建好了,也可以在浮山和黄岛选两个县令,这也能把钱大武等三人解放出来,统筹两地之事。

学校的人培养的多了后,就可以在学校开设数理化、天文地理等学科,虽然自己会的不多,但是洋人会呀,可以聘请他们去教学。

没有人才主动投靠,也只能这样慢慢地培养自己的人才了。

造船的事情安排下去,张扬便去了新的军营,九水军营。

浮山缺水,虽然钱大武解决了很多,但是如今的气候反复无常,经常干旱,还是要做足淡水的储备。

崂山有很多的山沟,张扬准备在山沟里铸建水坝,等下雨了,就可以形成湖泊了。

几天的探测下来,适合修建水坝的山谷并不多,只有小崂顶旁的山谷适合修建大型水库,还有李村河和周家河上游附近也可以修建几个小型水库。

还有六个月,山东就要进入雨季了,虽然不知道能下多少雨,但张扬还是想快点修好水库。

崂山中的大石村,有个池塘,有条汉河从中流出,流过整个山涧,然后汇入海中。

现有的技术,并不能直接在山涧下方修建一个高十几丈的水坝,很容易被水坝里的水压垮的。张扬回忆起前世家乡的一个旅游区,那里解决山涧间在雨季水流的方法是逐层修建多个小型水库。虽然蓄水没有大型的多,但也更加安全。

仔细勘探了山涧的地形,张扬准备在大石村、大石头村,南涧和汉河村附近修建四座水坝。而且汉河村向北有条山谷,谷外就是张村河,可以挖掘一条人工河连接张村河,使得山谷中蓄的水可以进入张村河,从而到达浮山城。

近三万士兵分成四队,同时修建四坐水坝。选在最狭窄的地方开山凿石,然后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修建水坝,而水库区的泥土也可以用火药炸松了,然后清理走。虽然黑火药炸不动山体,但是对付这些泥土碎石还是很好用的。

整个工程量特别的大,张扬估计没个一年半载的也修不好,最近也没什么战事,给每位士兵每月增加三银元的修水库费,便让他们一直修吧。

四座水坝清军都是三到五丈高,也得益于水泥的应用,才能修建这么高的水坝。

士兵们修建水坝,而张扬在组织附近的村民搬家。河坝地区附近也有七八百户百姓,因为有条河流,附近的农业也有水灌溉。

也得益于现在的人口少,几百户百姓被分别安置在汉河下游和李家河附近,给予相应的田地和银元,除了一些老头老太外,大部分百姓还是很乐意于搬迁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