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试探
出手试探
此次的弹劾事件,反而使得永旭帝迅速批准了季泽的修路请求,并让户部即刻拨款,不可耽误其在陆和县的一应安排。而吴知恩因不清楚庭延府下辖各县城的百姓状况,误认为季泽强征百姓修路一事,被罚俸三年,收回其直接向朝廷上奏的权力。
若不是看在他多年为朝廷捐粮,且数目足有十万石以上,永旭帝必然治他一个欺君之罪。
当然,那些官员们也由此事看出了一些门道。
那就是,季泽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他依然是帝王手上的那把利刃,轻易招惹不得。
三月中旬,远在陆和县的季泽收到消息,出门接旨。
传口谕的是一位御前公公。
“圣上口谕:爱卿的请求朕已批准,卿在陆和县所行之事,朕也已明了,做得很好。卿乃朕之肱股,国之栋梁,愿卿有矢志不渝之信念,踔厉奋发,赓续前行。钦此。”
“臣接旨,谢主隆恩。”
御前太监离开后,季泽嘴角抽了抽,心道又是被打鸡血的一天。
不过,最多再等七日,户部拨款就能抵达。他相信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这笔银子定然会一分不少地送到自己手上。届时,陆和县到庭延府的水泥路就要真正提上日程了。
陆和县地处大周与越西边境,位置偏远,信息滞后,就连报纸也比京城等地晚上一期。
因此季泽并不知晓自己被吴知恩参了一本,只是在接到圣上口谕后,多少有了点猜测。毕竟若是无事发生的话,他修路的请求得到批准的消息,也不该是由皇上跟前的公公来传达。
吴府。
书房里,吴知恩握着书信,双手青筋暴起,他眼中闪过一抹仇恨,“季泽,你最好不要有把柄落在本官手里。”
想他在此地担任了三年知府都不挪窝,为的是什么?
如今有了那劳什子马铃薯,圣上又准许季泽修路,往后恐怕还有其他动作。
不难想象,庭延府很快便会发生巨变。
失去每年数十万两的灰色收入,以及与越西的交易,这块地盘随时会被放弃。
季泽可不是之前那几个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县令,属实不好拿捏。不过,好在以往的旧账已经被甩出去,现今他只要收好尾,不留下证据就行。
得找个时间联系徐海……
吴知恩小心将密信收起来,来到屏风后。
他弯腰在地板上触碰到一块凸起,然后朝上使劲,石板竟直接被擡了起来。
石板下方是一个三尺见方的地下入口,吴知恩踩着阶梯下去,一会便没了身影。
……
陆和县衙门,书房。
“大人,您有事吩咐我们?”邓氏兄弟原本在暗处监督徐县丞动向,突然被季泽叫进书房。
“本官怀疑此前的贪污案中,李县令是被人构陷的,可惜找不到证据。但现在机会来了,本官也有几分把握,就是事情有些危险。不知你们二人可还愿继续盯梢下去?”季泽手指点了点书桌,目光认真地看向邓一和邓二。
邓一心里动容,他与弟弟从记事起就是孤儿,早早便被卖给了牙行。
管事看他们兄弟底子好,想着让他们二人学一学本领,说卖个几十上百两银子不成问题。从此,邓一邓二两兄弟便和那些与自己境遇差不多的孩童,开始了每日练武的日子。
听说他们这些人中除了运气好的,能成为富贵人家的护院,其他人干的都是暗地里替主人卖命送死的肮脏活计。
邓一就觉得自己运气好,他和邓二因武艺不错,一直被大人多有看重。在跟随大人来陆和县赴任途中,他们也算有过生死经历,且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很快便看出这是一个做事相当冷静果决,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与谋略的人。
能跟着季泽是他们兄弟俩的荣幸,更何况对方还如此尊重自己,明明他手中就有他们二人的卖身契。
“愿为大人效死!”
“请大人吩咐!”
兄弟二人抱拳,眼神坚定。
季泽笑道:“好!既然如此,那本官便放心将此事交予你们二人。”
“且附耳过来。”
季泽打算诈一诈对方,主动逼对方露出马脚。
假设自己就是吴知恩,没忍住心中贪欲,私吞了一府之钱粮。经过一番谋划后,成功将李时等人推出去背锅,此案正式了结。那么在接下来的任期内,自己绝不敢再妄动。
这时突然有下属官员站出来,说想要修路,要为百姓谋划生计,日后再也不需要朝廷的救济。而自己为了彻底与贪污案划清界限,并继续经营自己的“善人”人设,定然会举双手同意这个意见。毕竟自己已经在此地任职三年,该将屁.股擦干净,带着政绩高升了。
反之,“自己”不同意只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之前迈的步子太大,不小心将整个府城都当作了自己的后花园,且其中还埋有不少隐患没来得及清理干净。担忧别人搞大动作,有东窗事发的可能。
所以现在季泽就准备将动静搞大一点,越大越好,看看会诈出些什么魑魅魍魉来!
翌日一大早,季泽便在议事厅召集了一众下属官员。
县丞徐海,主簿罗晋远,典史禹宵元,税课大使何正等人均列坐两侧。
季泽扫视一眼大家,开口道:“相信诸位已经知晓,过不久陆和县的第一条水泥路就能正式开始修建。而朝廷修建的水泥路从京城到西域,其中一段正好经过庭延府。我们这条只需要从旁接入连通即可,日后咱们与各府城之间的交易往来,无疑会方便许多。”
罗主簿笑道:“水泥路平整宽大,出行不仅比以前的官路舒适,时间上更是能缩短一半时间。”
禹宵元对季泽钦佩不已,一副迷弟口吻:“下官在报纸上看到过,才知晓这法子还是咱们县令大人想出的。大人真乃吾辈之楷模。”
自陆和县的县学恢复开学,以及书斋再次开业以后,报纸也陆陆续续被引入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