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夜探母亲,发现密道
圆明园的夜晚,星光点点,月光如水,洒在古老的石板路上,映照出一地银白。园内的亭台楼阁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幽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巡逻侍卫的脚步声,打破了这片宁静。
一个身影如同幽灵般穿梭于林木之间,他的动作轻盈而敏捷,每一次落脚几乎都不发出任何声响,显然是一位武功高强而且极为熟悉地形之人。
这个不速之客正是十四爷允禵,他的面庞在月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坚毅,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他本应在回京的路上,但是听闻太后受惊,他还是没忍住决定冒着风险来到圆明园,只为见一见久别的皇额娘——当今太后。
终于,允禵来到了长春宫前,这里是太后居住的地方。他停下脚步,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呼吸平稳下来。
他知道,这里戒备森严,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皇帝被发现。他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后,轻轻地推开了宫门,悄无声息地走了进去。
宫内布置典雅,一盏盏宫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照亮了通往太后寝宫的路。
允禵的心跳加速了,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多年未见的亲人,那份激动和紧张交织在他的心头。
他小心翼翼地穿过了长廊,来到了长春宫门前。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轻轻敲了敲门。
门缓缓打开,一位老嬷嬷探出头来,正是竹息。
允禵急忙用手捂住了她的嘴,低声说道:“别出声,是我,允禵。我想见皇额娘。”
竹息深知其中厉害,再看十四爷一身夜行衣,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当即寻了个小屋,给他换了一身小太监的衣服,这才引着他入内。
哪怕是在圆明园,竹息也十分谨慎的带着十四爷绕过一些暗探的地方,终于绕到了内室,竹息对门外的宫女太监说道:
“今日天气炎热,太后体恤,不用当值了,都在外伺候着,不必进来。”
“是。”
待到内殿人都退下,竹息恭敬的说道:“爷,您快进去吧,老奴在外守着。”
允禵重重的点点头,“多谢姑姑。”
此时内殿内,太后正坐在窗边,手中捧着一本经书,神情安详。
允禵的出现让她震惊,手中的经书不慎滑落在地。
“禵儿,你怎么会在这里?”太后的声音中带着惊喜与担忧。
允禵跪倒在地,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皇额娘,儿臣不孝。”
太后颤抖着双手扶起允禵,眼中充满了泪水:“我的孩子,你可知这样做有多危险?若是被皇帝知晓,后果不堪设想。”
允禵神色不明,“皇上这次允我入京,我实在是按耐不住,提前快马加鞭赶来,若不然寿诞当日,儿臣就只能与皇额娘遥遥相望。”
私下里,允禵知晓,皇帝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私下见皇额娘的。
母子两人相拥而泣,多年的分离在这一刻得到了短暂的弥补。
然而,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似乎有人发现了异常。
允禵迅速擦干眼泪,警惕地望向门口。
太后也紧张起来,但她很快镇定下来,对允禵说:“禵儿,你走吧,务必小心啊。”
允禵暗骂一声:该死,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皇帝本就多疑,若是让他知晓,估计自己再也没有机会见皇额娘了。
他只得珍重的从怀里拿出一个锦盒,双手将锦盒呈上,“皇额娘,儿臣得空再来看您,这时给您的生辰礼。”
说完内殿的宫门开了,允禵赶紧从后窗处跳跃而出,消失在了夜空之中...
竹息请进来的正是御前侍卫-李卫。
“奴才李卫请太后请安,太后万福金安。”
太后还在诵经,古朴的眼神里审视着对方,“大晚上的,外面在吵闹什么?”
李卫连忙请罪,“圆明园内混进来了刺客,奴才正在探查,您既然无事,奴才不敢打扰您休息,奴才告退。”
李卫随即掩门而去。
竹息见人走了,轻轻地扶起太后,“太后,安寝吧。奴婢在外守着呢。”
“竟都这个时辰了,哀家真是老糊涂了,走吧。”
室内竹息扶着太后向内帐帐走去,门外窗影斑驳,李卫在暗处走出,确认无任何异样之后,才真的离开。
夜色如墨,圆明园的灯火已逐渐沉寂,待到半夜,太后才窸窸窣窣的慢慢坐了起来,她的目光透过半掩的窗棂,凝视着远方那片深不见底的黑暗,默默流泪。
两个儿子的命运,一个是掌握天下的帝王,一个是被流放在外的王爷,本应亲密无间的手足,如今却成了彼此猜忌的敌人。
但她却无可奈何,泪水悄无声息地滑落,堂堂一国太后,就连伤心也只能掩盖在夜色之下,多么讽刺!
就在这时,竹息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太后,不能再流泪了,明日被人看见不好。”
是啊,太后喃喃道:皇帝还是那么多疑,若是他知晓,允禵的日子更难过了。她强打精神,珍惜的抚摸着小儿子送来的礼盒,爱不释手。
“奴婢帮您打开,看看。”竹息接过来,缓缓开启,映入眼帘的是一串古朴庄重的手串,木珠圆润光滑,透露出自然的质感。手串的颜色深邃而内敛,木纹理清晰可见,比不上玉石的光彩夺目,却有着独特的光泽。
手串一侧,是一本用黄绸精心包裹的佛经,封面上绣着的莲花栩栩如生,翻开封页,字迹端正,墨香四溢,显然是倾注了无尽的心血。
太后欣慰的点点头,“这孩子,有心了...”
说着便将手串带在手腕,拿起平日里念佛经所用的翡翠珠串,站起身来,在蒲团之上跪坐,闭上双眼,深深叹息,随后开始低声念诵经文...
竹息见劝阻不得,只得默默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