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王以温字上厚,全家移民四川隆昌
菊源祠对王氏祖先王以温携子西上入川,慕川山水,槐轩门人吴俊志写菊源祠记也许认知的范围是有限不够准确。网上有一隆昌中学的余姓老师,写的文章中关于隆昌客家人的聚居和语言被保存下来,才了解到王以温是携六个兄弟以及六个儿子一家子入川,留孙毓源于广东,究其原因,也许是毓源年纪尚小,彭祖母有病在身,不便远行。
族谱载,王以温及以良、以恭、以俭、以让、以义六兄弟,康熙六十一年迁隆分居县南的胡家镇、云顶镇、圣灯镇。以温后裔王敬堂说,迁隆时以温及长子长孙年龄,依次是65、42、18岁,以温6个儿子6个儿媳,长子4个儿子,包括未成年女儿迁隆时约有25人。以温5个兄弟平均每家16个子孙,合计约100人,迁隆几代后在各家中心位置修了王氏祠堂共祭。汤湖王氏受到何人影响?相关族谱记兴宁黄氏康熙六年,邓氏顺治年间就已迁隆。王以温公为什么要在康熙61年公元1722年举家迁蜀?如果仅仅是慕四川山水这个理由,不是很充分,最重要的是原因,我猜测有两点:“一是清政府对盐业政策(听民凿井,永不课税),利好消息刺激,这个是作为经营盐业的王氏家族来说,是移民的最大理由。二是由于在兴宁的经营陷入困境,回顾兴宁盐业的历史,潮州盐业的放开是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才得以开放江西八县取消盐引,盐自由贸易顺兴宁河而上,这条贸易线被打开,潮盐才得以很好的发展”。所以,我猜想祖先的盐业经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主动内迁,王以温字上厚公大智慧和在家族中不可撼动的权利,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承担巨大的压力才决定举家内迁的。
而隆昌属富顺盐场,是自古四川盐业发展的另外一个区域,开凿盐井是王氏家族持巨资来四川投资的移民。当初从槐轩杂著中了解的上厚公携子西上,我的认知只停留在就带上长子入川,随着隆昌家谱在五通桥区万家坝被发现,才知道上厚是携6子西上,现在,我通过对隆昌县志的深入了解,又有重大发现,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认知,这也是在探索祖先来川的规模及人口历史,又向前进迈进了一步。“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哪里?”这句经典的疑问,反复提醒着我去思考,去溯源。
余泰生雍正五年迁荣昌,数年后儿子维源、维淑、维澜、维鸿分迁内江、合江、隆昌和新繁,其三子维濵仅说生二子,没说是否迁移。邻村余汝彰及弟汝兴、汝伟、汝贤,堂兄汝康、永宁、汝忠等雍正四年迁隆。为什么迁隆或紧邻的荣昌?极大可能是受同住兴宁汤湖的王氏影响。
到雍正时,四川米价每石三钱,广东长乐每石八百余钱,差将近三百倍。长乐与邻县兴宁客家人结伴上路,迢迢5000多里余氏一族的迁徙之路充满艰辛,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经过数月的跋涉,终于抵达了隆昌。
隆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合农耕。余氏族人看到这片富饶的土地,心中满是欢喜。
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始开垦荒地,种植庄稼。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他们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生活也渐渐稳定下来。
然而,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每年的祭祖大典,余氏族人都会隆重举行,缅怀先人,传承家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
通过余氏家族的入川的经历介绍,也给我打开了王以温字上厚来四川的原因,写槐盛号这本小说之初,对于上厚公的了解有限,王以温大名也是因为隆昌有人写了来隆昌客家人的相关文字才知道的,没想到是1722年入川,比我理解的入川时间早了20年。菊源祠记中王氏家族在汤湖乡也是巨族,家资雄厚,是因为1723年雍正元年开放江西八县潮盐入赣,而地处兴宁的盐业鼎盛之后,王以温才入川,慕四川山水,携子入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王以温字上厚带着子孙后代100多人入川,65岁才入川,而且是徒步走路,想象不到其中的艰辛,或者,我低估了上厚公的精神和健康状况,妻子留在广东汤湖乡,留一幼孙陪伴,不知道分别的时候,生死离别,哦!我不敢去想象分别时的情景,只能从心里发自肺腑的敬重,为上厚公付出大大的点赞。
你能读到这里,我真的谢谢你,感谢你的认可和喜欢,因为隆昌这段移民四川的记载被我发现,已经迫不及待写出来呈现给你。
敬庭自从建好千佛槐盛号的房子,移居井研县千佛槐盛号后,这一年是1843年,在敬庭余下的两年里,把许多的事情已经交给葆山公和鹤岗公来打理,虽然候补五通桥八品盐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候补也是捐来的,从当时的情况看,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大量的赔款,政府应该没有办法,才想出来的损招,利用富人对功名的羡慕好奇,收割了一把弥补了政府的开支,从此中国走向被人凌辱的历史。
清政府被列强打开门户,鸦片贸易,让大量白银外流,腐败无能政府,当然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盐业也从1845年敬庭公离开之后滑坡,发展肯定是没戏,维持也已经不错,又过了几年,1851年事情有了转机,这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席卷而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近二万人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立其子天贵为幼主。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今蒙山),整顿军纪,颁布《太平条规》,分封东、西、南、北、翼诸王,各王俱受东王杨秀清节制,太平天国政权完成基本架构。1852年2月从永安突围北上,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于1852年3月攻克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
从1853年开始犍乐盐业随着清军与太平军之间战争的持续,淮盐运输通道被堵,长江这条水道完全不通,突然之间来的利好消息,清政府为了保障湖北的盐的供应,开放犍乐盐业生产,开足马力生产,能生产多少政府要多少。
产能过剩,是葆山公和鹤岗公接手盐业后出现的,大量的盐井被凿开,井与井之间太近,所以,商家们清楚,地下的卤水迟早会枯竭,都在拼命取卤赚钱,犍乐盐业下滑已经不可避免,幸好永通厂买进的成本低,利润还能维持,葆山公和鹤岗公接手后情况也不是心里没有数,修从四望关到永通厂的石路,虽然花了不少钱,此时,政府的政策出来,确实帮了葆山公和鹤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