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刘咸炘回外家,鉴泉辛未南游日记
1991年刘伯谷、刘器仲、刘叔固三兄弟从成都来井研县是第一次,追寻父亲刘咸炘当年写作辛未南游日记和谒外家祠墓的记载而来,看看父亲去过地方什么样子,同时准备将刘咸炘留下的文字整理成书,实地考察一下,还携带了很多文献资料来,我爸接过资料一看,对刘伯谷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太珍贵了,这些资料把我多年来王家身世之谜的疑惑全部解开了”。
刘咸炘:兴办书院“四戒”弟子
刘咸炘清光绪丙申年(1896)11月29日出生于成都纯化街“儒林第”祖宅。刘咸炘和他的祖父刘沅、父亲椇文,均为蜀中知名学者。
刘咸炘一生研究学问,不喜仕途奔竞。到1932年逝世前,他先后任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及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著述已成书的共236部,475卷,总名《推十书》。
书院弟子多成国学才俊
刘咸炘五六岁时从父兄读书,九岁即笃好此道,每天读书不止。
天赋异禀,加上家学渊深,还有“每天读书达数十册”的勤奋,一个少年学者便是这样炼成的。
20岁的刘咸炘,便担任了尚友书院的塾师。
这所书院,除了族中子弟,还有大量慕名而来的学子。
书院的教学课程和章程都是这位年轻的学者制订,所以称他是这所书院的掌教者也不为过(院长为其兄)。书院分幼学、少学两班,学生数百人。后来还设研究班,学员从成绩最优中拔擢,这部分人后来大部分成了蜀中的国学才俊。
因为最初是教授本族子弟的书院,里面就含有大量的家风家训的元素。
遍翻经史著书两百余部
刘咸炘笃学好问,先跟着堂兄刘咸滎学习,后者很快就招架不住,对刘咸炘父亲说:“四弟(指刘咸炘)聪慧异常,所问辄博而深,吾不能胜其教也。”
刘咸炘“尤喜翻书,日由书斋抱书数十册入内楼,翻阅已,复送书斋,出入往返,日常数次,时值九龄,勤已如是。”
这样的读书量是非常可怕的,今天的四川省图书馆珍藏有他的东西方图书23000册,不过是他阅读量的冰山一角而已。
单从量上说还不具有说服力。刘伯榖、朱炳先编写的《刘咸炘先生传略》中说,他的读书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作札记零条,十五岁时读《文心雕龙》才大胆作札记,二十岁前读的书,都札记。
“每阅一部书,即置一札记本,写心得于上,或在书眉上用朱、墨笔加校语、评语、批语、识语,短的几个字,多到数百字。每册书中的书眉、副页上都有批注。
“任尚友书塾塾师后,遍翻我国经、史、子、集四部的主要书籍,旁及欧美的译本……写下精辟的论文,继乃会集成专书。”
两百多部书就是这样写成的,最后汇集在《推十书》中。
这种方法在他的学生中也广为接受并传承。
1916年,“德业双修,才学卓越”的刘咸炘成了尚友书塾的塾师之后,风气一新。
尚友书塾是唐宋书院的承继,是一种集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机构,特别注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告诫弟子戒浮戒躁戒夸
在尚友书塾,刘咸炘对他的弟子提出四大书塾戒律:
一、戒浮。行:服饰器用好逐纷华,见人敝緼笑为寒陋,此恶习也;不务自得,剽窃言语,便口利舌,一若无所不通,实如市井酬应,此乃俗态。
文:不尊规程,任意泛骛,或志趋卑下,欲求速化,或心气粗疏,不能耐久;作文敷衍陈言,千篇一律,摇笔即至,聊以塞责。喜论史而恶讲经,多攀断而少理路,剽窃轻佻……文有此弊,难以言成用也。
二、戒躁。行:粗气不收,动违礼度,容貌暴慢,辞气鄙俗。
文:不审而断,强不知以为知;矜心作气,不能静细,言前失后,自相矛盾。
三、戒夸。行:高自标置,藐视众人;不虚心求友,忌人之长,耻于下问,争竞攻讦,党同伐异。
文:不务深入实得,但剽窃宏纲大旨,张皇其词,以欺不学;小题大做,以张门面。……
四、戒佻。行:举止不重不威,习类无赖,言语巧便刻薄,讪笑伤人。
文:附会好小巧,议论近讥谑,笔调近恶劣小说,或掉弄虚锋。
刘咸炘32岁时吐槽自己:“五岳平,无权势,两耳白,有智慧,眉目寻常不足畏,额有伏犀亦疑似,褒之曰清,贬之曰无能,质言之曰读书人”。用之将刘咸炘画像配文:“癸酉(1933年)孟冬受业表侄王道相寄申付铸铜板以志心丧”。
我看着画像,似懂非懂读着其中文字,只有“两耳白,有智慧”我铭刻在心,油然而生敬意,有心做有学问之人,无赖资质平庸,成事不足败家事有余。
刘咸炘回外家题诗一首谒外家祠墓:“三十六岁到外家,此事可怪亦可嗟。儿童聚观诧生客,令我自喜复自惜。我母得抱我,年已五十六。母殁已四年,我方一信宿。登堂拜外祖,仅得展精容。诸舅曾见一,今亦想像中,表兄廿余存六人,侄辈之长须如银,九房同居各门户,我坐堂上为公宾。清流绕门如月圆,厚椽巨础壮且坚。当时曾拟义门法,古人事事期千年。渐远情渐疏,势如水东注。聚居朝夕见,终不等行路。我家人满亦已久,两家祖考原师友。贻谋何在要深思,莫谓先人骨皆朽。命與更往拜墓前,外祖之葬将奉迁。我母窀穸近始安,父子一气非偶然。他年我老重来拜,料应更被儿童怪。白头太祖之外孙,犹与云晜数行辈”。
刘咸炘忙于读书和写作,加上当时成都到井研县的交通极为不便,所以直到36岁才南游,首次拜谒外祖家,舅辈共九人,曾见到过其中的一位,现在也只能想象他在世时的音容笑貌了,二十多个表兄只剩六人:长房的楚清,六房的琢愚、若虚、章武,七房的彦明、养初,甚至侄辈中年长者(指星儒)胡须也白了,九大房人各家各户都一同居住在槐盛号院子里,其曾外祖父编的家约中就有义门法,规定人多者多住,人少者少住,互相忍让,考虑得久远,目的是要保证子孙后代长久的和睦相处,刘王两家亦师亦友。
我爸和雷定基陪同刘伯谷一起去看了“外家祠”槐盛号或竹林祠宇刚走到门前,看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时他心里便一惊,问道:“怎么写的是雷家呢?”雷定基答:“雷家的名气大嘛,宅基地又是雷家的。”一道参观了雷母胡太淑人墓后刘伯谷又说:“无论如何,这房子总是王家修的嘛!”雷定基答:“是的。”作为客人,又是初次见面,刘伯谷不便进一步地深说了。
刘咸炘在南游日记里专门提谒外家祠墓,祠指:竹林祠宇(槐盛号),墓:敬庭公之墓。因此,按刘咸炘日记记载墓葬的地,时代久远,很多老的王家长辈已过世,拜祭的人就越来越少,到现在已经无人知晓,此次刘伯谷来,按文字记载很快就找到了,我爸感慨,刘咸炘文字的精准,10个字就描述清楚。
皇清诰授奉直大夫议叙盐课提举、司提举州司马王公敬庭墓志。公伟钦字敬庭,世居海南兴宁县汤湖乡,祖考毓源公始迁蜀之犍为县五通桥,配祖妣毛。大清乾隆36年辛卯之岁2月24日戌时诞公伯仲,凡六公居五始住犍邑万家坝,继迁井研县学堂湾。公配嫡妣,杨宜人早世,继帅宜人,举子二,长监生克勤,次诰封修职克慎,孙男九,寿绪皆诸孙子也,诸孙繁衍不及备载。公享年七十有五,道光乙已年十二月十二卒于井邑住宅,安葬于乐山,复于咸丰3年11月27日午时,迁葬宅左,系坤山艮,向于戏公之精灵不昧,懿行长存置记,产编家约、建宗祠、兴义卷、成桥梁、平道路、瞻戚族、施棺药,诸多善举。家秉无不详载焉,兹漾大凡,刻于扩左,年湮崩圯见者,怜而修补之,则报施应有不异者矣是为志。大清咸1853年丰3年,岁在癸丑冬十一月谷旦。
克勤、克慎谨志
五幅画像和墓志铭中记载,一一对应,解开谜团,伟钦字敬庭,儿克勤字葆山号惠荣,儿克慎字鹤岗号熙荣,唯一孙女寿华嫁双流刘椇文,为刘咸炘之母,孙儿九房:长房裕绪号竹波,2房忠绪号荩臣,3房昭绪号荇萍,4房鸿绪号仲宾,5房述绪号明轩,6房端绪号彦友,7房康绪号锡侯,8房芳绪号次芬,9房寿绪号镜山。
我爸去千佛农场考察。竹林祠宇,发现千佛农场伙食团揉面的案板,其实是一块牌匾,翻过来一看,原来写的是:“恭为敬庭太姻翁贤竹林祠宇落成志喜公辅世第姻眷晚暨子婿等顿首拜赠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孟冬月谷旦”,“公辅世第”四个大字,宅院竣工后举行庆典时,此匾为王敬庭先生的姻眷赠送,所以,此宅曾用名称,王家人自称:“竹林祠宇”,乡邻们称为:“槐盛号”,敬庭侄子恭维匾题为:“公辅世第”。
刘咸炘之所以能到井研来,一是践行前约,二是养初修了岩湾儿新房,刘咸炘目睹了养初和用之一家的生活巨变,从几近断炊到生活极大改善的人生转变,刘咸炘内心是高兴的,自然有了回去看看的念头,加上用之去成都邀请,不好推托,有意想回去看看他和父亲培养的养初和用之,用心良苦如今有了成果。刘椇文授养初医学,使得养初走出人生的困境,狱医和军医身份被社会认可。然后推荐用之给刘湘,让用之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也走出了精彩,所以,刘咸炘和用之亦师亦友的友情是真诚的。养初在刘家住上一年,美其名曰是帮刘椇文善后事,实际上是家庭已经困境,蹭吃蹭喝努力挣扎中。
刘咸炘南游日记:又二十里至千佛场。场在福泉三嵎两山间,东至望见山下有溪绕田原,圆如半月。以问與夫,曰槐盛号也。盖吾外家营盐业号之旧名,百年后人犹以此称之。泽溥别去归家。养初表兄率用之侄迎余于市头,直至福岩(人呼岩湾)。养初新宅,即在场后半里福泉山下。人见表嫂,侄妇、孙辈一一出见。养初导余至宅旁石壁下坐,还坐堂前,敞对山原。顷之,彦明、绰余、若虚三表兄来,坐一晌去。余与养初谈至深夜。月自屋角出当阶,余曰:吾终得观岩湾月。盖本约以十三来也。
二十一日晨书屏联二件。饭后往学堂湾外家祠宅,须经市,因先拜楚亲表兄嫂、志全表嫂,三人皆在廛居。祠宅市里许,即昨日所见。背依翔鹤山,门外有横池,厅凡三进,每厅之左右为小院各二。结构齐整,木石坚巨,阶石厚尺余,屋顶板厚寸许,椽下亦有厚数分之板,外曾祖敬翁所造也。余先至二厅左侧第二院彦明住处憇,乃登祖堂,拜于龛前,请诸表嫂相见,坐堂上饷,还彦明兄处。请观外祖父鹤冈公、外祖母胡太宜人遗像各一,又双像行乐图一。鹤冈公面圆肥,胡太宜人额及人中均甚长。彦明设宴,陪者绰余、若虚、养初及用之、仁荄二侄,楚亲约而未至。饮大醉,醉后大谈,所言在诗中。即宿彦明处。是日侄辈来见者多,不悉记也。允中侄出示先王父赠外伯祖葆山公联,有见赠意。余辞之,属其谨守,愿钩刻一通悬祠堂。其文曰:慷慨心情,仁中有义;精明志虑,德尽为才。
二十二日晨返养初宅,书屏联数件。饭后乘與谒墓。鹤冈公、胡太宜人,外伯祖葆山公及配曾太恭人,敬庭公。还宅午息,入场应同门招。主人为同门余国文、门人宋明德、门人王照凡、树凡之父步云、程泽溥之父敬忠。罢,登三嵎山邓公祠,宋人邓若水墓祠也。反养初宅,成诗二首,一记谒祠墓,一题福岩。
二十三日晨起书福岩二大字,饭后书题诗及屏联十数件。彰武表兄来,楚亲、彦明来谈甚久,同入场,诸亲公也。到者二十余人。道登千佛岩,佛像甚小,多剥落,中大佛像面颇肥浑,殆作于明以前。寺有题榜云宋时喻家故宅。按喻扪膝汝史称仁寿人,而尝自题为三,闻彦明言仁寿人与井研人曾争此事。吾疑此地在宋世属仁寿,不属井研也。注:仁寿、井研相继建县,喻家故宅是南宋(金)从仁寿迁千佛(现在千佛中学)“九子十翰林是民间故事”。明以前建千佛大佛喻家还出钱,按喻坊漆油,史称仁寿。后至彦明处宿,夜谈多道中事。
二十四日,上午与彦明谈甚外,先息后赴岩湾,写屏联一,为养初题所藏胡宜人像。养初设宴,陪者楚亲、绰余、若虚、同门周江澄、余国文。宴罢作别,楚亲致众意送与兴费十四元,云出自外祖蒸尝,必此数者,以诸人言此乃外祖妣遗意,如生时,不则无以对外祖妣。余闻之,凄针不能语。夜与养初谈母卜地事。养初父子议外祖迁葬费当出蒸尝谷,而今年已分配,欲独出,或任众人多少捐集,余因以此十四元作助迁葬费交养初。
刘咸炘为王养初表兄福岩新居(岩湾儿)写诗:浮江向东南,登陆看山来。中岩幽丽过,历乱黄土堆。井研始蜿蜓,间见平畴开。廿里千佛场,曲径露苍崖。想当千载前,此乃广川涯。川流啮山啮,土脱生莓苔。水缩河为田,谷移陵未颓。遂令绿莽苍,上映青崔嵬。兹乡有逸叟,景岗披草莱。幽寻得石壁,筑室依其隈。壁形如覆屋,宛然堂侧斋。我来作大笔,为山题名牌。壁上若有字,剥落殊难猜。度在赵宋时,游人多徘徊。陷沦迹难寻,仙灵更假哉。何如此世间,常道相与偕。主人本士农,暂出而早回。聚族此山下,大宅殊宏恢。先畴尚世守,祖德非新培。此中有乐地。此方无寇灾。入山何必深,避俗非仙才。清泉虽待引,茂树还宜栽。他年再相访,远望葱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