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剑指扶余
此时,青州战场上,杜袭足智多谋,高顺勇猛善战,两人配合默契,率领援军迅速奔赴战场。很快,他们便在战场上稳住了局势。依照晋毅的吩咐,他们巧妙地把握着战斗节奏,既不让袁绍轻易拿下青州,也不让孔融获得决定性胜利。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双方军队陷入胶着状态。
傅寒生找到马钧后,马钧听闻晋毅的命令,立刻安排几个技艺精湛的匠人跟随傅寒生前往樱花郡。他们迅速建立起新的建造坊,开始紧锣密鼓地生产铠甲武器。傅寒生也积极在樱花郡征集兵马,当地百姓听闻晋毅的仁义之名,纷纷响应,很快便聚集了不少青壮年。
与此同时,在兖州的曹操破口大骂,到底是哪个混账在败坏他的名声?他发誓一定要将此人碎尸万段。尽管名声受损,但曹操并未放弃扩张势力的野心。他一边努力挽回自己的声誉,一边继续招兵买马,准备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毅的势力不断壮大,他的王牌部队墨甲军和墨甲卫也逐渐成型。荀彧送来曹操的情报,曹操老爹在徐州被杀,曹操要兴兵讨伐徐州陶谦。晋毅心想,不知这曹老板能否躲过被吕布背刺的命运。晋毅看向荀彧说道:“文若,你觉得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荀彧沉思后说道:“主公,我们兵多,但独当一面的将领太少。现在我们能打开局面的就是抢了我们半个幽州的袁绍。他如今与青州开战,对我们来说倒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打败袁绍,我们可以将翼州、并州收入囊中,我们就有三州之地。不过缺点也很明显,以我们的兵力拿这两州之地不难,想靠着三位将军就守住这么宽的地盘不太现实。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彻底解决扶余人,将文和、关张二位将军腾出手来。”这主意与晋毅的想法不谋而合。晋毅想了想说道:“看来破局点还得在扶余啊!正好墨甲军、墨甲卫也初具雏形,正好试试他们的实力!那就先将扶余打下再说。”随后,二人商议了些细节。
五日之后,晋毅带领五千墨甲军与五千墨甲卫向着扶余而去。一路上,晋毅看着这支整齐划一的部队,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安心。当部队来到襄平后,戏志才带着张辽来迎接晋毅。二人看着晋毅身后的精锐部队,眼中皆是惊讶。晋毅指着后面的部队说道:“志才兄、文远,你们看看我这部队怎么样?”张辽上前说道:“主公,这部队气势不输当年董卓的飞熊军,就是少了些许肃杀之气。”戏志才也说道:“这支部队确实精锐,要这样的队伍有上五万,这天下之大哪里去不得!”晋毅笑道:“志才兄放心,会有那么一天的!文远说得不错,他们经历的战斗还是太少了,这次就是要让他们成为百战之师!”张辽好奇地问道:“主公可是又有战事?”随后,晋毅将打算与二人说明。戏志才点头道:“确实,将扶余收拾了是最好的选择。那主公兵力够吗?这些时日我与文远将军镇守襄平,与匈奴人虽然发生些冲突,但都是小打小闹。抽调两万兵力给主公没有问题。”晋毅想了想,还是同意了戏志才的建议。随后,让典韦留下与戏志才守护襄平。张辽统领骑兵经验最丰富,墨甲军由他来统领战力才能最大化。
休整几日后,晋毅等人到达了柳城,与太史慈会面。柳城的防务由他副手接替。现在北郡已经安定,用不到六万兵马镇守,抽调三万兵马与晋毅一同前往北郡。当晋毅带着大军赶到北郡才知道贾诩都率领着大军打到扶余都城扶余城了,晋毅微微惊讶,随后还是领着大军和贾诩汇合了。晋毅笑骂道:“好你个老小子,都打到敌军都城了也不给我送上捷报,害我大老远赶来专门为你庆功吗?”贾诩上前说道:“这不是打算打下都城在给主公一个惊喜嘛,谁知道主公这么心急领着大军而来,我之过也。不过主公这六万大军来得正是时候,这一路打过来虽然连战连胜,但是我们人员损失也严重,如今还剩下十二万人马,还有一万多带伤的。有主公的加入,这场战斗就毫无意外了!”随后贾诩才说道:“半年前扶余的瘟疫停止了,用十室九空来形容也不为过,部队损失也是也惨重。所以趁着他们还未从瘟疫的混乱中走出来,我们带领着十万大军与新征的五万大军一路攻城拔寨,几乎可以说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阻碍!就这最后的都城,城高墙厚不好攻打,我们也只能采取围点打援的办法与他们周旋,围住他们两月有余,在这期间陆续斩杀了扶余人援军五万多人,目前以有半月没有援军前来,扶余城中粮草估计也快要支撑不住了,他们八万人防守,本来我还担心他们会狗急跳墙与我们决一死战,给我们造成大量伤亡,主公六万大军到来算是给他们最后一条出路堵上了!”晋毅笑道:“看来我来得正是时候。”贾诩笑道:“明日开始让人喊话,打开城门投降可想荣华富贵,拒不投降破城之时凡是守军及其家属全部斩杀,给他们些压力,我看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当消息传入扶余城后,扶余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们惊恐不安,守军们也陷入了绝望之中。他们深知,在晋毅大军的围困下,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扶余王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然而众人面面相觑,皆无良策。他们明白,如今外援断绝,粮草将尽,继续抵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但若是投降,又担心晋毅不会兑现承诺,反而会对他们痛下杀手。
在这关键时刻,一位老者站了出来。他对扶余王说道:“如今局势危急,我们唯有投降一途。他们此次前来主要是为了征服扶余,而非屠杀百姓。若我们主动投降,或许还能保住性命和家园。”扶余王听后,内心更是绝望,这满朝大臣几乎都是主张投降!但是想到高句丽的靖澜王的下场,心下一狠,未免时间一长生变,说道:“诸位不必多说,扶余国经历了多少风雨才走到现在?这是我们的家园,岂可如此拱手让与汉军贼子?可敢与本王和汉军决一死战?”下面有血性的武将皆是跪地高呼:“愿与王上同生共死,誓死捍卫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