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蜀汉复兴的开始
试想蜀国办学院,招学子一事真的推行成功了,岂不是吸纳了人才,天下人才都归蜀国所有了?——那对魏国、对吴国而言,不成了一种损失吗?魏国,洛阳宫。
早朝的时候,曹睿一改平时的冷静,变得异常焦躁——盖因曹睿生平第一次败北,败北蜀国,以致曹睿对蜀国的一切情报都十分敏感!环顾一圈魏臣们,曹睿道:
“诸位,蜀国建设学院,尔等持何看法?”
众魏臣们暗地交换一下彼此的目光,皆都没有回答。
看法,看法,能有什么看法?——魏国不同于蜀国:魏国拥有「九品正中制」,难道就比蜀国差了?!所谓「九品正中制」,乃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各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魏国任职,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职务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魏国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吏员的升迁与罢黜。
吧啦吧啦,总之「九品正中制」承袭「察举制」,既是延续,也是发展,可谓解决了选拔吏员们无标准的问题,使吏治一时间澄清……顺便地,还缓解了以魏帝为首的魏国机制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国上下连成一心——
难道,这比蜀国建设甚么学院,要逊色吗?
众魏臣们有心想劝魏帝勿要着急,但当想起最近,魏帝只要一听到有关蜀国的消息,尤其是魏帝得知派去蜀国成都城的细作们被连根拔起后,立即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说话不过脑子,计策怎么荒唐怎么来,直令众魏臣们哭笑不得!就仿佛……就仿佛魏帝非要拿魏国与蜀国拼个高下似的!
但是,魏国的国力本身就比蜀国强啊?又有甚么必要与蜀国争执呢?
眼见众魏臣们不答,曹睿沉下脸来,冷声道:“诸位,难不成你们被蜀国吓破胆子了吗?!”
众魏臣们听罢,哪里猜不出来曹睿的心思?——立即地,有一魏臣代表众人,越众而出,拱手道:“陛下,吾等虽为吏臣,武艺虽不如武将,但也有亲赴战场的决心!只要陛下您发话,即使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不怕!”
一群魏臣们见罢,亦纷纷地表忠道:“陛下!老臣愿为大魏出战,攻打蜀国!”
“我也是!”
“微臣也附议!”
……众魏臣们相继地请战,看得曹睿两眼弯弯,欣慰道:“诸位大臣的忠心,朕已收到!尔等觉得趁蜀国不备,偷袭蜀国的咸阳,可好?”
这头,魏国经过一、两月的休养生息,终对陇西郡和天水郡的失守耿耿于怀,恨不能即刻地收复这两个郡池!那头,蜀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也搬上了日程。
感谢蜀国三个月内没有发生战事——他颇感意外:原以为冬季结束后,魏国会派兵讨伐蜀国,谁知他和蜀国生生地等待魏国两、三个月,仍没收到有关魏军攻打的消息……没来也是幸事!
好歹蜀国「科教兴国」之策的效果,初见端倪。
首当其冲的是:第一期考试,学生罗宪异军突起。
罗宪,字令则,襄阳人,今年十七岁。父亲罗蒙,乃是广汉太守。少年出名,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师从谯周,谯周的门人称他为子贡。为人正直诚实严整,这次测试成绩乃居成都学院的第一名,轻轻松松地免了学费,可谓一鸣惊人。
其次,便是诸葛瞻、关统、关彝、张遵、赵统、赵广和马承等官二代了。
令人意外的是夏侯霸。
夏侯霸年纪一把,成绩中庸,心态很稳,纵然不合格,也十分淡定。
……轻微一笑,他摇了摇头,命人张贴成绩单,宣布众学子们,学院对待优秀学生们会严格地秉持赏罚分明——不合格者,还想进学,便要交钱!
众学子们也不闹腾,该交钱的交钱,要退学的退学,有退就有进,反而使得成都学院的名字更大了——
再加上蜀国各郡县也相应地建了学院,是以培养人才一事,彻底地传遍开来。
眼见众学子们对学习和报效蜀国产生了极大的热情,蜀帝又在他诸葛怀亮的幕后指点下,再次地颁发诏令,严厉地打击贪官污吏——但凡谁能举报贪官污吏,蜀国会严惩吏员,重赏举报者……更有甚者,举报者若敢自荐,亦可为官!
而成都城本在丞相「诸葛亮」的打理下,压根见不到甚么吏员。
因此,众学子们又把目光对准蜀国各地。
但是,想要查找不法吏员们,就必须走遍蜀国各地……所以,少数学子们咬了咬牙,决心搏个前程,干脆地休学成都学院,亲自地逛遍蜀国大好山河。
与此同时,蜀帝还在他诸葛怀亮的提议下,第三次颁发诏令,鼓励平民百姓们多多结婚生子,若能生出三、四个孩子,则有奖励,必会保证家庭生活费用。
再者,蜀帝也表明各郡县每年会招兵,进行训练,以便早日达成全民皆兵的程度。
末了,蜀帝还要加大和推动屯田、屯兵的举措,减少徭役,由朝廷出面,租借耕地农具,务必让人人都有一份工作,能挣一口饭吃。
接二连三地优惠政令,直令蜀人大跌眼镜,大呼陛下圣明,毫不吝啬地赞扬陛下,差点没把蜀帝夸成史上第一明君……这令蜀帝又惊奇又兴奋,天天召见诸葛怀亮进宫,向他询问还有甚么良策。
两眼弯弯地,他也尽心尽力地指点蜀帝——当然,他对蜀帝表明,这皆是恩师诸葛亮的想法……恩师想让蜀帝尽快地竖立威信!
蜀帝初时没有多想,倒是规规矩矩地定期颁布诏令,一点一滴地改变蜀国的弱小风貌,力图使蜀国踏上一条复兴之路,但当有一天蜀帝倏地收到有关魏军又来攻打蜀国的消息……蜀帝猛地醒悟到亚父「诸葛亮」良苦用心!
亚父「诸葛亮」为甚么冷不丁地想让自己竖立威信?——自是亚父身体大不如前,已经没法像以前那般,熬夜地处理公务了……说句不好听的,假如亚父病逝了,哪怕真有后继者来辅帝,后继者的名声和影响力,也必不如亚父本人!
故此,亚父与其把希望放在后继者的身上,担心后继者会出现甚么变故,不如把蜀帝当成首选——毕竟后继者再优秀,若无一名优秀的明君,那也无济于事啊!
而且,这很明显:蜀帝虽对亚父言听计从,但对亚父的后继者……那就不好说了。万一亚父撒手人寰,而蜀帝另有想法,比如辙消丞相职业,以防大权旁落,又该怎么办?这岂不是与亚父的后继者起冲突了吗?
当然,这话蜀帝不便问出。
晃了一晃手中的情报,蜀帝环顾四周紧急召来的众蜀臣们,紧锁眉头,忽向他「诸葛亮」问计,问道:“亚父,魏国派兵攻打我们蜀国了……这该怎么办?”
他飞快地浏览了一遍情报,得知魏军起兵十万,分成两路,分别想来攻打蜀国的陇西郡狄道城和咸阳城……严格来说:两万魏军驻于安定郡,而八万魏军则攻打咸阳城——看来魏军亦对咸阳城后方的陈仓城忌惮非常啊!
至于魏军攻打蜀国的原因……根据情报分析,疑似魏帝想要破坏蜀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假设蜀国被卷入战争了,还有精力建设教育吗?
说到蜀国的「科教兴国」,八成魏帝是眼红了。
这也难怪:魏国虽然推行「九品正中制」,承袭「察举制」,却也有弊端:此乃魏帝向世家妥协——并且,他来自一百年后,没人比他更懂「九品正中制」的弊端:正因将来的魏晋采纳「九品正中制」,才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造就了混乱的局面!
打起精神,他有气无力道:“很简单,先防守,后反击!陇西郡那边暂时不必担心,倒是咸阳城那里需得加派人手——这次,微臣想自请为将……”
“啊?”蜀帝大惊,“亚父?!您要出征?!”
“怎么?有何不可?”眯了眯眼,他喘气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