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功德林(4)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三十章 功德林(4)

这部电影的开篇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现在全世界的电影拍摄手法都还是比较落后的。

尤其是在中国可以接触到的片子更是如此。

不论是苏联的《列宁在1918》或者是好莱坞的《乱世佳人》,其拍摄手法和表演技巧,本质上还是话剧。

电影中长长运用单调的长镜头,和一成不变的视角进行超长拍摄。

给观众的感觉就像是再看一场录下来的话剧表演。

当然这并不是说话剧表演不好,而是电影有更适合的表达手法。李锐剪辑的这部大决战,把其中的演职人员名单和任何可能和后世有关联的部分都剪辑掉了。

在激昂的男声过后,便是毛主席等人渡过黄河的戏。这段渡江拍摄的极为真实,镜头跟随着船只的起伏而起伏。

毛主席、周总理、以及构建新中国的许多领导人都坐在那简陋的木船上横渡黄河。

这种拍摄手法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住了。

毛主席等人正在渡过黄河进入华北的时候,蒋介石也带着家人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过着他们舒适的小日子。

这两个画面对比很强烈。一边是艰苦行军的共产党人。

一边是穿着锦衣玉服贵气逼人的蒋介石一行。

而接下来的画面对比就更加强烈了。

毛主席一行人在西柏坡的小山村里指挥着这场解放全国的大战役,蒋介石则端坐在豪华的总统府里对着一副大地图指指点点。

从画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所有人都不难发现国民党在当时依旧是强大的。

这从最高领导人的会议规模就能看出来。

看着电影的陈赓忍不住低声说:“拍的好啊。”

李锐也点点头。

大决战系列他看过很多遍了,这部九十年代上映的战争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多人都说《大决战》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像样的战争片了。李锐觉得这个说法不对,因为如果以《大决战》为对比的话,那么纵观全世界也没有几部像样的战争片。

尤其是表现大规模全面战争的影片。除了苏联的《解放》外,在世界影史上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可以和《大决战》媲美的系列。

在场战士和战犯们一开始还会为毛主席、周总理、蒋介石这些人选角模样高度想象而感到惊讶,甚至觉得是不是本人在出演。

但是很快所有人都被剧情给吸引了。只不过在战犯这边,有人在心里嘀咕,想着如果是共产党拍的电影,怕不是要把国民党丑化的极为难看。

不怪这些战犯这么想,因为国民党就是这么丑化共产党的。所谓以己推人嘛。

而在战犯中,就属廖耀湘最不舒服。因为电影名叫辽沈战役,而他是在场战犯中,东北战场的最高指挥官。

比他更高的卫立煌在关键时刻起义了,没来功德林学习。所以廖耀湘的脸色一直不是很好看。

辽沈战役是最重要的战役,重要性远超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州)和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失败,就奠定了国民党守不住华北的大势了。这是廖耀湘的一生之耻。

现在被拍成电影,还放给所有人看,这和对他公开处刑有什么区别?“哼。共产党可以是要在电影里捧林彪,骂我廖耀湘是个蠢货的。”廖耀湘低声叨咕着。

周围几个战犯听到后闻言点点头,算是也认为他说的对。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电影进行到十分钟,林彪要出场前的一段戏居然是毛主席在西柏坡批评林彪。

原因是林彪没有执行中央制定好的方针南下北宁线。

但是林彪没有执行这个命令,毛主席生气的在周总理面前评价道:这是腰来腿不来,怎么得了嘛!

电影里的毛主席和现实中的毛主席长得太像了。

根本分不清是不是演员,还是就是毛主席本人。

很多战犯都直接把他带入成了真的毛主席。

这些战犯大多清楚国府的辽沈战役是怎么打的。

但是对共产党的辽沈战役是怎么安排的却不知道。

现在看着电影里的林彪抗命,很多人开始窃窃私语。“诶,林彪是没有执行老毛的命令?”

“这不是犯忌讳吗?要是老头子的话,处分的命令已经下来了。”窃窃私语之声在战犯中传递开来。

杜垏明看着电影皱起眉,他没有做评价,还是继续看了下去。而之后林彪出场,因为顾忌长春郑洞国的部队,他迟迟没有按照中央的命令南下北宁切断卫立煌部。

中央的电报指示已经很明确了,但是林彪还是坚持围长春来打援的方式消灭敌人。

可是卫立煌不蠢,根本不上当。

用长春一个孤城吊住了林彪几十万军队。

电影演到这里,很多原国军的将领都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林彪的行为在国府那边就叫做抗命不尊。

蒋介石没有亲自坐飞机过来当面骂人都算是给你面子。

最次也是要撤了你的职,让你滚回来。而且不执行命令,坚持围点打援明明是林彪一人的主意。

而政委罗荣桓却主动站出来,说把这个议题放到东北局去讨论。这代表着一旦林彪的决定出错,他也要跟着一起背锅。

这在国府军中是绝对不可能的,在那里大家都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态度在做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