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这就是中国
逐鹿之战,华夏定鼎。
4600年前的这场部落之战却奠定了炎黄子孙的血脉。
伴随着《象王行》中那鼓角争鸣的配乐,一副古代中国的画卷在世人眼前徐徐展开。
低沉的战鼓,轰鸣的号角。浴血沙场的拼杀,炎黄部落取得了胜利。古筝响起,曲调高昂。
身披蓑衣的神农尝百草,定天下五谷。琵琶高亢,笛声悠扬,二胡绵长。
天降滂沱大雨,九州浮水。不问鬼神问苍生,不求神佛不靠方舟。大禹振臂,天下治水。
号角再起,夏禹鼎中国第一朝:夏。争鸣再起,夏失其鹿,天下共逐。
公元前1600年,商王朝建立。影像伴随着高昂的音乐快速变幻,商朝帝王走马灯式的变换而过。
武王伐纣,东西二周。春秋战国,列国伐交。当曲调进行到最昂扬时,身穿黑色盔甲的甲胄的秦王嬴政占据了整个画面。
六王毕,四海一。书同文,车同轨。史称:始皇帝。伴随着秦始皇的登基,音乐慢慢收敛,仿佛一切都将在此落下帷幕,中国就此结束诸王混乱的年代,进入大一统。
紧接着画面一暗,音乐停止。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雨之中,程胜、吴广聚拢失时的秦兵与奴隶,他们要为自己争一条活路。
也成为了后世中国人深埋在心中那不屈的种子。
《破阵乐》顺势而起。大鼓如雷,琵琶如电。画面上骑兵纵横交错,秦字旗在楚汉之中风雨飘摇。
“诸位,今日破釜沉舟,誓扫秦兵!”楚霸王破釜沉舟,汉王十面埋伏。
一幅幅历史画面在银幕上不断流转。
伊利奇已经彻底忘记自己之前是带着审视的态度来看这部电影作品了。
他已经彻底被电影里的音乐与画面折服了。
不光是他,所有来看电影的人已经彻底投入到了这场音乐电影中不能自拔了。
不同于他们常听的苏联民歌或者古典音乐。
来自中国的丝竹音乐曲调既可以婉转柔情,又能化作霹雳惊雷。这是真正的中国音乐,一种他们从未听过的音乐形式。
而电影里的画面剪辑凌厉,配合着字幕与台词,所有人仿佛都时空穿梭回到了那些古老的时代。
自己就站在那些古老帝王将相的身边,看着他们的兴衰起落。已经没有人去思考,中国是怎样拍出这样一部融合了他们整个国家五千年历史的音乐电影了。
所有人都已经陷入其中忘记了思考。三弦切切如落珠,尺八悠悠似低咽。
东西两汉四百年,三分天下终归晋。画面流转,音乐不止。高山河流,大漠戈壁与天涯海角。
有人封狼居胥,有人远走西方。有人七进救主,有人拓土开疆。有人造字惊风雨,有人书香铺满江。
有人记漫天之星斗山川之表里,有人书华夏之变迁历史之风云。有儿郎保家卫国披肝沥胆,有红颜披甲不在红妆。
历史的长河仿佛在这块荧幕中缓缓向前推进,音乐或高昂,或委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夜阑卧听风吹雨…………”“黄沙百战穿金甲…………”
一首首古诗词通过画中人演绎,生动的展现在众人眼前。
巍巍有唐,万国为邦。
中国是什么?是大江大河,是高山峻岭。是边疆戈壁,是金顶初阳。是飞跃雪山的鹤,是啸聚山林的虎。
是江南锦绣的园林,是北疆辽阔的牧场。伊利奇现在才明白,自己以为自己了解的中国,不过是中国的冰山一角。
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之悠长,需要用一辈子才能探寻。忽然,音乐声音一低。
电影画面一暗。“大清国今日与英吉利帝国、奥匈帝国、沙俄帝国…………”
曾经这个古老帝国的一切美好画面在这一刻被撕碎。
在悲壮的音乐中,关天培战死虎门,邓世昌未能撞沉吉野,左宗棠击败法军一样需要赔偿。
昔日盛景全不在,只遗留满目疮痍与遍地乞丐。
旧中国最破败的一面展现在所有人面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双眼麻木如同行尸。
画面里的中国人真的和电影里前十分的那些中国人是一个国家的吗?
伊利奇不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可就于最黑暗低沉破败之际,一个男人跳了出来。
“各国变法未曾闻有无流血牺牲者,今日中国之变法流血牺牲由我谭嗣同始!”星火已经被点燃,音乐逐渐高亢。
反抗与革命的星火已经开始燃烧。
有一个穿着白色中山装满脸血污但依旧难以掩盖他气质形象的男人,他在监牢中对着审问自己的清政府官员说:“大清要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伊利奇忍不住在私底下挥舞着自己的拳头。
他不喜欢电影里那个留着辫子的朝代,他们似乎把之前一切的美好都破坏完了。
画面接着一转,二胡渐入,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中国依旧是哪个破败的中国。
伊利奇所熟悉的那个中国出现了,破败、蛮荒、几乎看不到文明的前途。
可就在这时一声重鼓敲碎了平静。黑夜中一道光华刺破夜空,蒸汽列车上一个男人挥舞着红旗高声呐喊。
“同胞们,团结起来!”有人踏破了一潭死水,有人身陷囹圄却为众人争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