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方便食品的问题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一百四十六章 方便食品的问题

这年头要说苏联缺什么的话,那苏联确实在很多产品上都有缺乏。但要是说苏联不缺什么的话,那么苏联是绝对不缺土豆的。

因为历史原因,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土豆的产量都很高。

尤其是因为二战,为了补充粮食,苏联在后方种植了大量的土豆。土豆是个好东西,既能当饭又能当菜。

全世界人民都很喜欢土豆。

但是当苏联人从二战阴影中组建缓过来后,土豆的重要性就变弱了。

因为苏联人或者说中国人所认定的喜爱土豆的那些欧美国家。

无论是法国、德国、英国等等,其实他们对土豆的料理都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

要么是烤马铃薯,要么是炸,拿来做菜有,但是很少。

实际上中国人尤其是后世的中国留学生喜欢嘲笑欧洲人离不开土豆。

但实际上中国才是最会料理土豆的国家。

酸辣土豆丝、土豆丝饼、干锅土豆片、孜然土豆、土豆肉丸、土豆窝窝、洋芋擦擦、狼牙土豆、地三鲜、酸甜土豆片…………

等等等,土豆在中国有上百种死法,总有一种适合它。其实苏联人真的不怎么会做土豆。

当初李强在莫斯科搞中国食品展的时候从国内运过去了十几种膨化食品,基本上这些膨化食品的主要原材料就是土豆。

李锐从后世找来各种资料,以技术支持让现在这年代的中国尽可能仿制出来的这些膨化食品一经推出就在苏联大受欢迎。

不仅仅是苏联,还有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他们都对这些膨化食品表现出了狂热的喜爱。

如苏联这种国家已经过了民众只追求吃饱的年代了。

他们需要更多的副食品来满足苏联人民日遗增长的胃口。

苏联人现在的土豆只能拿来喂牲口养猪养牛。

但是在中国人手上却可以变成更加美味的东西。

在食品展上,苏联高层领导,号称掌管着苏联人厨房的米高扬也来了。

他尝过各种土豆制作的膨化食品后,他赞不绝口。

薯条、薯片、薯饼、椒盐马铃薯球等等,这些东西实在是太附和苏联人的胃了。

米高扬当即找到了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和李强。

当时他们已经在和苏联商务部的同志谈汽水原浆引进。

然后在莫斯科合作建厂灌装的协议。米高扬表示,希望将这些膨化食品也列入合作办厂的项目。

王稼祥和李强等人和中央联系后表示可以。

不过米高扬手下的人算了一笔账,中国人给这些膨化食品定的价格不高,甚至对于苏联人来说是属于很低的水平。

如果在苏联开厂,聘用苏联工人,再加上苏联的各种税收政策、苏联式运输、苏联式仓储。

最后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在苏联开办这个工厂的生产成本会很高。

甚至算上运费都不如直接从中国人手上买成品核算。

既然造不如买,那就买吧。于是靠着李强三寸不烂之舌,他硬生生的是从苏联人手上要来了大量的生产线和原物料,将原本哈尔滨第一食品厂不断扩充。

因为李强和王稼祥是从中央那边得到过一些信息的。

中央希望能在东北筹办一个大型食品厂。

虽然一开始并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当朝鲜战争开始后,两人都隐隐约约的猜测到了些什么。

而最近美军入朝之后,两人虽然嘴巴里不说,但是心里和明镜一样。

李强在给中央去电后发挥主观能动性,又主动和苏联签了长达三年的马铃薯包销协议。

苏联远东农场的负责人们乐的鼻涕泡都要出来了。

因为他们地里就是土豆最多。这些东西在苏联,除了一部分拿来供应市场外。

更多的是被用作饲料。现在能从中国那边换成膨化食品,他们赚到了。

中国人得到大量的土豆,苏联人得到大量薯片。还真是秦始皇带他爹吃麻辣火锅,两边都赢麻了。

哈尔滨火车站货运站台,一列列车皮里运送的土豆都被快速装运上汽车、马车甚至是大板车。

然后如流水线一般送去哈尔滨第一食品厂。

哈尔滨第一食品厂厂长张冠林看着这些如流水一般运来的土豆,他既兴奋又紧张。

他搓了搓手,对着旁边两位年轻人开口说道:“孙同志、方同志。我们现在的原材料是不缺了。苏联别的不说,只要你给钱,他们土豆管够。”

“现在机器也调试的差不多了,我们是不是要搞一搞了?”张冠林笑着说。

他是真的看不透眼前两个年轻人,他们一个叫孙腾宇,一个叫方然。年纪很轻,但是保密级别很高。

两人身边永远跟着两名解放军战士。他们是上面派来的技术专家,但是这技术专家年轻的不像话。

第一天他们来的时候张冠林还想尽一下地主之谊,请两人去哈尔滨比较好的饭店吃一顿便饭。

但是两人直接拒绝,就让人去职工食堂打了两份饭回来吃。

吃完就住在上级安排的招待所里,也不出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