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有人能薅羊毛吗
“目前,我们从苏联进口的土豆,每六公斤可以制作一公斤淀粉。每公斤淀粉可以制成糖浆一千二百克。如果继续分蜜提纯晶体化,可得单晶糖七百五十百克。”
“每个发酵缸,一次可发酵糖化五百公斤淀粉。一次产糖浆六百公斤。目前糖化车间仅仅只有两百个发酵缸。
按照糖化车间的大小,最大可一次发酵五百缸。而且糖化车间是从原本膨化第四和第五车间改造而来。第五车间的改造还未完成。”
“两个车间全都改造完成,完整生产的话。两个车间一年可生产糖浆三万三千吨。相当于糖两万两千吨。”
“目前产能扩充最大的问题第一在于车间的扩大建设。这一点需要张厂长和哈尔滨政府协调。”
“第二在于土豆的用量。苏联的土豆很多,二战末期,苏联土豆年产量达到五千万吨。
现在苏联每年土豆产量也保持在六千万吨左右。
苏联土豆多到吃不完,用来喂牲口都嫌多。每年有很多土豆直接烂在仓库里了。
苏联人很愿意出口土豆给我们。如今我们产量不大尚可,产量大了之后中苏铁路的现有运力是不够的。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
李锐正拿着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汇报。
其实关于苏联的土豆,那是真的多到爆炸。土豆产量在1973年达到巅峰,年产土豆壹亿零叁佰万吨。
以苏联的人口来计算,差不多一个人能分到一吨土豆。这么多土豆对苏联来说重要也重要,它是很多人的粮食也是牲口的饲料。
但是苏联明显消化不了这么多土豆,导致很多土豆要么烂在地力,要么烂在仓库。
虽然苏联到处想卖土豆,但当时欧洲哪个国家缺土豆啊。德国都年产两千六百万吨土豆了。
这份报告主要是向周总理汇报。
周总理已经大概忙完了黑龙江这边的事情了。
本来这份报告应该是由王鸣岐教授来做。
但是他不太擅长应付这种场面,所以委托了李锐来帮他搞定。“而且最关键一点是,我们生产的糖浆,其生产成本仅为美国同类型产品的八分之一。苏联同类型产品的十分之一。”
李锐这句话刚说完,周总理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没办法,这就是超越时代的技术代差而带来的降维打击。
在美国和苏联都在采用昂贵的酸法制糖的时候,生物法制糖对他们来说就是天降之物。
而且由于酸法制糖昂贵的成本,导致美国和苏联以及全世界现在主要的产糖国都必须使用玉米淀粉去制糖。
因为玉米的淀粉转化率高,这也代表着出糖率高。
而土豆转化淀粉率在主要谷物中是属于比较低的那种。
淀粉转化率低,那就代表着出糖率低。搭配上昂贵的酸法制糖,那可能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所以精制玉米淀粉加昂贵的酸法制糖,就造成了现如今糖价的居高不下。
美国还好,因为美国是一个大平原,气候又特别适合种植玉米。美国就没缺过玉米,所以美国才能生产大量的玉米糖浆。
苏联就比较惨了,苏联现在的玉米产量并不乐观。
难以完全依赖本国的玉米糖浆来满足苏联人民对糖的需求。
其实不仅苏联,现如今的世界除了美国以外,全世界其他国家谁不缺糖?
仅仅依靠蔗糖是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
酸法制糖也不是所有国家都玩得转的。
所以生物制糖法的技术保密级别很高。
菌种的配置和最后的发酵都要由北平的技术员来做。
地方工厂和地方政府不能插手。每次取用菌种需要三人在场,做到每一毫克的菌种都要做到能笔笔对账,绝对不允许任何一毫克菌种流出去。
所以当李锐说出糖浆生产成本的时候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就连周总理都忍不住问道:“李锐同志,你的成本没有算错吗?”
李锐摇摇头:“没错。这还是因为我们进口苏联土豆要缴纳一笔不算少的运费,把土豆价格拉高了许多。如果我们国家可以大量生产土豆的话,我预计我们制糖的成本还能降低三分之一。”
“而且形成规模效应后,成本是可以进一步拉低的。我们目前榨取提纯等消耗还是比较大的。这方面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拉低成本。”
听着李锐的话,周总理忍不住站起来踱步:“李锐同志,你说的都是真的?真能这么便宜?”
李锐点点头:“对,就是这么便宜。以现在的糖价,苏联拉来二十节火车皮的土豆,我们大概可以生产两节半的糖浆。而苏联二十节的土豆只能换三分之一节的糖浆。我们可以净赚两节多车皮的糖浆。”
“而且糖浆可不是土豆这种不好卖的东西。只要把它拉去苏联,或者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他们都会愿意出足够的价钱把全部糖浆都吃下。”
“苏联来我们这运送土豆,拉走糖浆。他们得到糖浆,我们得到土豆和外汇。这就叫做双赢。”
李锐说这话的时候嘴角带着微笑。
他相信糖浆是不愁卖的,当然现阶段要先供给军队。有剩余的在卖给苏联人。
先保持收支平衡就好。
卖给苏联人的糖浆只要刚好抵上土豆的钱和给军队供给糖的钱就行了。
不然的话国内负担太大了。
反正已经从老大哥身上薅了不少羊毛了,不差在薅这点。
想必老大哥也是很愿意被这样薅羊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