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新装备与打下来了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一百六十五章 新装备与打下来了

破晓基地的外面是包了一个曙光厂的外壳。

曙光厂是对外隐蔽用的一种伪装。不过曙光厂也确实是有点东西,里面也生产一些玩意儿的。

这里的保密级别比破晓基地要低一点,但也是原子弹级的保密程度。因为在这个外壳下面的工厂中,有的地方可是会生产超越这个时代的东西。

比如说李锐现在带着张蕴钰看的东西。

其实给他看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非常了不起的玩意儿,无源外骨骼罢了。

也就是能让一个体重九十斤的小姐姐背上七十公斤的重物,面不红气不喘的走上五公里罢了,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相比于后世那种有源动力骨骼,无源外骨骼确实算不上什么很高科技的玩意儿。

其原理很简单,最早在七十年代就有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提出过类似的概念。

而当时这种外骨骼还是面对中老年人的一种复建设备。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就研究出了第一代无源外骨骼。

当时是以帮助老年人行动而设计的一种医疗设备。

而随着战后日本一波婴儿潮的逐渐老去,日本也在九十年代末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的到来,催生了日本研究出了更多更好用的辅助设备。

而帮助老年人生活的外骨骼,一直是各大医疗集团开发的重点项目。

有源项目和无源项目都在开发。

但是不论有源外骨骼还是无源外骨骼,最后进入家庭成为老年人帮手的数量始终是很少。

因为外骨骼穿戴起来很麻烦,如果没有年轻人帮忙,老年人自己根本穿戴不起来。

但是如果家里有年轻人,那老年人也不需要做什么很繁重的工作,那就用不到外骨骼了。

所以医用外骨骼陷入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

但是这些项目却在军方那里得到了重视。

并且开始不断的研究更新,尤其是有源外骨骼项目更是被视为日后战场的单兵标配。

不过有源外骨骼不是1950年的中国能搞的。

就算是后世有些民间的手工大神自己手搓有源外骨骼,但是价格也贵的飞起。

相比较来说,还是无源外骨骼比较香。

而且无源外骨骼也不算多么保密的一种项目。

国内外都有很多大神有公开自己的设计方案。

很多方案都很成熟。而无源外骨骼的核心思想便是利用外骨骼来抵消使用者在搬运重物和长距离行走时对自身的压迫。

这些东西被基地里的年轻人找到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好。

而且说:“这玩意儿要是可以装备到后勤部队,那就好用了。资料上可是写了,从前两个人搬运的三十五公斤炮弹箱,传了外骨骼后可以一个人搬运。两个人就可以搬运一卡车的炮弹。”

“而且还有余力继续做其他工作。甚至还能继续卸几卡车的炮弹。这个外骨骼可是太有用了!”当时有技术员很激动。

因为但凡干过活的人都知道三十五公斤的一个大木箱有多沉。

如果一个人搬的话,没有搬几个就会腰疼的不行。就算是两个人搬运,其实也是很吃力的。

如果是两个人去卸一车炮弹,基本上搬完了,人也差不多累瘫了。

“我军在海拔四千米的XXX山边防部队装备了新型外骨骼。单兵可一次为边防哨所运送给养七十公斤。一支巡逻队便能拉来数百公斤的补给。”

“解决长久以来,我国高山边防扫所给养补给困难的问题…………”一旦有人打开了这个思路,很多人都开始寻找关于外骨骼的各种消息。

众人纷纷表示这个东西应该要装备到后勤部队和工兵部队。

有了外骨骼,一个后勤战士可以顶得上过去两个甚至三个。

不过这东西说起来简单,而且技术员里也有动手能力强的。

他们利用下班时间用各种材料来尝试制作这种外骨骼。

最开始他们想用木头,因为木头这种材料是最容易搞到的。他们按照网上找来的数据,利用曙光厂里的设备加工一批木头零件,关节处用了轴承。

然后大家开始做实验,结果按照网络上给出的数据来加工木材外骨骼的话,基本上没法使用。

因为木材的受力能力和抗冲击抗变形能力都不够。

如果是直立状态下,木材制作的外骨骼也勉强能负重七十公斤。

但只要人一动,作用力一旦开始变化,木材外骨骼就直接断成碎片了。

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加粗木头。而等到木头能满足各种力学要求后,它的粗细已经失去了作为外骨骼的便携性了,木头走不通,大家有想了其他材料。

有人说用钢管,这群年轻人又开始折腾。钢管的话倒是比木头好多了,可以更细更小,基本上按照图纸上的要求可以做出来且满足负重和应力。

但是用钢管有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其本身做完又太重了。基本上达不到为战士减负的要求。

最后搞了半天,还是只能从后世买铝合金回来加工。铝合金更加轻便,而且强度够。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年代没办法生产铝合金。

即便是有全套的工艺和技术流程以及相关的论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