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底线与成果
中国这次为苏联一共打包了二十项技术,其中近炸引信的技术可以说是最全面的一种。
虽然是仅仅更新到1955年的近炸引信,但是也比现在苏联自己弄得好。
近炸引信在二战中属于绝密级别的技术资料。
到了后世则属于几乎所有炮弹都会装备(有可能装备)的一种设备。就是这么一个装备,苏联人到八十年代都没弄好。
倒不是说苏联人制造不出来,而是苏联人搞得近炸引信可靠性实在是过于感人了。
苏联没有官方公布过自己近炸引信的准确性。
但是普遍猜测是其准确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如果是这样一个准确率的话,那么也不过是和二战时期美国搞出来的第一代VT引信差不多了。
中国倒是很大方,直接把美国一直到1955年的VT引信资料全部都给找了出来,并且打包进了技术包中。
所以当苏联专家们好好审视这份技术包的简略后,他们发现只要中国人没吹牛,那么里面有很多东西对苏联都很有用。
“我就说,钱学森肯定是把美国军方的资料复制了一份。这些东西应该都是美国军方的!而且都是绝密资料,他都带过来了!”
“对对对,不光是钱学森,这里其他的一些技术,也肯定是中国其他科学家在外面带回来的。”
“你猜我看到了什么?居然有电子管晶体管小型化技术思路!天哪,如果用在V2导弹…………咳咳。”
“还有电子管配套的无线电技术。”“还有曲轴与多联动加工参数与工艺。”
当这群苏联专家们抛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后,他们发现中国发来的这个技术包简直就是针对苏联的大礼包。
都是针对现如今苏联军工和重工业短板的技术。
苏联专家自己都不是很清楚每个行业缺什么技术,还是大家聚在一起聊着中国的技术包后,才惊诧的发现这个技术包里的东西苏联都用的上。
他们会不会怀疑中国中国知道他们的技术缺点?
拜托了,怎么可能。如果要这么全面的知道苏联技术缺点,那中国要在苏联安插多少间谍才能做到啊?
或者说有中央级别的高官为中国提供情报。
这两种无论是哪一种,在苏联人眼中都是绝不可能的。因为过于荒诞和离奇了。
唯一合理的推测就是中国方面的专家在猜测苏联缺乏的技术(毕竟美苏对抗的时候暴露出国一些问题)。
然后他们恰好选中的这些技术就是苏联急需的。
这就叫瞌睡遇到了枕头。说这一切是巧合,反而更让人信服。这群苏联专家非常兴奋。
他们把这个消息层层上报,甚至惊动了苏联国防部门,惹的斯大林亲自过问。
而这群苏联专家用自己的理解将中国这一年来技术突飞猛进的事情解释了一遍。
苏联高层仔细想想,好像也说得通。至少逻辑上是没任何问题的,归国的华人科学家为祖国带来更多的技术,这从各方面都说得通。
反正听着很有道理就是了。
其中尤其是关于近炸引信和电子管小型化这两项技术对苏联来说是可以快速应用的。
最多花几个月时间,苏联就可以将其产业化。
再加上中国在安东市的真实战绩表明了,中国确实掌握了相关技术。所以这变成了苏联方面比较着急了。
这样一来谈判就变得顺利了很多。
中国方面的代表团表示可以将这些技术全部提供给苏联。
但是中国需要从苏联换取相当多的一些东西。
比如在东北无偿援建一条高炮生产线,可以生产苏联的两款主力高炮。
并且援建相对应的配套厂。同时向苏联索取一批高炮,二手的也行,只要还可以用别是那种烂货就行。
以及帮助中国建设一个铸造件生产厂,能生产比较精密的铸造件(如拖拉机缸体)。
同时还有无偿援建一个大型油矿以及相应的成品油加工厂等等。
中国这边拉了一个好长的清单,苏联负责谈判团由三拨人组成。一拨是专家团组成的顾问团,一拨是国防与工业部门组织的军工部门代表,还有一部分是由商务部门人员组成。
对于中国提出的这些诉求,顾问团几乎是要拍着手就要同意,军工部门还在思考,而商务部门断然拒绝。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商务部代表拒绝的干脆利落。
他用一种不容商量的语气说道:“你们在白日做梦!你们知道你们提出的这些东西价值多少钱吗?超过五亿卢布!”
“你们是在对我们进行讹诈!苏联每一分钱都不是白来的!”苏联的商务代表用词非常犀利。
中方代表,尤其是王稼祥大使并没有因为苏联商务部代表的情绪而受到影响,他还是笑呵呵的说道:
“同志,不要这么急。贸易嘛,都是做下来谈的。你看,你是搞贸易的,我是搞外交的。”
“我们其实对这些技术都不是很懂行。它们的价值其实不如问问顾问团各位?”
王稼祥转头看向顾问团,他问的人刚好是彼得洛夫:“这位专家,请问您怎么看待我们提供的这个技术包。”
彼得洛夫算是脑子很好用的一个专家了。
但是搞技术的嘛,但凡技术上过硬,那就要舍弃一些东西。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少听说有人在技术强大的同时还能精通掌握商务眼光和谈判技巧。
所以彼得洛夫相比于外交部门的老油条来说,他还是诚实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