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朝闻》
很多事情想到了就要去做,因为只有开始动手了,才会有意义。关于办《朝闻》周刊这件事李锐自己就可以决定。
不过李锐还是和中央知道的他,并且支持他的几个大佬打了招呼。因为他要在《朝闻》上连载《觉醒年代》。
办报纸连载小说不奇怪,这年头很多报纸都是这么办的。尤其是在民国时期,有的报纸想要好卖,那就必须要用各种花边新闻,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
不论是民间传奇还是公审奇案,这都是需要弄得。不过在李锐成了文宣口的一把手后,他抓了一波小报。
所有报纸公开印刷和发售必须要有注册版号,必须要到管理署备案,而且还需要报纸的内容需要进行审查。
淫秽色情的内容不必说了,全都要直接删掉,一点都不能剩下。
毕竟新中国可是要和黄赌毒不共戴天的。
另外一些过于荒诞的内容也要控制。
比如说某小报说某中央大佬是XX星宿转世。
这报纸也不知道打的什么注意,这内容是给大佬拍马屁吗?反正马屁是肯定没拍着,共产党内都是无神论者,反而搞得这个大佬很被动。
在党内一次闲谈的时候大佬急的跳出来,赌咒发誓这件事真的自己不知道,就是有人在强行攀附。
那次的闲谈也就成了党内的一个笑谈。
但是在文宣方面,这种小报也是要注意的。鬼知道他们会整出什么幺蛾子。
李锐送给苏联人对付欧美的文化武器为什么能在欧美顺风顺水,达到很多出人意料的效果。
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欧美那些没有节操和底线的小报干的。
用这种方式对付敌人是很爽的,但是转过头来敌人用这种方式对付自己那就不爽了。
所以那些没有资格发型报纸,并且纯纯靠写花边新闻,甚至干脆是胡编乱造的报纸,李锐直接不给他们发版号。
没有版号就不能随意印刷报纸和杂志了。
从前民国时代很混乱,是条狗都能办报纸。因为那时候办报纸是没有门槛的,只要有钱你随便搞。
而对那些人来说办报纸是为了赚钱的,所以报纸内的质量可想而知。
这种报纸不是为了传递真实的讯息而存在的,仅仅是为了给老板圈钱而存在。
至于其中内容的真伪?报社主编们是不在意的。在以另一个时空中,新中国对文化的管控其实并没有那么严格。
说到底就是因为人手不够,同一条心的文化人不够。这好比是玩《三国志》的游戏,你开局选了刘备。
没错刘备手下有很强的武将,开局就有关张赵。但是刘备手下也就只有这三个了,他们再强也不能倾巢而出去打别人吧,自家还要不要守了?
总要给他们找些能用的副手帮忙吧,不然怎么扩张?
而这就像是新中国建国后共产党文宣所遇见的最大问题。
他们厉害,但他们人数少。把他们撒向广大的中国,就像是在海边对着大海撒上一瓶胡椒面。
然后对人说“这是我新做的胡辣汤”一样。
就像是中国妓女解放政策在另一个时空中是在1958年才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灭,全中国再也没有一个妓女,没有一家烟管,没有一所赌场。在后世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建立了新中国后就立刻搞了一五计划。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1949到1953这三年半的时间,新中国主要搞得其实民族资本。
因为新中国共产党手上没有那么多人才和技术员去一下子摊开管理全中国这么多工厂作坊。
所以民族资本搞了三年,毛主席想要团结这些人。但是事实证明,民族企业家中确实认同马列政策愿意支持新中国的良心企业家,但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却更多。
所以在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央开始收权。
毛主席亲自会见了一部分支持新中国的良心企业家,这部分人捐出自己的全部资产,并且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技术能力或管理能力。
他们构建了新中国最早一批国企和央企。
然后才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设计之下,中国开启了第一个一五计划。而在这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新中国的工业产业也好,文化产业也好,实际上是一盘散沙野蛮生长。
毛主席的《延安文艺》被这群文化产业的大老爷们嗤之以鼻。
他们虽然表面上臣服了下来,但是心底里却对泥腿子文化嗤之以鼻。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也配有文化?”这是这些人的普遍认知。
而因为人手不够,尤其是有文化有内容的产品(书籍、报纸、戏剧等等)数量不够,无法撑起整个新中国国人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文化产业的权柄实际上是被旧文人阶级一直把持着的。
而这群人中又以前朝贵族居多。
因为贵族阶级是掌握了文化话语权的阶级,莫看这些人亡国时如何。但不可改变的一点是,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接受过旧时代的精英教育,在变革之际也接受了新学教育。虽然亡国了,但是这群人却牢牢的掌握着文化话语权。
还有因为他们会玩(精英阶级的特权,穷苦百姓可没时间也没钱玩)。
所以他们反而能在民国的历次文化运动中活的很好,甚至不断壮大。形成他们自己的力量。
就像是李锐打击的花边小报,其中很多的幕后老板都是前朝贵族阶级开办的。
这群人最后以尾大不掉的形势一直存活了下去,而且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另一个时空中的新中国,毛主席不是没看见这一切,但是毛主席也徒呼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