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团和气
关于这样的文化会议,虽然没有中央委员之类的高层参加。不过来的也大多数民主派人士,在国内也担任了相当一些职务。
有着后世历史经验的李锐是没办法完全信赖这批委员们的。
其中是不是有人不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条心,这件事是很那说的。因为这批人的好与坏你很难鉴别,很多事情到他们死了都不一定能有准确答案。
也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才能把一些秘密和疑惑解开。但是对他们保持警惕,李锐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这群人中有多少人是抱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这可真的不好说。
如果想要搞清楚他们这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那就要搞清楚从清朝一直延续到民国的这一段历史。
这是一个非常冗长且乏味的故事。
但是在这里可以有一个简单但不是很全面的结论,那就是在经历了民国和新文化运动之后,实际上的中国依旧是一个封建思想和封建主义残存极为严重的国家。
而这种思想广泛地根治在许多文化人的脑壳里。
他们支持国家进步法律进步,比如说他们会赞美“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也会高喊【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是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等等。
因为这些进步是对他们有利的。但是他们会反对人民公义,不支持人民文艺。
因为这些进步的方向是对他们不利的。
说到底,只要触碰到了利益,那么就会有一群人跳出来。李锐相信有背叛阶级的人,但是不会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中国上千年来“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已经深入骨髓了。
而新中国成立,搞了民主人士参政更是被一部分人视为“与我们共治天下”的信号了!
这是所有想要攫取权利的文人们心心念念的理念。
民主人士参政,原本的理念是监督政府不要跑歪。
但是再好的制度和理念都是靠人执行的。
人不行,再好的经都能念歪。如果鲁迅还活到现在的话,他必然会破口大骂这群虫豸的无耻。
鲁迅曾经说过,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李锐觉得鲁迅漏了一个子,全局应该是“不惮以最大恶意揣测中国文人”。
这样就很恰当了,想到鲁迅所接触的圈子基本上也就是文化圈为主。
想必他那个时候已经体会到了这群人的恶心了。
干啥啥不行,拖后腿第一名。
李锐便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参加了这次的工作会议。
会议在文化部的一间最大的会议室内举行。
参加会议的除了各个委员和代表外,还有一部分在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大作家一起参与。
比如说矛盾、老舍、巴金等等。而许多代表中也有知名的大家,比如说叶圣陶、郭沫若等等。
参加这个会议的所有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年纪不小了。很多人都四五十,甚至更大。
而面嫩的和大学毕业生一样的李锐却是这群人的大领导,这其中有多少人不服气,有多少想着要把他搞下来,那就不得而知了。
至少李锐进来的时候大家都是笑语盈盈的。
“李部长好啊,您最近牵头的那个《朝闻》办得好啊。”
“对啊,还有那个《漫画新时代》引起的反响很热烈啊。我有一些绘画圈的朋友,对这种不一样的绘画艺术感到新奇啊。”
“李部长编剧的《武训传》也拍的好啊,深刻的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嘴脸呢!”
“李部长年纪轻轻但是才华出色啊。”这里所有人都笑脸灿然,这里所有人都说着让人舒心的话,这里所有的人都很高情商。
真的想和他们一直聊下去,让自己一直如沐春风呢。如果不是做好心理建设,而且知道后世的走向,李锐说不定还真的会以为在场的所有人都是清流的不能在清流的好人好官呢。
毫无意义的寒暄结束,会议开始。
但是没有人主动发言,李锐只能开口说道:“关于新华字典,汉语拼音,简体字的推广,各位有什么好的看法或者建议吗?”
实际上拼音和简体字的事情很早的时候就在做了。
在民国时期,为了降低认字难度,所以民国搞了注音拼音。
在另一个时空中一直到用到七十多年后的台湾。
所以另一个时空中的台湾人打字是不会汉语拼音的,他们必须要下载专门的注音拼音打字法。
注音拼音最后被新中国放弃,还是因为它不够简便。学习注音拼音要先学习繁杂的注音。
其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不像二十六个字母一样简单好记。
而简体字这种事情其实中国搞了上千年了。
中国的象形文字书写不便,所以中国一直在搞简体字。从宋就开始大量创造简体字了。
李锐提出来的简体字方案是根据后世简体字的方案来弄得,不过其中一部分文字没有做简化。
因为有一部分文字简化后失去了文字本身的意义。
这一份简体字方案很早就下发了下去,在场众人都是应该看过的。汉语拼音的方案,他们也是看过的。
但是听到李锐的话,下面很多人眼观鼻,鼻观心,一眼不发。第一个打破沉默的还是老舍。
老舍这人性格挺执拗的,不过写作的文章却非常朴实接地气。不说他从前创作的作品,单说建国后他写的《龙须沟》就是非常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