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更加暴力的
沪上新闻媒体在之前被李锐打压蛰伏了一段时间后,今天又突然集体发力了。
各种抨击都如潮水一般涌现出来。文化界的人都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电影界的人和宣传界的人互相之间都是有勾连的。
不然的话,很多事情是没法展开的。
而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这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人指指点点,以道德绑架的方式来要求和指责别人的缺点。
甚至在沪报上还有一名所谓的专家跑出来指指点点。
这对李锐来说一点都不奇怪,这样的阵仗他见多了,后世搞文化工作要面对风浪可比这个阵仗更大。
文化宣传这个阵地,当真是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就比如说在后世《赡养人类》这样的小说就被很多人质疑,认为终产者这个概念是个伪科学不存在的理念。
但是很多人却不愿意想一想,为什么这本小说叫做“科幻”小说。有人不愿意看到有人写《赡养人类》这样的小说,拍摄这样的电影。
但是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好莱坞一年出产多少反社会主义讽刺共产主义的电影。
这类电影一般都披着科幻电影的外皮,或者打着反乌托邦的旗号。
但是其精神内核基本上就是反共产主义。
电影开端一般都是一群青年男女生活在一个如诗如画一般美丽的城市(或乡村),大家面临成年考试(或职业分配),在电影里一般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职业分配。
而男主(或女主)一般都是刺头。有着一些特殊的天赋,而主角身边还会跟着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一个绝对服从组织领导的好兄弟。
然后电影的发展一般便会朝着主角的叛逆开始揭露乌托邦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一般是【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建设在谎言欺骗和绝对权威上】。
然后便是好莱坞的老套路,主角团拥有一些能力或者找到所谓的反抗军,为了自由来推翻这个充满虚假的共产主义的社会以求得到救赎。
一般在这个道路上,主角的好兄弟和好朋友会阵亡几个,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深信这个组织的虔诚者,最后临死前才发现自己被骗的秘密,最后为了帮助主角而死。
最后的结局一般都是主角带着反抗军推翻了虚假共产主义社会的统治,大家站在废墟上拥抱着恋人迎来自由的结局。
大抵上便是:我们虽然失去了家园,但是我们获得了自由!
这些电影在后世的美国每年至少要出产三五部。
而且都是找的俊男靓女青春偶像拍摄的青春科幻片,专门针对二十岁以下青少年市场。
如果说《赡养人类》是对资本主义的极端描写。
那么这一类的电影和科幻小说则是对共产主义的极端描写。
在《赡养人类》中,所有人的财富都被剥夺,造就终产者。而在这类的影视小说中,则是所有人的思想与自由被剥夺,只能充当社会的螺丝钉,毫无自由与人性。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战从来都没有停过。
哪怕在七十年后社会主义的声音已经几乎微弱的不可闻。
但是资本主义的论战也没有想过放过它,而是想着彻底打死它,不给它任何喘息的空间。
在后世,李锐只不过是一个网咖的老板。
虽然说是有点小钱但也不过是独善其身罢了。
而现在,让他回到了七十年前,而且国家赋予了他权利,那么有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做。
自己的肩膀有义务扛起这个时代的文艺宣传的重任。
更有着在这场论战中充当开路先锋的觉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义务。既然回来了,那么有的事情就必须要做。
《沪报》主编金福瑞和长江电影厂的名导江明以及一些其他的新闻出版界和演艺界的大佬们正在聚餐。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上海曾经非常繁华的地方都不见了。
比如说如果是在民国时期,这群人晚上造就去百乐门一边抽雪茄一边和红酒,还能叫几个漂亮的跳舞小姐陪着喝酒聊天了。
而不像现在一样,一群大老爷们汇聚在一栋小洋房里,干巴巴的吃饭喝酒,连个活跃气氛的漂亮小姐姐都没有。
好在菜色还是可以的,金福瑞养着几个不错的厨子,擅长做淮扬菜。
现在上海上档次的名流吃的都是淮扬菜。
至于上海本地的本帮菜,那是下九流的苦力才吃的玩意儿。宴席很丰富,三套鸭、大煮干丝、松子鱼米、水晶淆肉…………
等等十几道菜,都是相当上档次的东西。“这位李部长有些过于长袖善舞了。”
江明给自己倒了一杯花雕:“今天电影厂开的会不是很好啊。”
金福瑞夹了一筷子的大煮干丝,送到嘴里细细的咀嚼出豆香味后才咽下,然后说道:“怎么,江导,这李部长又弄出什么幺蛾子了?”
“今天这位李部长要在上海电影厂搞改制。呵呵…………”江明笑了笑,没有继续往下说。
但是这两声“呵呵”里面便包含了许多含义了。
上海电影厂并不是一个单独独立成立的电影厂。
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在经济上所做的工作是以整合私营经济为主。
所以上海电影厂是由长三角地区多个电影厂一起合并后组成的。
包括长江、昆仑、长城…………等等电影厂一起合并成立。
这造成的问题便是刚成立的上海电影厂中可谓山头林立。
不同电影厂带来的导演、编剧、演员、员工等所求得利益诉求是由分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