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风格不同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二百四十三章 风格不同

现在这年头从法国偷偷前往德国并不是一件多么难得事情。

只要你搭上一辆卡车,基本上就可以顺利的穿越两国边境线。

实际上西欧各国之间的边境检查向来都不是那么严格。

所以法国著名影评人安德列?巴赞跟着自己的德国朋友一起坐着欧宝汽车顺利的从法国来到德国。

安德列?巴赞算是这个年代在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影评人了。

他开创了世界上第一本电影相关的《电影手册》杂志,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成为了后世法国新浪漫主义电影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中苏之间比试的消息传到欧洲时,欧洲各大报纸的娱乐版块都在报道这消息。

但是《电影手册》这样专业的影评杂志反而没怎么发声。

在报道了相关的信息后就基本没有做太多的评论了。

因为和其他报纸不同,《电影手册》毕竟是一个电影相关的权威性杂志。

他们反而不能和其他的时政报纸一样随便信口开河。

因为时政报纸和花边小报随便怎么写都无所谓,他们又不是靠电影评论来吸引读者的。

《电影手册》是靠尽可能公正客观,以及富有见解的电影解读才能在欧洲的杂志市场上生存。

所以他们不能随便的自砸招牌。不过这样的热度是必须要蹭的,所以巴赞从巴黎驱车前往柏林。

一路上花了两天的时间,他才刚刚抵达柏林。

刚刚抵达柏林之后,他就立刻联系了在地人士问道:“能前往东柏林直接看《赡养人类》的样片吗?”

在地导游表示:“去东柏林不难,现在查的并不严格。不过…………”

“不过什么?”“不过样片的票并不好买。”“嗯?”

“是这样的,因为《赡养人类》的样片并不是全国性公开放映的,在德国只有东柏林的几家电影院在放映。

所以全德国想要一睹为快的观众几乎都来了。有人凌晨四点就去排队买票了。还有人带着铺盖彻夜通宵。”

巴赞啧啧称奇,这场中苏之间的电影比试是真的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宣传程度。

因为热度太高了,所以引起的关注也是前所未有的。

之前在欧洲上映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没有这样受到关注。

巴赞后续才知道,这样一票难求的情况不仅仅是出现在东柏林,还出现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华沙等地。

在中国的几个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也出现了同样的盛况。

这种引起全民关注的电影还是第一次。

说到底还是中苏比试这个噱头太吸引人了。

大家都想要搞清楚这电影到底是讲什么的。

巴赞也是如此,他在欧洲电影圈算得上是朋友遍天下了。

就算是苏联方面也有一些他的朋友。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也不知道《赡养人类》的具体剧情到底是什么。

大家的剧本保密工作都做的很好。“这样,加钱吧。我想要第一时间看到电影。”巴赞使用了钞能力。

还真别说,钞能力在很多时候都异常好用,就像是现在这样。作为巴黎一家杂志社的老板,巴赞明显不缺钱。

他以加了十倍的价钱,给自己弄到了一张电影票。顺带提一下,目前东柏林一共有六家电影院准备在明天开始放映样片,现在其中四家在放映苏联的样片。

只有两家在放映中国的样片。

而且这两家还不是全天在放映中国的样片。

因为现在东柏林的观众基本都在要求观看苏联的样片。

毕竟对苏联的滤镜还是在的,大家都更相信苏联可以拍出一些很厉害的东西。

就算是巴赞这样的影评人也是如此。

他也是下意识的认为苏联人拍摄的东西估计会更好。

毕竟苏联的那个可是大名鼎鼎的扎导(扎瓦茨基)。所以他也是想要先看苏联人拍的东西。

等到巴赞前往电影时,正是电影在东柏林的首映场,现场可谓人山人海了。

因为样片的时间很短,只有十五分钟。所以电影院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加密了放映的场次。

这就导致了很多观众觉得在电影院等上二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乃至一个小时的时间并不长。

于是乎电影院变得异常拥挤。巴赞几乎是被人潮挤压成沙丁鱼了,最后好不容易穿越人流进入放映厅,通过检票找到自己的座位。

一直到落座了,巴赞才长出了一口气,到现在为止,他才感觉自己舒服了一些。

电影院里闹哄哄的,巴赞等待电影放映的时间刚好打量一下前来观影的观众们。

人很多,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观众们看上去都接受过相对良好的教育。

虽然说看人衣装定人品行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但现实中这种习惯基本伴随着几乎每一个人。

而且从衣装鉴人也多少有一点点用。因为基本逻辑在于【如果一个人的皮鞋永远闪亮,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他多半是不从事体力工作的。如果一个人的衬衫永远都没有褶皱,那就证明他在有钱购置好衬衫外,还有大把时间打理(或者有帮手打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