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理解上的差距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二百六十四章 理解上的差距

“当老师?可我们没学过怎么当老师啊。”黄江等人有些手足无措。

周总理却笑笑的摆摆手道:“不是让你们教中文、数学的那种老师。是想让你们当职业教育培训的老师。”

职业教育,或者说技校这个概念现在是很多中国人并不了解的。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曾经开设过很类似于技校的专门学校。

当时主要是为了培养北洋水师的人才而开创,称为艺圃。而在北洋覆灭,满清退位后,这昙花一笑的专科学校也随之消亡。

后有一些企业自己搞工人培训班,勉强算是技校的前身。

但那些都不是李锐心中所想的职业教育培训应该走的路子。

这样的路子未免太窄了。

实际上李锐心中所构想的现代职业教育,应该走的路子要向德国学习。

德国在1823年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化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德国柏林技术高等专业学院。

之后类似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在德国遍地开花。

后世之人常说一战德国士兵的战斗力之所以高,是因为德国士兵是所有参战国家中知识最高的,人均小学毕业,一个排里最少有三个初中毕业生。

在一战时,其他国家士兵大多属于人均胎教毕业的教育水平相比,德国士兵在学习能力和战术理解水平上是呈现碾压的。

不过很多人忽略了在这种全民化教育的背后,德国有一整套完整的产业培训机制。

从粉刷工到木匠、铁匠,再到车床工、铣床工、城建工等等,强而有力的产业技能培训造就了德国强大的制造业。

在德国,学生们是读大学还是读职业学校,更多是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自己规划的职业发展。

而不是单纯的好学生去上大学,坏学生去读职校。综合性的职业学校开办起来,不是为了分流好坏学生,而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所以当周总理把这些情况和南洋子弟们说了一遍之后,这些南洋子弟开始兴奋。

“如果是当这样的老师的话,那我觉得我可以!”

“这也行啊,不过我的专长是电器维修啊。这个专业有人吗?”“电工也行吧,我是学电工的。”

周总理呵呵笑道:“自然都是可以的。我个人认为,你们的特长和专业在中国都大有可为。这样,你们明天去看看我们的校舍吧。”

当晚,这群南洋子弟们在兴奋中昏昏睡去。

对于他们,其实中央是希望表现出一种姿态。一种欢迎的姿态,并且也要让他们看见新中国的发展。

这样才可以让南洋华人支持新中国的发展。

甚至不仅仅是南洋,而是整个海外华人群体。

要知道从清中晚期开始就有大量的华人移民国外,而到目前为止,这些海外华人还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们都是新中国需要争取的力量。

这所被命名为北京第一劳动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校址位于北京四惠河边的高碑店村(并非河北的高碑店市)。

现在的高碑店村是个默默无名的小村子。

不过在几十年后会成为北京甚至整个华北地区最大的红木家具批发零售一条街。

而在高碑店西边在过去一点,那则是后世传媒大学所在地。不过现在这里还是连片的农田,远没有后世那么发达。

现在的高碑店村因为第一劳动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兴建而变得热闹了起来。

在1950年开始修建校舍开始,高碑店和周围村庄的老百姓们就会三不五时的跑过来看看。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工程修建,而且还是修在他们的家门口。

百姓们纷纷猜测这修建的是啥玩意儿。

“这是修衙门口吧。这规模,少说是府台大人吧?县太爷住不了这么大的房子,应该僭越了。”

有村里的老人如此说道。

旁边有年轻一点的村民笑道:“王大爷,你老糊涂了。现在哪里还有府台大人和县太爷啊。新中国都成立了,您老翻的是哪年的老黄历啊?”

王大爷摇摇头:“都一样,肯定都是大官的府衙。”

“现在不叫府衙,叫人民政府了。”有人给王大爷纠正道。

“都一样,叫啥政府他也是老爷。人家到时候来了这,你们不还得给人出入请安啊。修的这么大,这么豪华,多半是个贪官了。”

王大爷的话莫名的让人觉得有些道理。

于是在几个村子里就开始流传,这在高碑店修建的要么是个政府衙门,要么修的是个大官的宅邸。

甚至还有人说这是毛主席要在这里修一个夏宫。

就像是慈禧老佛爷修缮颐和园一样。不要小看人民群众的联想能力,他们他总是会把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传出天大的瓜。

一直到学校修好的那天,有人来挂牌放爆竹。

这又把四里八乡的老百姓们都惊动了。

农村可以看的热闹太少了,有这种大热闹看,大家都很好奇。忙完手上的事,四乡八村的老百姓都赶了过来。"王大爷带着正在上初中的孙子也挤了过来。

爷孙俩刚刚挤到路边就看见好几辆汽车装满了人从道路驶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