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吾往矣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305章 吾往矣

“预售,众筹?”对于陈云和叶季壮来说,这是两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名词。

所以两人也没有摆架子,直接开口问道:“小李啊,你说的这预售和众筹是个什么意思?”

李锐道:“顾名思义,所谓的预售,那就是预期销售。就是东西我虽然现在还没有,但是你打货款给我,我安排生产,生产好了再发货。属于一种先款后货的销售模式。”

李锐这个解释,陈云和叶季壮都听得明白了。

叶季壮道:“这和李强苏联跟苏联人谈判的先款后货差不多嘛。”

李锐点点头:“是的,很类似。只不过曾委员的先款后货是对公对公,预售走的是公对私。其中还是有差别的。”

陈云将公对公和公对私记下,他继续问:“那么众筹呢?”

“众筹则是我有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产品,我有完整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我可以生产出来。

但是我缺少启动资金。

所以我需要面向全社会发布我的这款产品概念,让大家看到。有人需要这款产品,那么可以以预付众筹的方式来我们这众筹购买。”

“众筹阶段,商品可以给予优惠,或者是一些独有的产品给予众筹者。众筹需要设立一个目标,比如说是筹集一百万卢布就可以开始做了,还是筹集五十万卢布就可以开始做了。如果众筹金额达不到预期,那就解散项目,将众筹资金退还给众筹者。”

李锐尽可能言简意赅的将预售和众筹概念说了出来。

叶季壮和陈云两人听完之后都没有第一时间回话。

而是低头默默喝茶,同时也在消化李锐所说的这两种概念。

喝了两小杯茶后,叶季壮侧过身子看着李锐道:“小李啊,我就单纯的想问一下啊。老曾在苏联的那种先款后货的公对公,和你这种预售、众筹的公对私,具体的差别到底在哪儿?”

李锐想了想后回答:“吸纳目标群体不一样。曾委员在苏联公对公的先款后货,目标是苏联政府。由政府进行拨款,但是我们都知道,苏联政府的预算基本是在年初就定下来。

年中如果想要扩大生产,追加预算。在苏联是一个非常困难和麻烦的事情。而且苏联政府的办事效率并不高。”

“而苏联民间不一样。苏联工人缺钱吗?”李锐这么问着。

对苏联有所研究的陈云摇摇头道:“不缺,不说莫斯科了。就说海参崴的船坞里的维修工人,一个月都有二三百卢布的月收入。相比于我们国家的工人来说,苏联工人可谓富得流油。”

“集体农庄的农业工人收入虽然相比较工厂工人的收入会低一些,但是集体农庄在伙食待遇上却会更好,从总体上来算是基本扯平的。”李锐点点头:“对,苏联工人不缺钱。苏联工人手上有很多钱,但是却花不出去。苏联和我们国家还不一样,我们国家是物资绝对稀缺。而苏联是物资相对稀缺。”

“而稀缺的本质是在于苏联的战略政策与它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二战后损失的大量人口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的。

“实际上去年李强委员在苏联搞的中国食品展其实就窥见一斑了。苏联民众有着极高的购物热情,但是市面上却缺少满足他们的货物。”

“我们长三角地区新组建的梅花、长江、巨人三个服装品牌现在工人扩充了两倍,天天两班倒,生产线上的缝纫机都要踩冒烟了都赶不上东欧国家的服装需求。连带着上海、宁波等棉纺城市的粗纱、细纱、棉布厂全都在三班倒连轴转。”

“而且还连带着对棉花的需求提高,如果今年新疆不能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明年我们的棉纺原材料将会卡在瓶颈了。”

李锐说话的声音不大,但是说的内容却很大。

之前《赡养人类》短片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上映,导致了梅花、长江、巨人三个工厂的产能瞬间不足。

因为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爆发出巨大的购买热情。

还有好像永远都买不到的山海关汽水和中国的膨化食品。

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苏联人的购物热情被压抑太久了。

后世苏联解体,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一个政治问题,它是一个多方面多维度的问题。

其中民生问题不得到解决,绝对是促使它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世界两极之一的国家,苏联人对自己生活严重不满。

冰箱里没有肉,没有汽水,甚至是压根没有冰箱!当然,不是工人买不起冰箱,而是因为工厂冰箱产能严重不足!

工厂可以给工人发很多钱,但是当这些钱不能购买物资的时候,它就一文不值。

工人们总不能拿这些钱去买苏联生产最多的拖拉机、钢铁、飞机、坦克吧。

李锐继续说道:“其实苏联工人手上有很多很多钱。他们花不出去。因为他们不会拿这些钱去买苏联生产的重工业产品。但是对我们来说就不一样了,我们中国需要苏联的重工业产品。”

“所以本质上这是一场交换,以我们的轻工业产品从苏联工人手上换取卢布,在用卢布和苏联人做生意,买他们的重工业产品。”

“这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绕开了苏联政府,我们直接和苏联老百姓做生意。我们的可以赚到更多利润,苏联老百姓可以用钱改善他们的生活,苏联老百姓的生活物资欲望得到满足苏联就将更稳定。其实这是一个三赢的事情。”

“而这需要外交部同志的努力。以及财政部同志的协作。”陈云和叶季壮两人听罢,觉得李锐说的也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

陈云道:“预售和众筹。倒不是不行,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苏联老百姓相信我们。而且这样搞行不行?”

李锐道:“所以我才说这件事需要多部门协调。因为如果我们在苏联搞多产业的预售和众筹。我们唯一能做为抵押的,只有新中国的国家信用。这件事如果要做,那就一定要做成。要么就干脆不要做。”

“同时预售和众筹是一种企业向民间融资的行为。我们只要开始做,后续就一定会有企业模仿。

其他国家的我们管不到,但是我们国内必须要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和监管。一个公正的第三方监管资金去向。”

“否则所谓的众筹和预售只会成为骗子的温床。”

“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害怕不好管就不搞了。”陈云和叶季壮两人都连连点头,叶季壮更是说道:“这事儿只能是让国有银行做第三方资金监管。而国有银行后面还需要有部门监督银行的行为。”

权利便是如此,权利的艺术就是制衡的艺术。

在无法消灭人类私欲的前提下,只有将力细分,如同斗兽棋一般,老鼠什么都怕,但是却可以吃掉最厉害的大象。

当然,这样具体怎么操作,那需要专业人士好好分析计算。

这不是李锐三人在茶楼里能说清楚的。

但是这事儿的大体方向已经定下来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