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社会主义的食堂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三百零六章 社会主义的食堂

赫鲁晓夫在中国待的时间不算很久。前后一共就待了四天,但是在这四天里,他经历的事情可不算少了。

尤其是那位共和国的周总理找到他,和他秉烛夜谈了许多东西。现在的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派来,全权处理中国贸易问题的总负责人。

李锐计划中的很多东西,必须要得到这位赫鲁晓夫同志的点头,才有推行下去的可能。

对于赫鲁晓夫这个人,之前中央不能算是特别的了解。

因为赫鲁晓夫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在苏联的一些加盟国里当书记。

所以中央里和他关系特别好特别了解他的人其实不多。

但是有了李锐提供的资料后,中央对于赫鲁晓夫的了解可谓直线提升。

谈判和外交,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如果你掌握了外交谈判人员的喜好和性格,那么在外交谈判上很多时候可谓无往而不利。

尤其是对于苏联来说更是如此。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三代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他就是个被人吃透的谈判对手,之要给他荣誉勋章和足够有排场的汽车。

那么你就能从他手上获得不可思议的好处。

往往是苏联外交谈判人员费劲心力讨要来的一些好处,会被勃列日涅夫为了几个勋章而大方送人。

可惜赫鲁晓夫对于收集勋章没有兴趣。

不然周总理其实不介意给赫鲁晓夫颁发一堆荣誉勋章。

什么“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勋章”、“优秀老大哥勋章”等等。

反正荣誉不要钱,拿去就是了,只要能给新中国换来实惠,这些东西随便可以给。

可惜赫鲁晓夫不喜欢勋章,他只喜欢玉米。

赫鲁晓夫是喜欢吃玉米吗?并不是。实际上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民生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赫鲁晓夫大量种植玉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增加畜牧业的饲料和副食品工厂里的糖。

赫鲁晓夫拿着一根玉米喜笑颜开的照片,可谓是世界政坛名画了。赫鲁晓夫这个人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得意时的小人得志和落于下风时的语无伦次(参考古巴导弹危机)。

信心不足导致政策上的摇摆不定,以及分不清形势而胡乱得罪人。还有他最重要的问题,全面否定斯大林政策,搞大翻案等等。

赫鲁晓夫有很多很多问题,这些全都是他的黑点。但是不能否认的一点是,相比于继任的勃列日涅夫,至少赫鲁晓夫在苏联总书记的位置上还是尽忠职守的。

只是他的能力不匹配他的野心,他的德行也不足以让他担起这个位置。

还是那句话,一个人的好坏要分开看。不能因为他的错事否定他做的好事,也不能因为他做的好事而洗白他做的错事。

一码归一码,两者是不相干的。

周总理可是熟读了日后可能要打交到的苏联领导人的资料。

所以他对赫鲁晓夫可谓是拿捏的死死的。

在见到赫鲁晓夫的第一句话,周总理就直接发问道:“赫鲁晓夫同志,我们生产的维生素和糖在苏联卖的还好吗?”

这话一问,赫鲁晓夫嘴角就忍不住上扬了。

中国生产的维生素和糖,已经成为了中国在苏东国家真正的拳头产品了。

而这也成为了赫鲁晓夫的一个很大的政绩。

苏联和东欧国家因为日照时长的关系,维生素是一直缺乏的。

不然苏联人也不能发明松针煮水这样的土法子来补充维生素。

赫鲁晓夫忍不住说道:“卖的非常非常好。你们生产的维生素片和维生素糖,在苏联供不应求。我这次来中国,也要顺便催一催你们,你们需要生产更大产量的维生素片。”

“苏联和苏东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中国的同志们还需要努力啊!人民需要你们的维生素。”赫鲁晓夫笑的很灿烂。

维生素产品,李锐分了高中低端三个不同的产业线走。

低端产业线,走的就是后世那种医药otc产品线。

包装朴素,药用价值不的打折。中端线则是精致包装的胶囊,看上去就高大上。

高端线则是直接生产维生素软糖。不仅看着好看,吃起来也更好吃。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吃补剂,而是在吃糖果一样。

otc线的产品上市后,被广泛推入医院、工厂、矿山等地。

成为了许多特种行业的员工福利免费发放。

比如说煤矿工人,因为长期在地下不见日照,很多煤矿工人自我生成维生素的能力都很差。

而苏联工人如果自己自费购买,很多人会选择看上去更好看更高大上的中端线的胶囊产品。

高端线产品的维生素糖,则是收入更高的教授、官员、工厂领导等人的选择。

现在制约维生素生产力的其实是网咖的赚钱能力。

因为现在新中国能够自己生产的其实是维生素c。

其他的维生素产品线,其实还要一到两年才能真正的投产。不过因为后世维生素粉的价格极低,李锐通过后世购买搞出来的差价,已经足够让中国维生素产业起步了。

一年多以后,这个时空的新中国将会依靠李锐提供的资料,建立起一个恐怖的维生素产品线帝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