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给他们难忘的圣诞
460
美国,弗罗里达州。
四十五岁的佩姬女士正在收拾行李。自从丈夫去世后她就一直生活在郊外的一处小农场里。
最近几年农场的经营状况越发的不好了,她不得已向银行贷款了不少钱。
但是这不过是饮鴊止渴,因为欠银行的钱也是要还的。可是农场的经营状况也就是这个样子,想要让她凭空变出钱来也不现实。
所以在三年前,她变卖了一部分农场的土地和她不擅长的农场业务,只剩下少量的土地和养殖场。再加上她的儿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选择了参军,而且报名的还是美国驻外军队。
因为驻外军队除了基本工资之外,还有一笔驻外的津贴。算起来一个月能有两百多美元。这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现如今在纽约港当一名技术优秀的高级技工,或者是在曼哈顿的写字楼里当一名普通公司的基层管理(如组长之类)也就是两百美元左右。
在佛罗里达这个经济不算发达的地方,这是一笔不少的钱了。
佩姬女士的儿子之前就是一直驻扎在日本,原本是很好。因为她儿子每次写信回来都说,日本人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反抗美国管理的欲望了。
他每天只需要和战友们操练操练,休息日还可以去基地附近的电影院看电影或者是去酒吧喝酒,一点危险都没有。
不仅如此,她儿子每个月还会存下一百美元,每十个月存够一千块就汇过来。佩姬靠着儿子的钱,总算是度过了最难的日子。
现在的农场好不容易有了盈余额,但是她却开心不起来。
因为她的儿子去了朝鲜,和中国人打仗。而且还被俘虏了。
最开始他儿子刚去朝鲜的时候还有电报发回来,她儿子在电报里最开始写到【那些朝鲜军队不值一提,我们的大炮和飞机可以轻松的瓦解他们。妈妈放心吧,明年开春就可以结束战争。195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朝鲜人的抵抗有些顽强,但是没有意义。他们的攻势正在被我们瓦解——1951年1月1日】
【我们已经抵达鸭绿江边了,朝鲜临时首都竟在咫尺,很快就能结束了。妈妈不用为我担心。我为你收集了一套朝鲜铜器,你会喜欢的。用在圣诞节简直太合适了!等我回去就带给你。1951年3月2日。】
原本这些电报都是这样保平安的,让佩姬不要记挂他的安危,他活得好好的。
一直到某一天,电报内容突变。
【敌人,漫山遍野的敌人。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儿来的。他们和潮水一样把我们的军队分割包围。他们太强大了,我们不得不撤退。1951年4月4日。】
【太可怕了!妈妈!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来了!他们的军队简直无处不在,我们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长官们不知道连队在哪儿,我们也不知道指挥部在哪儿。现在所有人都在逃跑!1951年4月20日。】
【桥断了,妈妈!撤退的桥断了!几万战友被堵在水门桥的那边,我已经听见连天的炮火声了,他们跑不了了,中国人会把他们全杀了的。愿上帝保佑我,阿门。1951年5月20日。】
佩姬的心也随着儿子的电报一天一天的紧张起来,一直到某一天,她儿子的电报再也没有出现。
佩姬的心跌落谷底,就像是好几年前,他的丈夫在欧洲战场一样。某天突然就没声音了,等到战争结束后,军方送来一个小盒子。说里面装着她的丈夫。
佩姬害怕这一切又再度重演。就在她提心吊胆了半年的时间后,突然从欧洲的远房亲戚那里得知了中国人的战俘营。
又知道了关于战俘营的战俘们可以送信的事情。她和很多其他的战俘亲属一样,也跑去了华盛顿去闹事,希望政府能和中国谈谈,至少让战俘的家书可以寄回来。
在那里佩姬也认识了很多其他战俘的家属,大家留下了联系方式。
最后政府用各种方法让他们这些战俘家属回去老家,不要再闹事了。再加上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各种阻碍甚至是威胁,佩姬等战俘家属不得不回去了。
不过佩姬因为在欧洲有远方亲戚在法国。所以她拜托自己的亲戚想办法帮她从欧洲联系战俘营。
经过各种转折,佩姬好不容易和战俘营里的儿子联系上了。
得知他还活着,佩姬的心才算是真正的放下。
而现在,她要在圣诞节前前往朝鲜,去看望自己的孩子。自己已经和他有三年没见面了,战争还不知道持续多久。她害怕自己再不去见他,或许以后没机会了。
“马修,你去朝鲜吗?”
佩姬打电话给之前认识的其他战俘营家长。
电话那头,一个略显疲惫的男声传来:“我也很想去,可是从美国前往欧洲的机票太贵了。我去问了,军属委员会没有相关减免的福利。我支撑不起去朝鲜的费用。我连去欧洲的机票钱都掏不出来。”
佩姬有些迟疑,但还是说道:“那这样,马修我准备去朝鲜。你有什么需要带给你孩子的东西吗?我可以帮你带过去。”
“真的?!谢谢你,佩姬!我现在就开车过去你那儿!”马修激动的挂断了电话。
他在另一个城市,开车来佩姬这怕是要十个小时,但是他已经开车出门了。
佩姬又和其他好几名战俘家属打电话联系了,但是大家基本上都很难去朝鲜。
虽然说苏联和东德在东柏林银行开办了一个专项贷款的业务。但是很多美国战俘的家属并没有从美国飞欧洲的机票钱,船票钱也没有。
实际上佩姬也买不起机票,因为五十年代的飞机票是一种极其昂贵的东西。跨国飞行更是普通人无法触及的东西。
所以佩姬实际上买的是大西洋轮渡,从美国出发在法国北岸下船。全部航程大约在八天最晚不超过十天。佩姬买的是最便宜的三等舱。
很多战俘家属连三等舱的钱都拿不出来。
这也是美国政府内部出现分裂和内部声音不统一的一个象征。杜鲁门已经破罐子破摔了,而作为军方代表的艾森豪威尔和准备参加竞选的麦克阿瑟都对战俘家属探亲这件事表示默许。
但是非美活动委员会却非常不满,而且抵制这种活动。所以造成的政府内部的脚步不统一,既同意了战俘亲属去探亲。但是政府却没有任何福利优惠来帮助战俘家属顺利的探亲。
这样的行为无疑是非常分裂的。
要做,那就不如好人做到底,至少人家战俘和家属还能记你好。
要么就干脆不做,强硬到底。
这种不上不下左右摇摆的态度,其实也是美国的一种摇摆不定。
而这样的摇摆不定,让战俘家属们对政府的好感欠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