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这是极好的
467
碧瞳战俘营内,气氛热烈的不得了。虽然说来的战俘家属只有五百多名,很多战俘的家属都没有来。
但是他们却委托这些来了战俘营的家属们为他们带来的各种礼物。
“A连的理查德,你的爸爸给你送来了一双圣诞袜和一条围巾。”
“D连的安德森,你的姐姐和妹妹给你送来了一封圣诞贺卡和一盒黄油饼干。”
“来复枪团的安德鲁,你的妈妈给你送来了一件毛衣和一双棉手套。”
管教们统计了战俘们的礼物,然后一件件的分发下去。
今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圣诞节前的平安夜。这一日对于很多有基督教信仰的人来说也很重要。
应该这么说,平安夜就相当于中国的除夕,圣诞节就相当于中国的大年初一。
所以今天战俘营里安排了非常有集体意义的活动,那就是让他们一起包饺子!
俗话说得好:圣诞不端饺子碗,生下耶稣没人管。平安不把饺子包,掉进油锅没人捞。
对于战俘和战俘营的家属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毕竟战俘营里几千人一起包饺子还是很壮观的。
不够心灵手巧,干不了这种火的就去搭建临时灶台,再去砍点柴火过来烧水,反正总是有事情可以做的。佩姬也是第一次包饺子。
她会做面点,当然是美式的那种面点。比如说苹果派、咸肉派、开心果派之类的东西。或者是肉桂卷和巧克力蛋糕之类的东西。
中国的饺子她还是第一次包,这对她和其他的战俘家属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并且给他们不同体验的可不仅仅是包饺子这件事本身,更重要的是这种集体活动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感。
“第一组跟我和面。”
“第二组和我一起擀皮儿。”
“第三组帮我切葱。”
在管教的带领下,战俘们一组一组的分工合作,配合之中居然没有一点生涩的感觉。虽然他们也不懂怎么包饺子,但是却能跟着管教们好好的学。
对于黑人巴蒂来说,让他感觉到震撼的还是他能看见黑人团的士兵和白人团的士兵在一个面案上一起工作。
一个黑人在负责和面揉面,再把面团揪下来成面剂子。白人很自然的把面剂子拿过来,在用擀面杖擀成面皮。这其中的配合行云流水。
不知道为什么,巴蒂等黑人家属们看着这一幕眼眶都有些湿了。
而其他的家属看到这也非常感慨。因为在战俘营里,他们真的感觉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就像是他们孩子所说的,这里更加公平更加平等一样。
管教们也在一起干活,而且他们也确实从来都没有用语言侮辱战俘。也不对战俘束之以暴力。
这不是演戏,因为短时间的演戏,或许可以藏着表象。但是不论是战俘还是管教他们内心的东西是无法通过表演来彻底掩盖的。
所以在平安夜当天,很多战俘的家属都忍不住聚在一起感叹。
或许对于这些战俘来说,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在朝鲜战争中被中国人俘虏了。
而不是死在战场上,或者说是变成一个残疾。
在战俘营的所见所闻,深刻的冲击的这些战俘家属,同样也深刻地冲击着海明威,来中国转悠了大半年将近一年的时间了。
海明威觉得自己越发看不懂这个国家了。
虽然说他是一名有着理想主义者以及左派倾向的作家。
但是海明威本人有的时候还是很务实的。理想归理想,实用归实用。
他读过马克思的书,但是他总觉得马克思想象中的理想社会有些遥不可及。
共产主义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乌托邦,自己心灵中的家园。这个家园也许可以存在于自己的幻想中,但是却很难将它搬入现实。
因为海明威也清楚,即便是现在的苏联也不是那么完美。
但是在中国,在这个战俘营他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没错,这里也不完美,但是这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蓬勃之气。
看看这些战俘们吧,他们欢聚在一起,互相谈论着自己家乡的风俗和习惯。
这里的人没有因为种族肤色和信仰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反曾经在美国世界里。问题不断的种族主义在这里却得到了改善。
黑人和白人在一起工作,互相间打闹,欢声笑语。这简直是如梦境一样的场景。
尤其是那名黑人士兵维森说出了绝大多数黑人士兵的想法。
“其实我们更喜欢这里,虽然这是一个战俘营,但是却真的让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尊严和平等。”
“叔叔我甚至开始讨厌美国,是非常讨厌的那一种。因为在那里我们被政客和资本家以及那些上等人刻意的渲染成为奴隶。”
“让我们和下层的白人互相攻坚,互相斗争,永远像一盘散沙,永远都无法理解。”
“在那个地方我们只有仇恨、仇恨和仇恨。”维森如此说道。
“为什么在那里我们不能和在这里一样生存呢?”
维森问出了大多数黑人士兵心中的期望。
其实这一句话也代表了许多白人士兵的期望。望因为在资本的异化下,每个人都经历着大大小小并不相同的异化,只是异化程度的多少罢了。
在美国的世界里,白人可以剥削欺压黑人。但他们会被更高等级的白人剥削欺压。大的欺负小的,小的欺负更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