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直接抽成
504
(注:李锐和赫鲁晓夫的交谈由翻译员翻译,但为了方便阅读,将翻译省去)
“李,这是我们苏联最好的红旗伏特加,你不尝尝吗?”
在北京饭店的套房内,赫鲁晓夫非常热情的招待着李锐。不仅仅是拿出了红旗伏特加,还有一些从苏联带过来的特产。
腌橄榄、鱼子酱、酸黄瓜、蒜肠等。这些玩意儿准确来说都是属于下酒菜的行列,有的东西在中国还真的不好买,或者说压根没有。比如说腌橄榄和鱼子酱,这玩意儿别说现在了,再过七十年中国也没几个人吃得惯。
很明显,这些玩意儿是赫鲁晓夫的私藏,在北京谈判的时候可以尝尝家乡的味道,慰纪一下自己的苏联胃。
“不了,不了。实在是喝不了了。”李锐又不是酒蒙子,刚刚晚饭的时候就已经陪苏联人喝了二两白酒了。现在再喝几杯红旗伏特加,到时候自己要被人抬着回去了。
还好的是,苏联虽然也有劝酒的习惯(全世界都有劝酒的习惯,各国都有自己的劝酒歌),但是苏联人的劝酒相对简单。基本上就是开口要你喝,你要是不喝酒起哄,但你要坚持不喝那也就这样了。
中国也不知道是从清末还是民国开始,流行起来接近于土匪一样的劝酒糟粕,【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诸如此类的话总是被拿出来说。李锐觉得也应该让下面的文化工作者写一些关于这种文化糟粕的文章出来宣传一下。不要怕得罪领导,反正他们最上面最大的这个领导就很厌恶这种文化。
社交礼仪的陪着喝两杯就算了,那种土匪式的敬酒还是算了。
赫鲁晓夫看着李锐不喝,也没有勉强。他自己给自己到了一小杯伏特加,就着腌渍橄榄喝了起来。
“李,你知不知道,在莫斯科你已经大名鼎鼎了。”赫鲁晓夫嚼着咸橄榄说着。
李锐笑着摇摇头:“哦?那我还真不知道。”
不管历史上对赫鲁晓夫的评价如何的低,也不管后世网友如何把他戏称为玉米小夫。但是李锐觉得像他这样的人,既然最后能成为苏联的国家领导人,那么他必然是有些实力的。
应对他还是需要小心的。
赫鲁晓夫把橄榄咀嚼完,把橄榄核吐了之后才说道:“斯大林同志在前段时间在莫斯科开了一场会议,议题就是关于苏联文化工作的开展。”
“斯大林同志很不高兴,认为我们苏联的文化工作展开的还不够。”
李锐捧了一下说道:“还不够吗?我听说苏联集体农场里的女工都会跳芭蕾。”
赫鲁晓夫听闻之后哈哈大笑:“哈哈哈!也许吧,但仅限于小姑娘。干的活多了,吃的东西多了,长胖后可跳不了芭蕾。你带人给我们送来的电影也好,那些流行歌曲也好,那些东西更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接受。”
这是实话,斯大林本身的审美是便古典的。他喜欢芭蕾、古典乐、哥萨克舞,喜欢的画作也是便向古典流派。
以斯大林在苏联的崇高威望,他的喜好自然会影响这个国家的部分审美取向。才会有了集体农庄的女工都会跳芭蕾的故事。但说实话,集体农庄的女工跳芭蕾多少有些不现实。
就像是赫鲁晓夫说的一样,年轻的时候能跳着玩。但是农庄干活时很累的,基本上农场里的男男女女都是走一条:干的多吃得多的路线。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伙都会中年发福,有时候还没到中年就开始发胖了。你要让一个个壮壮胖胖的男男女女去跳芭蕾确实有些为难他们,估计他们连脚尖都垫不起来了。也就是十几岁的学生能在课余玩一玩。
李锐觉得,其实以苏联大众身体状况的国情,更加适合苏联的东西其实是东北大秧歌或者是后世广场舞类一类的东西。
就是斯大林站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内远眺红场的时候看见一群群中老年男女在红场上,在列宁墓前跳广场舞,他会不会血压高。
“斯大林同志批评了我们党内搞文化的一些同志。认为他们不该因为他(斯大林)喜欢古典审美,而刻意逢迎他。审美和文化应该是多元的,通俗文化也应该在苏联进行发展。”赫鲁晓夫这么说着。
因为斯大林已经看见了,李锐带人搞出的流行文化已经在苏联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说莫斯科已经开始刮起一股中国的通俗流行文化风。
而这股风吹到欧洲后,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所以斯大林希望苏联的从业人员也把这方面给抓起来。
“哦。我们欢迎啊,欢迎苏联投资更多。在我们中国把电影、电视剧等产业都搞起来。我们这边的成本比苏联低很多。我听说51年苏联受限于成本,仅仅拍摄了五部电影。”李锐接着话题说道。
赫鲁晓夫点点头:“是的,这个瞒不住你们。苏联要把钱花在最该花的地方,今年电年影和文化产业的投入会进一步降低。52年预期的电影只有四部了。所以斯大林同志找过我。让我来中国后和你谈谈。”
“你们之前提交的中苏合拍计划,能不能再进一步降低成本。拍电影太贵了。”赫鲁晓夫直接说了实话。
老大哥有钱也只是相对中国而言。实际上在一众老牌工业强国中,苏联一直算是大而不强。它的国土面积比西欧诸国加起来都要大。但是实际工业能力却并没有比全西欧诸国加起来强。
如果对标美国的话,那就显得更弱了一点。
李锐脑经一转道:“拍电视剧吧。”
“嗯?”
“拍电视剧更省钱。效率更快。我们合拍的《赡养人类》拍了一年了,每天加班也还要一两个月才能完工。因为电影更加精良,但是电视剧可以更加简单一些。一部电影的钱可以拍摄几十集电视剧了。而且周期更短。”
“唔…………也不是不行。”赫鲁晓夫思索道:“拍摄什么呢?”
“苏联空军志愿军在安东,和我们一起帮助朝鲜抗击美帝侵略者。不如就拍摄关于苏联和中国飞行员日常生活的情景剧。”对于怎么编排文化产业,李锐有满脑子的点子。
赫鲁晓夫觉得李锐的想法不错。两人又聊了一些细节,说的差不多之后,赫鲁晓夫话锋一转道:“你看,我们苏联和你们在文化产业上的合作是无比紧密的。甚至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条件帮助你们宣传。我还知道扎罗多夫以及其低廉,甚至可以说是以赠送的方式转交了大量的苏联文宣用设备给你们。”
“李,你是受益者。现在我们苏联需要你的帮助。”赫鲁晓夫话说道这里,目的其实很明确了。
政治上很多话确实不会说的很明确。但是因为语言和表达的问题,苏联也好、英美也好,他们的政治话术其实相对简单。多是“遗憾”“帮助”“应该做些什么”之类来代替明确要指出的东西。
而中国因为从一千多年前就步入了官僚体系管理社会的阶段,比欧美早了数百甚至上千年。导致中国政治话术的复杂性让人头大到脑袋能裂开。“中译中”是个笑话,但是在官僚体系的政治话术中还真是存在的。中国政治有一套自己的话术体系。
相比较来说,赫鲁晓夫的政治话术相对简单的多。不过是先给好处,再提我们帮助过你,在期许未来的好处。然后在提出他需要帮助。
虽然没有那么复杂的政治话术,但是却简单有效,是个直球。
李锐靠在沙发上,看着赫鲁晓夫道:“赫鲁晓夫书记(副),您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图们江口…………”
“不不不,这件事您应该和我们的总理谈。这不该是我能涉及的东西。”李锐想也没想的打断了赫鲁晓夫的话。
赫鲁晓夫很自然的说道:“当然,我明白。但是有的话我不能在谈判桌上说。但是你们中国应该很明白,如果苏联不点头,你们也无法拿到朝鲜的那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