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最大的热度
“今天的农夫集市出现了一个怪事,你知道吗塞斯。”
“哦,什么事情呢?”
“一个来自中国的传统乐队或者说剧团?总之是类似的团队,他们在农夫集市突然出现,演唱了一首很有意思的曲目然后很快消失不见。”
“哦,你说的这个我知道。因为我就在现场。”
“是吗,那你能说说在现场的感受吗?”
“感受?只有一个,震撼!”
今天晚上的东柏林电台节目的主持人理所应当的聊到了这个话题。因为这个话题似乎已经在全柏林传开了。
甚至柏林晚报还专门做了一个标题:《他们是谁?》
这个突然出现的中国戏剧团队引起了全柏林广大市民的关注。
在这个缺乏娱乐,缺乏资讯和新鲜事物的年代,这种完全没有见过的艺术表演形式立刻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不仅仅是东柏林,包括西柏林的很多人都充满了好奇。
而这个年代在欧洲做生意的不仅仅是欧洲本地人和美洲的商人。也有来自于亚洲的商人。
准确来说,一些生于南洋的华人也会在欧洲做生意。
因为南洋是重要的橡胶、锡、糖产地。这些物料都是欧洲非常需要的初级原材料。
而南洋这些产业,现在这个年代大多数掌握在华商的手上。而历史上里后续发生的几次排华事件和南洋土人对华人的屠杀等,其实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华商掌握了大量的物资资料,而且华人相对精明,不像是南洋土人那么好操控。华商太多了,不利于洋商在南洋进行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盘剥。
南洋针对华人的屠杀,其实背后多少都有哪些洋商的推动。
而杨兴就是一名在德国活动的华商。他的生意集中在柏林,作为一名橡胶商人,德国有很多轮胎厂和橡胶制品厂都是他的贸易对象。
只不过在德国的生意并不是那么容易。刚刚又被德国人压价了,生意真的不好做啊。
烦恼的他只能打开收音机解闷,当他听到收音机里传来关于中国戏剧团的新闻时,他微微吃惊。
已经跑了几次德国了,不过因为生意主要集中在西柏林这边。所以杨兴知道东柏林有中国商城,他也没有去过。
和这个年代绝大多数在外漂泊的华人一样,杨兴对中国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抗战时捐了不少钱,还看着自己亲弟弟上前线回国抗日。结果不用说了,被坑的一塌糊涂,弟弟也死在蒋介石机智的领导下。
从那时候起,杨兴对中国的感情就很复杂了。爱?有一点。恨?有一点。看不起?也有一点。希望中国强大被人承认?依旧有一点。
他就是个难受别扭的集合体。
所以即便知道东柏林有中国商城,但是他就是不想去看。他总觉得中国生产不了什么东西。中国商城怕全是卖的廉价货。
但是他又希望中国好点,来证明自己是错的。所以他还是不敢去中国商城,要是他们卖的全是廉价货,自己这点子念想也没了。
但是今天打开收音机,调一调柏林本地的电台,怎么感觉东西柏林都在报道这个戏剧团的事情啊。
这难免让他勾起一些兴趣,因为那些德国佬都在吹这是一种来自于中国的神奇音乐形式。
而在中国代表团的驻地内,梅兰芳等戏剧团成员被其他成员给围起来吹了。
“哎呀,梅老板实力一点都没减啊!一首曲子,唱动了一个柏林城啊。”
“我看戏剧团里其他的姑娘小伙也不错嘛,那个大合唱的时候我躲得远远的听着。还是挺有味道的。”
“这一下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玩的好啊。刘大队长的招数好啊。”
众人所说的刘大队长正是这次代表团的总领队。
这次为了宣传中国新年,也为了抗衡西柏林购物节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配合国内对苏联正在进行的谈判。
中国派出了相当强大的团队。
有戏剧团,有武术队,有南狮队,还有李若梅他们准备要搞的时装秀等等。整个代表团浩浩荡荡有两百多人。
这一次李锐的文化部花了大价钱了。但是文化部的钱就应该用在文化宣传和教育上。内宣外宣都要做。
由外宣引导内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在驻地的食堂里,梅兰芳听着众人的夸奖,他站起来说道:“各位,各位。我梅兰芳都是个糟老头子了。要是早二三十年,你们这样夸我,那我能飞到天上去。现在就不必了。咱们还是好好的理一理咱们呢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吧。”
这话没说错,因为这一次中国代表团要做的事情是真的多。
宣传中国新年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各种筹备工作都要做的很好才行。
代表团的总领队刘队长这时说道:“大家要先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梅团长的快闪呢,咱们还要在搞两次。把柏林甚至是德国的热度带起来。”
“让德国老百姓都关注过来之后,咱们才可以顺势而为。”
“好!”
这边中国代表团正准备齐心协力的搞个大事。而西柏林那边准备参加西柏林购物节的参展商们却坐不住了。
这不行啊,这样一来热度全都去东柏林了啊。我们的西柏林购物节还搞什么啊。
为了救场,西柏林购物节的参展商,商准备去请几名当时在欧洲颇有名气的歌星过来撑场面。
一开始他们是没有想过搞这些的,因为这些参展商里虽然有如爱马仕、香奈儿在内的一众欧洲名牌。但是资本家嘛,肯定是能省就省了。
宣传是为了赚钱,但是要投入多大的宣传能赚钱,这就是两码事了。
之前他们觉得发发传单搞搞促销就能吸引人了。结果没有想到,中国人居然在同时间打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