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德绑架与开始
534
志愿军骸骨归国的消息是由中国之声广播电台全程播报的。
国之士,国之柱石。并非只有戏台上的王侯将相,也并非只有赵子龙、张翼德有万夫莫当之勇。
千千万万为国捐躯,为保境安民付出生命为代价的普通战士也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国家基石。
谱写这个国家历史的并非只有那些流芳百世的英雄,还有万千为了这个国家星火相传的普通人。
也并非只有在近代才有这样的英雄。
当年蒙元无道,天下百姓民不聊生。
红巾军(原本称为红军,后为区别近代红军而加一巾字)趁势而起。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五百多年前的红巾军唱着这首从军歌,势要把这碎了的天下补上。
今日的志愿军也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康,而在异国他乡奋勇杀敌,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功德林里,一众将军战犯们寂静无声,他们坐在小马扎上安静的听着广播里播报的内容。
“三十八军牺牲人数5342人。二十军牺牲二千一百二十人.......
“其中四川籍战士七千六百五十二人,山东籍战士五千八百一十一人。吉林省战士三千......”
“四川雅安战士十五人......山东枣庄战士七十二人......吉林延边州战士二百二十五名."
广播里在不断的播放着关于抗美援朝牺牲士兵的人数,包括各个军、各个省、各个市。
广播里没有具体的播放每个人的名字,但是今天大年三十,却在全国各地的城市统一出了一个号外。号外上以各省为主干,在细分到每个市每个县,在下到每个乡,最后详细的写出了这四万多名阵亡志愿军的姓名。
功德林里,战犯学员每五个人手上拿着一份这样的号外。
“把江西那一页的报纸给我。”黄维对着一个组里的学员说到。
一人将印刷着江西的那一页报纸交给他。江西阵亡战士七百三十五名。其中贵溪阵亡战士二十二名。
黄维细细的看着这二十二名贵溪人的名字,口里无声默念,似乎要把这些名字背下来。
他的行为被韩浚看见了,功德林里韩浚是和黄维最不对付的一个人。因为韩浚是改造速度最快的一人。他从前去德国学过机电,组织上考虑他的专业有用。所以让他在所里继续学习机电知识。
同时安排他去北京的一些厂里做技术指导和技术参考。
他是学员里对新中国突飞猛进最有感觉的一人,所以他对一直死鸭子嘴硬的黄维看不上。
他用胳膊顶了顶王耀武。
“佐公,那黄维在干什么呢?”
王耀武看向黄维德方向,他观察了一会儿后说道:“他在背那些死难者的名字呢。他是贵溪人,多半是在记那些贵溪人的名字。也许是想着以后有机会给这些人立碑吧。”
韩浚有些不屑:“就他?”
王耀武看着韩浚道:“黄维这个人,有些死脑筋和食古不化。但是他脑子里最重君君臣臣的礼仪。如今新中国政府以国士之礼待遇这些战死疆场的战士,这对黄维的触动很大。他最看重的就是这些东西。”
“所以他才会动了一些念想吧。”
王耀武这么说着,旁边的杜聿明也点头赞同。
他说道:“黄维就吃这一套。”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新中国政府做的这一套是极好的。所谓万众归心不能是一句空话,还必须要落到实处啊。”
几乎是在杜聿明说这话的时候,收音机里的报道就说道:“由中央商讨,最终由毛主席决定。对阵亡战士家属作出以下补偿。”
“家中为独子者,由当地政府每月对老人进行赡养送终。家住城市者,按退休职工标准发放退休金于老人。家住农村者,每月发放小米或面一百斤,油两斤,白糖两斤,盐两斤、逢年过节杂货、布匹若干......”(注:农村发实物是因为农村现金交换太少,交通不好的农村前往县城也很困难,以物易物更实用)
“家中有子女者,以每个孩子每人每月补贴八元育儿金且免除学杂费一直到成年......”
广播电台里关于阵亡将士的补偿也一并说了出来。
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如果是在历史上中想要新中国负担这么大一笔开销,那是很累的。但是这个时空中,新中国可以有这么一笔预算了。
而听着广播的内容,功德林里的将军们则都默默无言了。
只有一直是死鸭子嘴硬的黄维猛的站起来,一直和马列当对着干,干且非常不服从管教的黄维这次却主动鼓掌,且大声道:“好!好啊!”
在他的带动下,其他人也纷纷鼓掌。
所谓以国士待我者,我必以国士报之。
黄维这人可以说他有些被封建的“忠孝”(愚忠、愚孝)给裹住了脑子。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对这样给予战士们的补偿显得这么激动。
因为民国政府给那些抗日战死的战士们口头表彰是很多的,但是落到实际上的时候总是无比小气。
黄维还主动向所长王英光打报告。
“王所长,我想打一个申请。”
正在组织功德了学员们听广播的王英光问道:“什么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