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切开尝尝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七十九章切开尝尝

79全世界所有的权利架构组织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那就是真正决定这个组织架构前进方向的重要决定,从来都不是在一场有几十上百人参与的正式大型会议上进行表决的。而是在很多不起眼的时候。就像是美国历史上那些真正大权在握的总统从来都不是靠召开白宫会议或者作战联席会议来解决问题的。往往那些真正掌握权力而非橡皮图章的总统们,会在白宫每日例行的免费早餐上就制定好这个国家的未来。

各大公司也是如此。基本上股东大会都是用来下通知的,根本不是给你开会商量的。因为公司的决策早就在高尔夫球场或者是某次下午茶中制定好了。大会用来讲废话和下通知。私人小会是用来解决真正国家问题的。斯大林的性格就是如此,在斯大林时期(1945年之后),苏联大多数重要决定都是在晚宴或酒会上达成的。偶尔斯大林还会请苏联中央书记处的书记们一起看电影,在放映室里一边看电影,一边就把某些产业或者某些国家的外交问题给解决掉。

而现在斯大林需要在52年过了一半多的时候,召开一个非正式的会议,商讨接下来对中国的策略问题。

因为现在对中国的一贯策略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定下的。其中包含一次米高扬去西柏坡访问主席,以及49年底主席访问苏联,在加上苏联对中国的简单摸底后,苏联最高领导层制定了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倾向。

最开始苏联是不愿意投入过大去支援中国的。因为中国太大了!苏联卖肾援助中国都未必能把中国拖进工业化。这国家就是个无底洞。

这里有好几亿几乎等同于生活在农奴时代(沙俄封建时代的代称)的农民。即便是进行了土改,他们分了地,不再是农奴了。但他们依旧是朝不保夕的小自耕农。他们几乎没有抵御任何风险的能力。

一场天灾一场疾病就能让他们彻底破产,灭门死绝。更不用说这片土地上文盲的数量惊人的多。最开始去中国考察的苏联专家回国后绝望的说过:即便苏联援助他们,再给他们三十年,他们也难以进入现代工业化。他们国家的短板太多太多了!

所以苏共最高领导人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的极端差距,所以最开始指定的中国援助计划是非常保守的。一直到抗美援朝打响,志愿军用尸山血海,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和战斗能力证明了自己。即便这个国家不是一个工业化强国,依旧有敢于将所有来犯之敌咬下一块肉来的勇气。

直到这时,苏联才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支援(或借贷)大量重工业设备。那是志愿军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换来了这样的证明,中国是值得信赖的盟友。这也是为什么元时空中很多人说斯大林很抠,苏联的援助都是赫鲁晓夫时代给的。其实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当时中国在和苏联谈,另部分原因则是抗美援朝带来的苏联对中国外交态度的掉头。而在这个时空之中,苏联人对中国外交态度的掉头比元时空来的更快更猛烈。

因为这个时空中,中国现在不仅仅在朝鲜半岛拖着美国,让美国陷入战争泥潭欲仙欲死。同时还在文化、科技、民生领域对苏联展开了支持。

可以说苏援的每一块卢布,中国都没有白拿。到目前为止,除了抗美援朝的各种武器是苏联大量援助之外,其他支援进入中国的工业设备,中国都是以各种方式进行抵债偿还了的。

并没有和元时空一样,向苏联借贷百亿卢布。

苏联目前投入到中国的各种设备和产线价值已经超过五十亿卢布了。但中国基本上都拿货物抵债了。有的债直接还清了,有的债过两年也能用货物还清。

所谓亲兄弟明算账。账务的事情中国和苏联算的很清楚,尤其是负责这事的是总理。他清楚要是想无条件的拿苏联的钱,那就要各方面矮苏联一头。这种事情中国人是没人愿意做的。少和别人要钱,也能少一些别人拿捏自己的手段。苏联中央高层也不是傻的。这几年中国的快速发展有些超乎他们的预料,所以斯大林觉得召开一个非正式的会议来调整对华战略也是必须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冷餐会,七月的莫斯科稍微有那么一丝暖意了,可以搞冷餐会来吃了。虽然说大冬天的时候苏联人也会吃冷的食物,但是毕竟吃起来没那么舒服不是吗。

中央主席团委员,时任苏联采购部长的波诺马科夫站在冷餐会的餐台前,他端着盘子却没有夹菜,而是若有所思的看着餐台前的食物发呆。日后的勋章,现在的中央主席团委员勃列日涅夫走了过来,笑道:“你在干什么呢?斯大林同志请吃冷餐会,你怎么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

“不不不,我只是在思考一些事情。”波诺马连科是军人出身,参加过打白军,也参加了二战。他说话直来直去比较直爽。“斯大林同志想要调整对华战略,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作为采购部长更加能感受到中苏之间现在的紧密联系。”“我们两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如此紧密。”波诺马连科说话的时候,中央主席团委员赫鲁晓夫也到了。波诺马连科对赫鲁晓夫点点头,同时又说到:“仅仅以赫鲁晓夫同志目前所掌管的西伯利亚对中国糖浆和其他的一些贸易吧。现在我们的苏联人民已经离不开这些东西了。”包括优质的糖浆,包括新出来的鱼子酱,包括现在莫斯科正在上映的电影。赫鲁晓夫同志,你知道《赡养人类》这电影已经在莫斯科上映多长时间了吗?”赫鲁晓夫摇摇头:“这还真不知道。”波诺马连科道:“已经有一百天了!影院还在放映,我手下的小伙子们有的人已经看五遍了。”

“我们两个国家从未如此紧密过,我都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波诺马连科这话说得有些纠结。可是当米高扬带着鲜脆多汁的菠萝走进冷餐会后,波诺马连科的话就说不下去了。因为就算是中央主席团的成员也从来没有在七月底吃过新鲜菠萝啊!

不对!准确来说是能吃到菠萝的机会本就很少,除非是去南边的国家出差,否则基本吃不到。而米高扬这是从那儿搞来的菠萝?他还真不愧是苏联厨房大管家啊!“七月底的菠萝,真不可思议。是试验田的东西吗?”“是不是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才能完成这样反季节的水果?”

“看起来很诱人,米高扬同志,让人把它切一切分一分吧。”

在大家伙啧啧称奇的时候,斯大林算是掐着时间来了。刚好人都到齐,他摸着自己的大胡子笑着说道:“你们都在看什么?今天的冷餐会可没有什么大菜,你们可能会失望了。”

赫鲁晓夫摇摇头道:“斯大林同志,今天有大菜,还挺硬呢。”

斯大林的目光越过众人,他也看见了那几个黄澄澄的菠萝了。

“等等,现在是七月底了吧。这菠萝从哪儿来的?”斯大林向米高扬问出了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米高扬拍了拍站在自己身边的伊万诺斯基,然后说道:“中国,广东,徐闻。我们的好小伙儿在那待了两年,终于给我们苏联带回来一个好消息了。来,你说。”伊万诺斯基有些紧张,面对一众苏联最高领导人,他手是握紧了又松弛,他稍微有些紧张,但还算是顺畅的说道:“我参与中国徐闻菠萝种植项目。中国攻克了菠萝一年一季一果的难关。他们做到了一年四季全产果。”“夏季时菠萝运输不便,只能以罐头的方式运抵苏联。但是等到秋冬时节天气转凉,他们可以从湛江登船,一直北上到海参威,再从海参威铁路直运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等等城市。”

“我们的人民在冬季吃到新鲜菠萝这一目标将是有可能实现的。”伊万诺斯基话音讲完,在场的中央主席团成员们都沉默了。如果是一个后世的普通人或许无法理解他们在沉默什么。

但是在1952年的冬天,如果苏联老百姓在过他们的新年时家里能吃上一个新鲜菠萝。哪怕这个菠萝很昂贵,贵的和三文鱼和天然鱼子酱一样,但是那也将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情。

对于这个年代的老百姓来说,冬天能出现在餐桌上的菠萝,其震撼不亚于在北海爆炸的原子弹。只不过原子弹是在北海爆炸,而菠萝引发的冲击波则将是从苏联人的厨房传来。

一个是物理上带来毁灭,而另一个则是从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

作为采购部长的波诺马连科走了过来,他盯着伊万诺斯基道:“小同志,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冬天能运输新鲜菠萝来苏联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不要撒谎小子!”

“啊……知……知道。主……主席先生(主席团成员尊称都是主席),我没撒谎。很快,中国徐闻的菠萝将于九月十月挂秋果了,您可以亲自去看。”伊万诺斯基理顺了思路平复了心情后这么说道。

大家都看向了斯大林,斯大林只有一句话:“把这菠萝切开来尝尝吧!看看好不好吃。如果好吃……”

“……如果好吃的话,请我们全苏联百姓在冬天尝尝也是不错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