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回家喜悦 …………吗?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二百二十章回家喜悦 …………吗?

五十年代的汕头是个挺穷的地方,或者说在五十年代整个广东除了广州及其周边外,整个广东都挺穷的。

鱼米粮食产量不及上面的江西,江西自古是鱼米之乡,广东粮食很多时候要依靠江西向其输送。

而在工商业上,广东此时也是赶不上江浙两省的。

江浙两省此时纺织业、印刷业、造船业等等都是全中国前列的。

而广州因为是清王朝指定的开海口岸,所以造就了广州十三行偌大的名声。

广州也是因为这个东南唯一出海口岸的政策优势发展起来了。

毕竟广州的地理优势在海洋时代还是很好的。

不过广东这个地方还是有很多地方依旧很穷,穷的吃了上顿就要考虑下顿的问题。

因为广东不是个适合大量农业种植的地区。

与浙江一样,广东这地方七山二水一分田。所以在广东话里,出门工作叫做【揾食】,就是出门找食物的意思。

而中国几大黑暗料理中,广东多道菜上榜。粤菜既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也是大多数人接受度较高的一种菜系…………

但同时粤菜中极端黑暗的玩意儿也不少。

从这其中便能看出广东的贫富分化的严重性。

四川盐工还有盐帮菜,有翘脚牛肉。到了广东这边的贫民,从虫子到老鼠无所不吃。

没办法,不吃就要饿死了。而广佛的富豪们则是各种生猛海鲜,一斤陈皮能顶老百姓一年收入。

汕头这边也是如此,有钱人家炖个鱼胶花的钱,普通老百姓一年也赚不到。

罗厚才当年跟着国民党军队出去,就是因为家里实在是没吃的。他又年轻力壮要吃大量的食物,待在家里会饿死的。

从1944年到1954年,一个不留神就离家十年了。

十八岁的小伙子已经成为了二十八岁的男子汉了。

罗厚才也算的上是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不对,罗厚才44年跟着国民党部队去了北方,在东北那疙瘩一打就是好几年,然后被解放军俘虏在解放,然后又在东北打了几年,再又去了朝鲜。

这十年里,罗厚才差不多八年多时间在东北那疙瘩待着。

他的乡音早就变了,从广东话变成了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这骤然回广东,他的广东话一开口就像个东北二把刀的硬唱粤语歌,任嘛不是啊!

很多人问他是不是外地的。对此罗厚才也只能苦笑面对。才刚回汕头,还没得及回家呢,市里面就派了人武部的领导过来接他。

请他吃了个潮汕当地特产的粿条,这一下就把罗厚才的味觉给唤醒了。

现在的物流和人员流动远不如历史上七十年后发达。

七十年后在华北甚至在东北都可以吃到广东的牛肉丸、又烧包、粿条等等。

在广东也可以吃到新疆风味的烤羊肉大盘鸡、手抓肉等等。

但是现在这个时节,小吃特产当真是一种出不了门的东西。“领导,这粿条这么多肉,太破费,太破费了!”

罗厚才一边说着破费,一边大口吸溜着用猪骨汤打底,另外再浇了很多猪瘦肉、猪心猪肝、猪肠的粿条。

所谓的粿条其实和北方的面条很像,只不过面条是用面粉做的,而粿条是用大米做得。

粿条可以说是大米做的面条,面条可以说是用面粉做得粿条。

粿条和比较常见的干米粉最大的差别就是粿条都是新鲜做的。

一般是头一天晚上泡好大米磨成米浆,第二天凌晨开始制作,早上就拿去买。

这东西保质期很短,尤其是在广东地区炎热的时候,粿条往往是大清早买好,中午就要吃掉。

不然没有冰箱的情况下放到下午就馊了。

往年时节普通老百姓有时候连大米都吃不起…………更别说这种用大米作为原材料进行精加工的粿条了。

这玩意儿在罗厚才的记忆里,只有地主家和城里的有钱人才能吃得起。

普通下苦力的人可舍不得吃这玩意儿。

小时候能吃到一碗粿条,那就相当于过年了。

人武部的领导笑呵呵的看着罗厚才道:“这破费什么啊。你可是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大英雄叻!大鱼大肉大海鲜什么的违反规定,但是一碗猪肉粿条我们还是请得起。”“现在我们汕头的情况比原来好多了。”

听到领导这么说,罗厚才注意打量了一下街面上的情况。

他现在在一家专门卖粿条的小店里吃饭。

其实从五三年开始,国家就开始抓国有经济发展。

但是主席等人看了李锐提供的历史上资料后,觉得国家政府可以当人民的娘…………

但是这个娘不能事事都管,尤其是微经济上。

要允许民间展开适当且有活力的微经济。比如早点摊、小卖店、小饭馆、小裁缝铺、小维修铺等等。

只有这样,社会才可以保持活力。因为如果国家要管这些,无疑是强行增加行政成本,而且吃力不讨好。

民众永远都有吃早点、买小杂货的需求。

这种微经济现在就抓起来,国家要付出远大于收获的行政成本,而且大概率可能还办不好。

国家需要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不是把精力全花在把一头乱发到处乱抓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