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来了大的
313
“东方红一号和长征火箭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了?“李锐将—杯刚泡好的茶水放在钱学森的面前,随后坐在钱学森对面的沙发里。
钱学森拿起茶杯闻了闻:“哟,主任你这还有龙井呢?”“什么龙井啊,三年前的茶了。当时过端午发的福利,一直丢在柜子里忘记了。今天才想起来,还好没坏,喝喝吧。现在这几年闹灾,茶叶的种植也减少了。这老陈茶倒也算是好茶了。”
“别说茶叶了,你要是喜欢等下拿一斤走。现在还是说说长征火箭和东方红卫星吧。”
李锐还是让钱学森聊聊正事。其实钱学森这人挺幽默还健谈,你要是愿意和他天南海北的聊,他真能和你聊一天。
“嗯,从去年拖延到了今年,长征和东方红都进入到了最后的总装阶段。这是详细的资料。"钱学森也不管李锐看不看的懂,直接拿了一个文件夹交到李锐手上。
“我们的升空重量比原敲定的方案多了差不多十八公斤的余裕。我上个月碰到了竺可桢教授,他拉着我聊了许久的气象观测问题。也聊到了卫星,希望我们能早点将风云卫星投产送上太空。”
“在这余量中,我们分配了一部分给气象卫星的预研和技术验证工作。还有一部分关于卫星定位的设想,现在也可以尝试验证一些前置技术。”
“之前少了这十八公斤的载重,很多方面不得不作出精简。现在好了,解决了很多问题。很多项目都可以更充分一点。为我们下一次准备发射的卫星做好技术储备。”
李锐一边听着钱学森的话,一边拿起钱学森交给他的文件看了起来。
钱学森还挺照顾人的,知道李锐和其他中央的领导看专业的学术报告肯定看不下去。
他写的报告都做了详细归类,如果看不了细则也可以看看概览,看概览也能大概搞清楚里面要表述的东西是什么。
李锐细细的看了起来,钱学森则在一旁慢慢的喝茶。在大概看过之后,李锐松了一口气:“好,好啊!这是好事啊。计划延期了差不多一年,我现在总算是能松口气了。”
钱学森呵呵的笑了起来。他知道长征和东方红本该是去年发射的,但是因为技术突破,所以专家组决定延期一年,换上新的技术在发射。
而这样的重大事件的延期,是需要一个人来抗责任的。李锐就是帮着抗责任的那个人。
他作为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副主任,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来把延期一年的账给平了,还不能延误其他的计划。
这一年李锐过的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好在是四处救火把事情给围下来了。
“还好你们这些科学家给力,不然我就成了裱糊匠了。"李锐终于轻松了起来。
“最后的时间定了吗?”李锐问道。
钱学森道:“一切按照预定没有意外的话,可以赶在十月份发射。”
“好,如果允许就定在十一发射。”
钱学森点点头,他知道李锐这一年来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如果能赶在十—发射,那么李锐之前背在身上的政治担子就少多了。
“对了,于敏那边的氢弹项目也差不多了。"李锐突然说道:“上次于敏来偷走我一箱肉罐头的时候和我说了一句,实地轰爆实验基本结束。技术验证也完成,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以后建立电脑模型做准备。”
“是个好想法。“钱学森点点头:“核试验这种事情早晚是不能在地球上搞的。我们有办法在电脑上先做仿真模拟,能减少大量的成本,还可以保护我们国家的环境。毕竟苏联和美国的核试验造成的坏处我们可是都知道的。"
李锐点点头:“就这些事情了,如果没事情的话你先去忙。我去和主席汇报一下我们最后定下的时间。”
“好。"钱学森拿着一斤茶叶走了。
李锐感觉自己的私人储备是越来越少了。他摇摇头,准备离开前往中南海。
但是他的秘书却叫住了他:“主任。”“什么事情?“
“苏联商贸组织的谢洛夫同志找你。”“嗯?”
李锐觉得有些奇怪。谢洛夫这人他很熟的,因为谢洛夫之前可是赫鲁晓夫的铁杆。之前赫鲁晓夫得势的时候,谢洛夫算是他在中国方面的代言人。
当时中苏贸易刚刚开头,可以说赫鲁晓夫和谢洛夫算是帮了中国很大的忙。虽然不可否认的是赫鲁晓夫帮忙的很大原因是他在为自己的利益做图谋。
但是帮助也是实在的,现在莫罗托夫上台之后可没赫鲁晓夫在时那么畅快了。
做外贸的都怀念赫鲁晓夫同志在时的年代,还有不少人私底下说:要是赫鲁晓夫同志当苏联主席多好啊。
而伴随着赫鲁晓夫的靠边站,谢洛夫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他现在还在中国这边负责协调贸易的问题。但是他的权力不如原来了,莫斯科派了新人过来,估计新人摸清楚流程后谢洛夫就要回去了。到时候就不知道被打发到什么椅角召完去了。
所以当李锐再次见到谢洛夫的时候,这个中年男人居然消瘦了不少。当初他可是个将近两百斤的胖子,但是这才两三年不见,他现在的体重估计就剩下一百四十斤了。
李锐给谢洛夫一个握手拥抱:“谢洛夫同志,好久不见了。没想到您现在清瘦不少,是在控制饮食吗?医生也说了,控制体重有益身体健康。”
谢洛夫干干的笑了笑,然后说道:“李部长真会开玩笑。我可不是追求身材好看的那种人。只是没什么胃口吃东西罢了。”
谢洛夫现在连烤鸭多吃的少了。
李锐打了个哈哈,然后问到:“谢洛夫同志你找我有什么事情。你也算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帮助我们不少忙。你是有什么困难吗?”
李锐这还真的不是说虚话,毕竟谢洛夫跟着赫鲁晓夫的时候可是帮着割苏联的肉给中国的。
如果谢洛夫有什么难题,又在可以帮助的范围内,中国还他一个人情也是可以的。
谢洛夫摇了摇头说道:“不是我的问题,是赫鲁晓夫同志。”
“嗯?赫鲁晓夫同志?不是听说他现在总是在贝尔加湖和黑海边上钓鱼吗?听说他每次都是鱼获满仓啊,他有什么难题?“李锐好奇道。
相比于自己钓鱼的此次空军,赫鲁晓夫听说在黑海海钓的时候钓上来过一条二十五斤的巨物。每次钓鱼就没空手而归的。当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你连鱼都能钓上来了,还能有什么难题?
谢洛夫又是干笑:“赫鲁晓夫同志想要推荐两名苏联科学家来中国,但是需要找人对接。”
谢洛夫的话还没说完李锐就警觉了起来。这话说的轻飘飘的,但是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苏联的科学家要来中国不难,只要苏联相关部门和中国沟通一下是很容易的。中国很欢迎苏联的科学家来中国搞研究或者是教学。只是苏联那边舍不得放人。
除非.......
“这两位科学家怕是有问题吧。”李锐看着谢洛夫的眼睛说道,他知道和这些苏联人交流要打开天窗说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