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新鲜事
367
小王全名王德庆,现在是一名调查记者。但是从前他不是干这个工作的。
从前他是在外交部门工作,会英语和俄语的他专门负责一些外交接待事宜。比如说有一些外国友人来中国,王德庆会负责当地陪工作,陪他们在中国转转,负责翻译和讲解。
但是他的人生轨迹在一次接待工作中有了很大的改变。
那是他在接待了海明威来华之后,海明威用了三年的时间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写下了许多的多文章,还写了关于中国的著作。
和海明威在一起的经历让小王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思想。他学习海明威一样写作,也存钱买了相机学习摄影,还尝试发表一些自己写的文章。
他发现自己从前单纯的生活在北京,有一种不知民间疾苦的错觉。
虽然说整个中国都不算富裕,但是北京这个地方再怎么样也比真正的农村好多了。
跟随着海明威的脚步,王德庆走了一遍长征路,真的亲眼去看了去感受了,王德庆才真正懂得古话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那之后,王德庆放弃了在北京安稳的工作,而是选择成为了一名调查记者。
他的父母一开始无法理解孩子的选择,因为外交部工作光鲜体面,但是去当调查记者可就不好说了。说是餐风露宿都算是轻的。
但是王德庆决定了,他就做了。父母并不能左右他的思想。
自己想要做,那便是去做了。
海明威现在是回不去美国了。虽然说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名气与日俱增,但是他得罪美国得罪的太狠了。
如果他要回去美国,大概率是要被自杀的。
还好老同志也听劝,没有非要回美国。而是想办法让自己的家人先去日本居住。毕竟日本现在的条件还是比中国好不少的。
海明威现在身上有不少的慢性病,毕竟这家伙的生活可算不上规律更不能算健康。
也就是他一直身强力壮,所以年轻的时候不显。现在年纪越发大了,他各种老年病都来了。
所以在商量之后,海明威也同意去日本修养了。刚好可以好好休息,他打算整理一下自己在中国的资料,好好的在写一本大长篇的小说。
对于海明威的新小说,王德庆很期待。
不过王德庆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就像现在他在淮南钢铁厂进行调研采访。
最近两年全国范围内钢铁的产量都在急剧增长。因为曙光厂投入的很多技术,已经一样一样的落地了。
再加上这十几年来国家不断的培养高技术人才。现在每年毕业的中专生数量可是比建国前呈几何倍增。
技术的下放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再加上充足的市场需求已经比元时空更早的开采资源以及从外部进口补充的资源。新中国的钢铁产能自然是不断的攀升。
淮南钢铁厂这两年的增长也挺显著的。王德庆作为调查记者,来这里进行采风采访也很正常。
就在王德庆完成了他对淮南钢铁厂技术革新和产能增长的纪实采访之后。
他走到了工厂的发货区,想要拍摄一些照片作为报道的题材使用。
现在的钢材全国都需要,所以出货的地方显得非常热闹。为了防止出错货,每一个来运输拉货的车队都会在自己的车上树上标牌。
比如说是某某工厂,某某城市建筑队等等。
而在这一众拉货的车队之中,一个拖拉机组成的车队显得特别显眼。更显眼的是,这支拖拉机运输队上面居然打着彭家村建筑队的名号。
这让王德庆非常的好奇。建筑队这个东西全国到处都有。但是成立建筑队最少也是乡镇一级吧,其实乡镇的建筑队都很少。基本上都是市里面和县里面才会搞正儿八经的建筑队。
这村子还能搞建筑队?而且他看到那些建筑队的工人招呼着钢铁厂的搬运工,帮忙把一捆一捆的钢筋搬上他们的拖拉机运输车。
看起来还是模像样的。而且他们要的钢筋数量还挺不少呢。
这让王德庆颇感有趣了,他走到彭家村建筑队负责拉钢筋的,成员旁边开口问道:“老乡,你们这拉这么多钢筋干嘛呀。”
“盖房子呀。”建筑队的成员理所当然的说道:“要不然还能干啥呢。这钢筋也不能烤串吃啊。”
彭家村建筑队成员的幽默让王德庆哈哈一笑。
王德庆继续问到:“这么多钢筋,你们建筑队要起多少房子啊?”
“你是记者同志吧。”运输队的队长看着王德庆胸前挂着相机,他猜测道。
王德庆点点头:“是的,我是记者。来采访淮南钢铁厂的产能增加的。刚好看见你们运输钢筋,很感兴趣。”
运输队长道:“这些钢筋的数量也不算多。也就是起几个小楼的量。你看着多是因为咱们拉货的都是拖拉机,咱们车小。”
“要是和旁边一样都是解放大卡车,这点钢筋都铺不满人家后斗一个底。”
作为记者的敏感性,王德庆很快就注意到谈话中的关键:“起小楼,你们农村不是盖瓦房,是起小楼?什么样的小楼?”
“就是三层半的小楼呗。还能是啥样的。”队长理所当然的说着。
这让王德庆更有兴趣了:“你们农村现在不盖平房,改盖楼房了?”
“嗨,瓦房这玩意儿盖起来不便宜,功能还不如楼房好呢。记者通知,你是不是感兴趣?要是感兴趣就去咱们村看看。”
“我们建筑队不光是给咱们自己村盖房子,还给周围村子盖房子呢。”运输队长大概不知道什么是打广告,但是他却想要给自家的村支书争取一些荣誉。
“这都多亏我们村的村支书领导的好啊。您和我们下乡看看,看看实际上的情况,您就能完全明白了。”
王德庆对此自然是却之不恭,他倒是想要见识见识,农村起楼房是个什么样子,这可是八百年难得一见的新鲜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