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围猎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三百七十二章 围猎

372章。

对于李锐来说,自从当上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这个职位之后,他的日子就没有一天轻松过。

他现在无比怀念当初自己只是管着破晓基地和冯石陆光达两人一起搭档,就负责基地里面几百个人的问题。那时候是最简单最轻松最愉快的时光了。

哪里像现在每天要处理的问题一大堆,要面对的敌人也是一大堆。

李锐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能力越强大,责任则越强大。

有的时候自己的敌人不仅仅是来自于外部,还有来自于内部。

毕竟看不惯他的人一直都有,而且数量还挺不少的。而给他贴标签这种行为更是被玩的飞起。

别以为贴标签这种事情是现代人才会玩的,实际上贴标签这种事情,从古至今一直都有。

而王德庆写的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一个导火索。

因为反对李锐,反对曙光系的人数量还是有的。力量也是有的。这也是李锐和主席以及真正有助于发展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主义者们接下来要真正面对的挑战之一。

总有人想着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尤其是借着三年自然灾害,中央完全取消了关于公务员体系内的供应双轨制。

现在自然自灾害消除了,夏粮大丰收,工业产能节节攀升。

但是也完全没有恢复双轨制的意思呢。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可就官不了生了。

毕竟公务员体系内有没有双轨制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这原本是一个好的制度,但是没有一个制度是能够长长久久的永存下去的。

这个制度早晚会成为腐败的温床。就像是原时空的克格勃特工,想买一个普通的咸鱼罐头,结果打开发现里面全是鱼子酱。最后牵扯出了一众红色贵族利用功勋商店进行中饱私囊的行为。

而王德庆的文章能够成为导火索原因其实也挺简单的。

第一那就是淮南钢铁厂的技术,是由曙光厂下放出去的。现在淮南钢铁厂的第一书记也是在曙光场历练过的。

第2点。让彭家村发家致富的一种技术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关于养猪场和辅酶。这辅酶技术是曙光厂派人手把手去教的。当年江明在香港和辉瑞等一众制药公司谈好了辅酶的出口贸易。

之后就是用他们投资的钱,搞了养猪场和辅酶的生产厂。

按照贴标签站队人的习惯。那可就是彻彻底底的曙光一系。

第3点那就是支持彭家村的高县长也和曙光系的官员有很多交情。

以此为契机,有机会了自然需要攻击。

想要攻击李锐和所谓的曙光系。其中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捧杀。

因为那些人暂时看出来了,当面锣对面鼓的和李锐单挑。效果并不好,很容易被李锐用超越时代的手段斩于马下。

既然如此。那就选择最简单的办法,把好事变坏事。

在他们看来宣传彭家村,这肯定是李部长大人亲自指点的。

既然如此,咱们就把彭家村捧得高高的。不仅要捧他,而且还要号召全国农村一起学。

管他其他农村有没有彭家村那样的实力呢。反正照着彭家村弄就好了。彭家村修了煤渣路,那么全国其他山村也要学。

彭家村建了砖窑厂能支付,那其他村也建。

他们搞建筑队,那其他村子也要搞。管你这些村民会不会建房子呢?反正就是要搞起来。

不搞起来就是不按照中央的要求做事。不搞起来你就是没有纪律,没有组织,不听党中央毛主席的话。

只要这样搞起来。那管你什么好事,通通都会变成坏事。

王德庆的政治嗅觉还是很好的。他连夜改好稿子在印刷厂把明天的早报印出来之前赶到了印刷厂。

原本的印刷厂厂长并不想进行修改。因为排版都搞好了现在,你叫我们重新搞排版。能赶得上明天早报的发行吗?

报社的主编也大半夜的被叫了过来。事已至此,王德庆不得不把话给说清楚,因为这个事情不说清楚,不管是印刷厂的厂长还是自己报社的主编,都不可能同意自己的行为。

把事情全都说清楚之后,印发厂厂长和报社主编对视一眼。

“老张这个事情有点难办。但是就算明天早报的发行会拖延一段时间。但看起来你们还是得改了。”

主编现在站在了王德庆这一边。

印刷厂的厂长拍了拍大腿:“这叫什么破事。真的就是不叫人安生。明明好事,都会有一帮人非得搞成坏事才开心。行行行,我现在就改。还好只有一个版面需要修改。要不然的话,明天整个报纸都要开天窗了。”

听到印刷厂的厂长愿意进行修改,王德庆松了一口气。

但是他也不敢离开,他亲自和印刷厂的工人连夜修改头版头条的排版。

工人一边干活一边骂他。没办法,这可是强行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王德庆自然没有办法向所有的工人都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他只能被动挨骂。一边骂一边受着,还要一边笑呵呵的给工人师傅递香烟。让师傅们加快点动作。

就这样王德庆一直在印刷厂忙碌到半夜3点多看见第1份报纸印刷出来的时候,他才松了一口气。

当然这也仅仅只是松一口气。第2天清晨当各大日报将报纸送到各个书报亭,任由大家购买的时候。

王德庆才庆幸自己修改版面有多么及时。

因为就在第2天,全国范围内许多日报都接到了不同的投稿。而这些投稿虽然来自于不同的人。但是发表的观点都差不多。

那就是关于农村学彭家村的问题。

在这些报纸上刊载的文章中,有很多文章看似中立。引经据典写了很多客观性的论述。

好似把彭家村成功的方面进行了各种分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