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农村经济
362
彭家村邀请人来参加自己建筑队的成立仪式是个幌子,彭学武真正的目的是告诉别人,自己这个村子可以揽活了。这十里八村的,这些年其实日子过的都还行。就算是有的村子因为村干部能力不够,无法带动村民集体富裕,但是根据新中国实力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大家的生活都是日渐提高的。最难的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没粮食吃。但是除了没粮食吃之外,生产队的工分和钱是要照发的。
尤其是李锐当了计划经济的主任之后,他手上抓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盘活农村经济。这话可不是单纯的说说的。全中国现在还有四亿五千万农民。而农村经济在盘活之前几乎是一潭死水。说来也许很多人不相信,在元时空一直到九十年代,农村里大多数人(尤其是中西部、中南部等不靠海且周围没有大工厂的农村地区)是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的。
李锐由记得自己小时候看的一个日本纪录片,拍摄关于中国美食的那种。(八十年代后期中日友好时期,日本NHK拍摄的中华美食寻访节目)
有一期是关于豆腐起源和豆腐美食制作的。其中有一个镜头就是拍摄淮南寿县八松山地区的农村。因为这里是豆腐的起源地,当地人也爱吃豆腐。在村道里可以听见小贩骑着自行车喊着豆腐的叫卖声。李锐第一次看还以为是在农村卖豆腐。
后来看下去才知道,当时淮南下面的农村人根本没多少现金收入。想要吃豆腐就是拿大豆换。小贩收大豆,一斤大豆换一斤豆腐。农村大娘觉得太贵了。(一斤大豆差不多可以做三到四斤豆腐)小贩觉得很冤枉,说柴火要钱、点豆腐的卤水要钱、做豆腐的场地要钱,自己磨豆子也很辛苦的,豆腐又放不住会有损耗,这些都是自己承担的成本。
自己就赚点苦力钱。大娘不依不牢,一直说小贩丧良心太贵了。小贩也急了,就说你要觉得贵就拿钱买。五分钱一斤豆腐,你掏钱我就卖。
大娘和小贩一分一厘的还价,最后还到三分五厘钱,小贩不干了,直接不卖。
后来大娘骂骂咧咧的走了。摄制组采访了小贩,小贩说在农村生意就是很难做,都没钱。自己主要在农村就是收大豆。收了大豆做豆腐,然后卖到城市里面去。城市里五分钱人家根本不还价,还是城市里的人有钱。
这段纪录片给李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纪录片拍摄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年代后期了,改革开放都十年有余了。但是农村经济却止步不前,甚至说有所倒退。占据中国人口近八成的农村,确实经济的死水区。豆腐发源地里种大豆的农民却吃不起豆腐。都八十年代中后期了,这个地方一个农村家庭一年的现金收入都不足三百块。安徽淮南还不是特别特别穷的地方。比淮南农村穷的地方有的是。农村经济大多数是以物易物。这样的经济交换模式只能完成极小额经济物资的流通。却无法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这就是毛主席在建国前就说过的话:我们全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经济生活还停留在古代。不搞生产队,不搞集体制,不把农民手上的小额物资集中起来进行集体交换(交易),农村的经济就是一潭死水。因为单个农民可交易的物资太少了,而和中国农村茫茫多的农民一个个单独做交易形成的成本又太高太高了。
所以李锐上台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职位之后,对农村经济就进行了许多尝试。比如说将原本的配额、票卷制度直接换成钱币。(早期农民交卖了粮食,收到的是政府开具的票据,根据票据上写的东西来兑换化肥、城市轻重工业品等,这种交易模式适合物资绝对稀缺时期。因为政府可以用相对充裕的物资来抵债。如果发钱,就会面临农村人想要花钱买东西,但是却买不到东西的窘境。)
还有在乡镇一级设立直接对口农村交易的部门。尽可能的让农民手里也有活钱。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村子有办法和彭家村一样有办法脱贫致富。即便是不能和彭家村一样事事带头,但是也要尽可能的把农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投入工业化生产。
彭学武现在管理的彭家村,已经算是自发的形成集体农场了。少部分的职业农民管理大量田地。
另一部分人则成为砖窑、预制板厂的职业工人。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养猪场、养鸡场的工人。
许大有他们就是建筑工人了。
所以当周围一些没怎么来过彭家村的人第一次来彭家村后,突然觉得这里有些不像农村。而是有些像一个企业的集合体。
虽然说和城市里的工厂不一样,没有那些车间。这里的村民也是种地、养猪,但是他们的感觉咋就不太一样呢?
很多人都盯着看彭家村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更多的人是在怀疑。怀疑彭家村整个建筑队有没有修房子的能力。
这些年,不少村子的村民都存下了一些钱。毕竟建国都十二年了,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剩下的九年也算是太平。按照古代周期来说,天下十年承平,百姓就算是安居乐业该起屋子该多生孩子了。
现在很多村子里的村民也有这样的打算。
“搞的神神秘秘的,这农村的建筑队还能是咋样。不就是那些老师傅盖的房子一样嘛。”有其他村的村长手上拿着彭家村送来的请柬,在那在碎碎念。尤其是彭家村还在晒谷场搞了很多椅子,邀请这些人一起坐下。这搞得很多人都不适应。
这是许大有他们从苏联学来的。他们见过很多次工程完毕(或工程开工)时的场景了。都是这样,搞一个开工仪式什么的。把人都邀请来,搞的很正式。彭家村自然是搞不到那种很正式的模样。但是搞个简单的仪式在农村也够用了,至少是似模像样。
而在今天除了这些被邀请来的人之外,还有个意料之外的访客。就在一众村长、支书等人落座后,他们起哄着让彭学武快点开始,最好开席,农村人别玩虚的。把我们请来了,没有酒没肉可不行。在一阵哄笑打岔的声音中,突然有一个人高声喊到:“哎呀!我看见了高县长来了!”
众人纷纷回头,打眼一看,还真是。一个边三轮摩托由远及近行驶而来,挎斗里不正坐着新来的高县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