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好是要成双
386
别说,还真别说。
这次张福带来的饮料引来了一众邻居的赞叹。
因为张福真的是点开了科技树了。幸福食品厂这些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依托于海南年年大丰收的魔芋田。
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上下对代餐粉的需求。幸福食品厂发展的很快。
不能说幸福食品厂再发国难财,毕竟他们也没涨价啥价的。全国的需求订单有这么多,也不能让海南的工人和农民打白工吧。就算是发扬风格,食品厂该要的成本也是不能少的。
需要运营维护的成本也因为产能需求的扩大而不断增长。
这三年以来,幸福食品厂已经发展成为了海南最大的食品加工厂,在全国范围内都算是数得着的大厂了。
张福也没有浪费这些年幸福食品厂的发展。把该要搞的建设都搞了,他和厂长陈来福商量。
厂里的效益,首重的是厂子的持续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给工人发福利。只有工厂能长期有效的发展,一直跟上时代的步伐,才可以长久的存在下去。依附于工厂的工人们生活才能好。
所以这些年幸福食品厂在技术改革上花了不少钱。这大概也是有个技术副厂长,并且这个副厂长还能说得上话的好处吧。
张福这一次带回来的饮料很受欢迎。有的小朋友喝了之后就要开口说:真好喝,我以后天天都要喝。
但是这话还没说出口呢,就被旁边的家长一把捂住了嘴。
呸呸呸,不吉利的话不能说。
还记得张福第一次带素毛肚回来的时候大家说的什么吗?这话可不能说,要是有个万一呢?!
虽然说新中国现在大力推广无神论。但是不吉利这种事情还是在老百姓的脑海里深深存在。
不过这次他们可能多虑了。再来三年奶茶、椰汁喝到爆的日子大概是不可能的。
因为幸福食品厂的产能都不够。
曹文清对张福研究的新饮品很感兴趣,在家里吃了饭之后,两个年轻人就去压马路了。
本来家里两个小的也想跟着去。因为曹文清每次来家里都挺大方的。
偶尔来张家都会带几个小的去买炸糕、牛舌饼吃。(注:牛舌饼里没有牛舌,是一种椒盐口味的点心)
尤其是张财和张喜这俩最小的,他们可是处于最馋嘴且最没眼力劲的年纪。
这俩小鬼头想着:曹家姐姐每次都会带自己吃炸糕,大哥张福在家的时候也会请我们吃炸糕。他们俩一起,我们岂不是能吃双份的炸糕?!甚至可以吃北京现在最奢侈的奶油炸糕?!
两个小的想的很美,但是也就是想想了。都不用张祥和桂花动手,张禄张寿两个就把小弟们给控制住了。
“洗碗去!光吃饭不知道干活啊?我都要收拾桌子丟垃圾,快去洗碗去!”
“作业写完了吗就敢往外面跑?!你作文呢,还有十来天就要开学了,你还差六篇六百字的作文吧。今天晚上写两篇!”
瞧,兄长如父。
这下好了,倒是没有人打扰两个年轻人压马路了。
两个年轻人走在路上,踩的地上的雪咯吱咯吱的响,两人相对无声。却是默默的看着对方。
偶尔露出一丝笑容。
两人之间已经太熟悉,有自己的默契了。
“你搞这个椰汁还有那个什么奶茶粉,还真的是有些惊喜,你之前怎么没和我在信里说?”曹文清双手插兜的说道。
“嗨,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搞成。这东西技术难度还挺高的。万一不成,我提前和你说了,就成吹牛皮了。”张福挠挠头。
“今年国家的糖产量会更高,到1964年,我预计糖的产量会突破七百万吨。有了这么多的糖,副食品的生产会更方便。”
“国家也在号召我们做食品的深加工,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值。”
曹文清点点头,这些东西都是国家政策,只要看报纸听广播的时候留点心就能知道。
国家现在把提升农民收入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做。
张福做的事情也算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了。
“海南那个地方,要说好也算好,有碧海蓝天挺漂亮的。但是说不好,也是不好。基础建设太差了,需要更多的建设。”
“那里其实农产品可以做的很丰富。只要有工业基础能接的上就好了。”
“我这次回来北京,其实也是想着该如何推广这些东西。这可能还需要咱们宣传部门的帮忙。”
张福说着说着突然觉得好像只聊这些东西有些不太好。
他对曹文清道:“文清,这几年你在北京过的……”
“我过的怎样都在信里面说了啊。可以说的都说了。不能说的都是保密的。”曹文清笑吟吟的说着。
“怎么着,你还想要我透露一些我们厂里的机密出来给你?”
张福听到这话自然是连忙摆手说道:“当然不是,保密协议我也知道的,我们自己的厂里也有机密需要保护的。你们厂要保护的机密肯定更多一点。”
又是一阵沉默。
两人踏雪而行,在北京的雪地里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
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总是很含蓄,很克制。即便是这么多年不见了,两个年轻人的感情明明很炙热。但是却没有肆无忌惮的奔放出来。这大概是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大的不同。
但是这种温婉而如溪水一般的感情却又十分的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