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也许没有错
“才十几年?”老丈人
老丈人站在三楼的窗口,看见了彭家村的大半个面貌。
整个彭家村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算得上是很不错了。
已经有了元时空后世八十年代中后期发展的很好的农村的感觉了。
网咖带来的技术发展和红利,在中国的这个小乡村也能见一般了。
整个村子现在已经是近两千的人口了。
除了这些年出生的婴幼儿之外,还有一些外乡嫁过来的女性。还有一些从外面来投奔彭家村的人。
这一千多快两千人的村子已经显得很有些繁华了。
四横四纵的水泥路组成了主要的乡村道路,虽然都不宽,有的狭窄的路只有一辆车那么宽。
但是却都是水泥路。这不要说是在中国的农村了,在苏联的农村都是很少见的。
彭家村现在能在全国的新闻上当做致富先进村来宣传,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们确实是发展的好,而且彭学武的眼光和手段也确实是强。
当然也是因为现在的政策也确实是好。
现在经济这块,主要负责的就是李锐。他多次公开讲话阐明态度:
共产主义不是穷,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共同贫困。我们现阶段的贫穷是因为我们过去历史的沉重包袱。导致了我们的生产力低下,所以才导致了中国人民的贫穷。
中国人民需要做的是富裕起来,每个人都富裕起来。每个村子也都该富裕起来。
大家都富裕,这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在这彭家村也是能窥见发展的一角。
农忙的时节已经过了,现在入秋收割了庄家,但是村里的人却并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感觉。这里好像没有农闲。
因为在村落的外围,养猪场和养兔场还在工作,三轮摩托车不仅仅用来运送货物,在这个时候也会拉着村里的人去更远一点的地方上工。
有砖窑、瓦窑的工作,也有去电线厂去工作的。
每个人看着都有自己要忙碌的事情。
今天是工作日,早上七点半的时候村里的喇叭准时到响了起来,开始播放早间新闻。
中学生们早就去到了学校,而一些小学生们则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上学。
卓雅父母看着那些孩子们带着红邻巾,开始邀朋结伴的一起前往两公里外的学校。他们的步伐有些赶,因为要是走的慢了的话,就有可能刚好赶不上第一节课了。
“这里才发展了十几年啊。”卓雅的妈妈说道:“从前这个地方,很穷很穷的。你能想象吗?我昨天和这里的女人们聊天(通过翻译),她们告诉我这里从前有多么的贫困。”
“那个葛丹,从前在村子里连一口饭都吃不饱。而现在他能盖这样的一栋楼。”
卓雅爹哼哧了半天,憋出一句:“那是因为他去苏联打工,赚了钱。”
卓雅妈也不生气,微笑的说道:“是啊,他去苏联打工赚了钱不假。但是这不也是他努力来的吗?他会焊接,能看懂建筑图纸,现在会中文和俄语。难道他不算一个优秀合格的工人吗?”
“就像是这个村里的其他人一样。他们从前都是穷的每天只能吃土豆和红薯,而且还吃不饱。你再看看他们现在吃什么。”
卓雅老爹想到了昨晚的那顿丰盛的宴席,吃的确实是好。
但是他还是道:“所以,你和我说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你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这个小村子,你不觉得很像是中国的缩影吗?现在这里发展了,也代表着中国的发展。你也许该收一收你的优越感,也许有天葛丹这里会发展的比列宁格勒更好呢。”
卓雅爹是个讲求实事求是的人,因为当兵打仗,尤其是打从前战斗力超强的纳粹精锐的时候,你不实事求是是会死的。
所以他没法直接说某些武断的话,直接说中国如何如何,葛丹以后也不会有出息之类的。
所以这老丈人憋住了,没话可说了。
而卓雅老妈则呵呵一笑的继续说道:“而且有一点,我觉得葛丹很好。”
“嗯?”卓雅老爹看向自己的老婆。
“你猜这一早,葛丹去干嘛了?”
“他去干嘛了?”
“和卓雅一起,跟你去买早餐去了。还顺便要买菜,还会做饭。他可不像你,昨天晚上他可是和卓雅一起收拾家庭卫生的。你每次回家可是往沙发上一座,什么都不干。”
说道这,卓雅老妈还真的是开始各种碎碎念了。
因为自己的老伴什么都还行,就是从来不干家务活。这一点显然比不上自己的这个女婿。
而等到葛丹和卓雅回来之后,葛丹不仅仅是带回来了早餐。
还真的和卓雅老妈说的一样。在家里和卓雅一起操持起了家务。
并且信心十足的要给卓雅一家做顿饭。
卓雅一边摘菜,一边好奇道:“丹,你真的会做菜吗?”
“会!那可会了!从前我穷,没东西吃的时候偷人家的东西吃。那都是我偷偷回家自己烧的。”葛丹话语中有一种对过去生活的释怀和开朗。
那些曾经折磨的他痛不欲生的经历,他现在已经可以当成奇闻异事一般和即将成婚的妻子说。
包括他少年时期怎么从国民党的部队里偷大米,逃跑的时候差点被枪打死。
还有他制作地笼下河抓鱼。有时候还会和隔壁村的孩子因为抓鱼归属地问题打起来。那时候隔壁村的孩子大,他打不过,就会晚上偷袭打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