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向着自由狂奔
171
总有人想要奔向新世界。
就像是总有人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乌托邦,或者说是地上神国,或者说是理想国的东西。
国际歌里曾经唱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
这个歌词好像是一种常识,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知道幸福是靠自己创造和争取到。而不是从什么地方施舍怜悯来的。
但是这世上却总有人把希望寄托于他人他国。总是幻想着地上理想国的存在。
就如十六世纪的时候西班牙编写的《中华大帝国史》,其中某些对中国的描述是能让李锐看了感觉心虚尴尬的,因为太吹了。明朝要是真的能那么牛,又何至于后面灭亡呢。
就像是现在这些准备前往美国好好去投奔自由的人,他们也就是将自己心中所寄托的一切美好愿景,都放在了美国这个国家的身上罢了。
当然对于莱文先生来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帮人真的能给自己拿钱啊!
这一次可以说是全球大联动了。因为美国发出了他们的法令之后,美洲和欧洲有不少人蠢蠢欲动。古巴那边卡斯特罗早就准备好一帮精神病、死刑犯、重型犯人等等。
中朝日三国也是做好了强力联动。
朝鲜这些年发展的不错,比元时空进展的还快点。就是可惜了金将军没能成为朝鲜最高领袖,只是在部队中担任一个不轻不重的职位,本时空看不见朝鲜的双日凌空天文奇观多少是有些让人遗憾了。
现任朝鲜领导人是金斗奉。原本金斗奉是难以担当朝鲜领导人的职务。不过朝鲜内除了金将军之外,还有其他人。大家并不希望看见武亭直接上位。
武亭上位,那就是党政军一把抓了。所以武亭自己也退了退,换上金斗奉是各个派系勉强妥协的结果。
朝鲜那边还有不少李承挽的旧部,其中很多人已经被拉去林场砍树砍一辈子去了。不过还有一些人疯疯癫癫的,也不知道是真疯了还是假疯了。毕竟李承挽大总统当年也装疯卖傻。
这帮人留在朝鲜也没什么用处,朝鲜也打算一起把这帮人给送去美国。
不过和朝鲜那边送人走不同。中国这边是有很多人要主动走。
比如说在上海就有一个本该是富二代富三代的人正准备利用家里的钱撤到国外去了。
因为早两年,在李锐的推动之下,新中国就开始搞相关法案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有的事情是拦不住别人的,有的人要走,那么让他们走就是了。
做好咱们的事情就好了。你要走,那就走,记得把离境税交一下就好了。
新中国比元时空早了几十年开放对外移民政策。你要是觉得中国待着不好,你走就是了。
毕竟李锐也是看了元时空中很多反贼的个案,虽然说不能以海量个案来判断一个群体。但是李锐真心觉得大家还是互相放过吧。
我走我的阳关道,你过你的毒素桥。
这上海这边就有人准备走了。
最先走的是一伙富二代群体。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先发展工业资本的地方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在上海和许多私营经济搞了公私合营。
像是老柳家他们家从前有印染厂。专门印染花布。
规模最大的时候也有个七八十号工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以入股的方式把他的印染厂给公私合营了。当然也没有亏待他。
每年给的分红并不少,尤其是这些年中国在印染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他原来的那个小厂早就被合并到上海市第一印染厂去了。成为下面的第二印染车间。规模反而比他当年开场的时候更大。
这些年印染厂挣的钱,那可真是如流水一般。新中国的经济越发的好了,民生开始慢慢腾飞。
经济好了,谁不想穿好看的衣服呢?各种鲜艳的颜色,俏丽的印花。
这些老百姓都喜欢。从前没有,无非是大家经济实力不允许罢了。
但是工厂赚了钱,这老柳家可却有些没那么开心了。当初公私合营的时候,就总觉得政府占了他们便宜。
现在工厂赚钱了,他们更觉得被占便宜了。
想着这个工厂如果还是自己的,那自己这一家现在得富成什么样子?
尤其是现在新中国的工业能力轻工产品都比原时空强太多了。不像原时空那样,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现在老百姓有钱,那是真的有地方花。
像老柳的儿子并没有什么能力。说公司千金买马骨也好,说共产党人不把事情做绝也罢。反正呢,也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事情做好。挣不到什么钱,但是呢也不累,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
不过老柳一家对此安排却不甚满意。时不时的就指天骂地。觉得亏待了他们。不给小柳安排领导岗位。
总觉得当初要不是新中国成立,如果还是他们自己发展的话,现在他们可能已经成为上海滩的纺织业巨鳄了。
自己的孩子又何必跟一群泥腿子和臭工人的孩子挤在同一个教室读书。
早就送到美国英国的顶尖学府学习真正的学问了。在中国能学到个啥呀?
现在他们终于可以走了。他们可开心了。尤其是小柳,这个叫做柳承志的年轻人。现在只觉得马上可以挣脱樊笼,复得自然了。
他是全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张开了的舒适。
关于中国要收一笔离境税。虽然说老柳一家有些不舍。但是想着能离开这里,他们咬咬牙也就交了。
还真别说,其实公司还挺希望他们一家走人的。因为主管的领导总是抹不下脸面。老柳一家仗着当初公私合营的时候也算积极配合了。所以做事不上心,有些散漫都没有怎么处罚过。
因为就怕留下坏名声,说共产党人卸磨杀驴。
现在他们自己要走,那是最好不过了。了
而在老柳一家的离别宴上,很多和他们类似的人也来参加了他们的这场国内最后的离别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