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热闹的朝堂 - 大唐贞观绝恋 - 芸芸众萱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大唐贞观绝恋 >

第441章热闹的朝堂

第441章热闹的朝堂  明显就不是一路人,虽说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回答杜大人有些不礼貌,但是狄英却觉得此时却只有这句话才能表达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狄英,你尽可能把链条完善,免得有心人攻击什么夺储陷害,再就照杜大人说的结案吧!”摄政王李恪随即面无表情的对着狄英说道。

眼下这情形,人家杜如晦说的也没错,狄英他们查也只能是做无用功,白白浪费了人力资源,有这闲工夫,还不如去把刑部的积案处理掉几件。

何况,多行不义必自毙,摄政王李恪已经私下里派人再下江南了,他就不信找不到其他的线索了。

狄英听了李恪的话却完全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摄政王什么时候也变得怕事了?他这不是明显的在包庇太子李承乾么?

难不成,因为太子李承乾和摄政王李恪以往有过节,所以现在都不能碰这个禁区?

这算是什么事?完全就是因噎废食,摄政王跟太子不对付,哪怕人神共知他也管不着,可就因为这个就要处处照顾东宫,他就实在是有些想不开了。

狄英也相信: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太子李承乾如果有除掉江南道御史的意图,就一定会有蛛丝马迹留下来,只要给他时间,他就不信查不出来,但摄政王李恪此时半途而废就让他有些思想情绪了。

狄英抬头看了看摄政王的脸,虽说很不愿意就此打住,但是最终也只能咽下自己心中所有的不满,默默的点了点头。

摄政王李恪也看出来了狄英隐藏的情绪,但没办法,他深深的明白这里面的水到底有多深,所以不能将他拉入这个漩涡当中。

这个小伙子就跟当初那个年少轻狂的自己一样,事非观念过于明朗,他现在还年轻的很,哪里懂得黑白之间还有灰色的存在?

最后,狄英垂头丧气的下去了,一边走他一边对着自己发誓:这件事情他一定要追查到底,绝不能让罔顾律法的人站在事外睥睨众生。

众人一看狄英这幅无精打采的样子,都不由得心里一紧,捉了王二,让他认了罪,更是搜出了官印,这不是万事大吉吗?怎么,难道又出来什么纰漏了?

不过,他们也知道,狄英作为他们这群人中的领军人物,一定能够把这些东西处理好的。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那个杜如晦果然如商议中所说的在朝上奏了江南道御史死亡案已破的消息。

众位大人一听杜如晦的说法,就猜出这里头肯定是另有玄机了,但常年浸淫在官场上的人个个都是人精,也就都集体选择了失声。

谁也不是傻子,东宫里的一个狗腿子能够有能耐杀死朝廷的三品大员?

更让大家觉得刑部完全敷衍了事的是,那个认罪者招认出来的帮凶,哪怕被杀人灭口了,他们都不能给个自圆其说的解释,总不能是他们杀完人后自觉亏心而自裁的吧?

那么也就很明显了,这件事情背后肯定还有个主使者嘛!不过对于这次摄政王李恪居然也放了太子李承乾一马,大家一时之间都不免觉得有些意外。

太子李承乾的脸色变化也没有逃脱众人的眼睛。当他听到王二被人赃俱获的时候,他面如死灰;但再听到王二扛下了所有的罪责的时候,明显的就又松了一口气。

脸色由红变白,再慢慢的恢复正常,谁都会觉得太子李承乾是自己心里有鬼。

国舅爷长孙无忌现在是恨不得把太子李承乾弄去大骂一顿,昨晚大家商量的好好的,说了要以不变应万变,可他倒好,就这种表现,实在是让他不太满意了!

他们早在那蠢货被捉后,就把所有参与装神弄鬼整死道御史的人通通都给除了,即便那蠢货不识时务的乱咬,也无法波及到他的身上,有什么好着急的?

再说,即便是朝臣和摄政王李恪都能看出名堂来,但他们找不出真凭实据也只能草草结案难道还能对他这一国储君动手?

太子李承乾这草包,就是个本末倒置的人,设计毒杀皇帝的时候他都不怕,偏偏这么点儿大的一个事情就瞻前顾后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至于么?

走仕途就要心黑脸皮厚,如此说来:太子李承乾实在算不得一个合格的政客,充其量也就算一个会投胎的草包。

与之相比,摄政王李恪就优秀太多了,两个人之间完全就不是在同一个等量级。

突然间,国舅爷长孙无忌脑子里也闪出来了一个念头,李承乾肯定还背着自己干了很多的蠢事,在江南一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来历不明的浮财,也一定来源于江南。

他望了一眼太子李承乾后,终于对这人稍稍看了起那么一点儿。

就说嘛,虽说,这个草包现在大部分事情都是由自己一手包办的,但江南的事情他就从来没有透露点儿风声出来。

他总还是记得,把自己的命根子捂在自己手里,哪怕自己跟在他的身边这么久了,两个人之间因为利益建立起来了超越父子一般的亲情,他都能滴水不漏的瞒着,倒是有几下子。

这些年来,他究竟是如何打理江南的呢?国舅爷长孙无忌此时也觉得很是好奇。

哪怕长孙无忌派了大量的心腹之人去江南调查,结果都无功而返,现在都只是知道太子李承乾在江南境内偷采银矿,可具体的位置和产量他却根本就查不出来。

长孙无忌根据这些年太子李承乾的奢侈程度和培养暗卫的烧钱速度初略的算了算,至少也是年产量在八百万两白银左右,相当于国库六分之一左右的收入。

如此多的私银流入太子李承乾的腰包,难怪凭他也能跟摄政王李恪斗了这么多年了。

人家凭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用人格魅力在吸引瞧得上他的人,而太子李承乾,则完全是用银子堆出来的跟随者。

再仔细分析一下,摄政王李恪的追随者都是铁杆,不容易对付;而太子李承乾的乌合之众,就是些势力之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