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述而篇第七(3)
第25章述而篇第七(3)
张居正注:“此虽孔子自谦之辞,其实学问之功,虽圣人亦不能废。故尧舜舍己从人,大禹不自满假,成汤之得师,武王之访道,皆不敢自恃其聪明,而必从事于学问也。” 解读
孔子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他所拥有的知识是靠着自己的勤奋聪慧从古代典籍中得来的。这一方面是圣人的自谦;另一方面也是圣人为了勉励大家勤奋学习,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生而知之”的人是不存在的,要想获得渊博的知识除了后天勤奋刻苦别无他法。人的智慧来自好古敏求,而不是依赖别人;敏而好学,废寝忘食,才能成就大学问。在求学方面,任何人都不能自恃聪明而松懈懒惰,学习离不开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不容许有丝毫的懈怠。今天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崭露头角。
7.21子不语怪、力1、乱2、神。
注释
1力:暴力,勇力。2乱:变乱,叛乱。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鬼神。
名家注解
朱熹注:“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
张居正注:“夫怪者诡异无据,虚诞不经,最能骇人之听闻,惑人之心志者也。力者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专用血气而不顾义理者也。乱者臣子叛君父,妻妾弃其夫,乃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者也。鬼神者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其感应之理幽远而难测者也。前三件非理之正,后一件非理之常。言之,则有以启人好奇不道之心,渺昧荒唐之想,故夫子绝不以为言。其所雅言者不过《诗》、《书》、执礼,其所立教者不过文、行、忠、信而已。”
解读
孔子极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却很少谈论怪异、暴力、叛乱、鬼神这些事情。这表现出了儒家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如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人合一的信仰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精神等。
人的所有言行都受思想的控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如果没有坚定的思想信仰,为人处世就会没有原则;而缺乏思想指导的人,必定会内心空虚。所以,只有树立正确而坚定的思想信仰,才能不被封建迷信思想控制,才能找到做人处事的准则。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理应崇尚科学,远离迷信。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1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1师:指值得我作为老师去学习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为师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名家注解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张居正注:“人君之学,尤须广求博采,凡臣下之忠言嘉谟,古今之治乱得失,盖无非身心治理之助者,诚能以圣哲为芳规而思与之齐,狂愚为覆辙而深用为戒,是谓能自得师,而德修于罔觉矣。”
解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以善者为师,而且也以不善者为师。圣人无常师,即使与少数几个人一同行走,也能在其中找到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对照别人的缺点自我反省,促使自己改掉错误。只要抱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好学态度,就能够时时处处地学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与缺点的人,往往就是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有些人喜欢以年长自居,以位高自居,骄傲自大,不愿向别人学习,这样的人很少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人无完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所以我们要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对别人的长处抱着欣赏的态度,不能嫉妒,而应主动效仿。看到别人的短处,就拿来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注释
1桓魋:担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
孔子说:“天给予了我这样的品德,宋国的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名家注解
朱熹注:“魑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则桓魑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
张居正注:“孔子虽知天意之有在,而犹必微服过宋以避之,则可见天命固不可以不安,而人事亦不可以不尽。故知祸而避,则为保身之哲,以义安命,则为乐天之仁。”
解读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宋国的司马桓魅听说以后,就带兵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魅带人砍倒大树,想要杀孔子。孔子在学生保护下,匆忙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魅对他是无可奈何的。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临难不惧、处之泰然的态度。在灾祸面前,能够做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从容凛然的恐怕只有一身兼具仁、智、勇三德的孔子了吧!
一个人具备了仁义、智慧和勇敢就会充满自信,临危不惧。圣人说上天赐予他仁德,就算是司马也不能对他怎样,表现了他自信的一面。自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德;但是自信不能过了头,否则那就变成了自大。
7.24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
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认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瞒。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圣人之道犹天然,门弟子亲炙而冀及之,然后知其高且远也。使诚以为不可及,则趋向之心不几于怠乎?故圣人之教,常俯而就之如此,非独使资质庸下者勉思企及,而才气高迈者亦不敢躐易而进也。”
朱熹注:“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与,犹示也。”
解读
从孔子讲给弟子们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胸怀坦荡,不仅重视言教还重视身教。孔子为人坦诚,在教学过程中毫无私心,即便对待自己的儿子伯鱼也绝不格外教诲,而是与其他弟子一样同等对待。
由于孔子实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法,可能他的学生们就认为老师对他们有所隐瞒。被人猜忌是痛苦的,尤其是被自己亲近的人不信任,所以,孔子特意对学生们的疑问做了解释。他在弟子们面前毫无掩饰,为的也是让学生们能从他的言行举止当中,获得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像圣人这样胸怀坦荡而又懂得身教的老师实在难得,如果我们能有幸遇到这样的好老师,就一定要勤奋求知,努力完善自己。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