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子罕篇第九(2)
第32章子罕篇第九(2)
本章与“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含义一样,是孔子到了晚年面对自己年老力衰,而道之不行的感叹。孔子为恢复周礼,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可是辛苦奔波了一生大道仍然无法推行。此句感叹中流露出了圣人面对天下无道而又无可奈何的深深哀怨。 孔子把推行仁道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他心中寄望的凤鸟没有出现,黄河上也没有再见到龙马负出八卦图,他就认为圣王治世不再出现了。当时,孔子已是71岁高龄,要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已不可能了。所以,孔子十分失望,觉得自己的时间已很少了。
9.70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与瞽2者,见之,虽少,必作3;过之,必趋4。
注释
1齐衰:音zcu,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2瞽:音gu,盲。3作:站起来,表示敬意。4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戴着礼帽穿着礼服的人和瞎了眼睛的人时,他们虽然年轻,孔子也一定站起来;从他们前面过,也一定快步走过去。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盖有丧的人方抱悲痛之意,于情可哀,有爵的人既受朝廷之命,于礼当尊。夫子但见其可哀可尊,即为之改容致敬,却不因其少与瞽而遂忽之也。
然有爵之当尊,有丧之可矜,人皆知之。惟少者人之所易忽,瞽者人之所易欺,而夫子哀敬之容不为之少异。此所以为圣德之至也。”
解读
本章记载了孔子对居丧者、居官者和盲人乐官的礼敬方式。孔子对这三种人特别礼敬,不论他们的年龄长幼,遇见他们,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以此表示自己的尊卑之礼和敬畏之心。孔子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了他极其尊崇周“礼”,并且身体力行,以期带动大家达到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居丧的人,内心哀痛,心怀仁德的君子会对其报以同情;为官的人,为民服务,我们对他们理应怀有尊敬感激之情;而盲人行动不便,大家更应该给予帮助。
所以,我们也要像圣人那样礼敬这三种人。同时,我们还要把以礼待人的做法推及到平时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与人为便,做到尊敬礼让。
9.11颜渊喟1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1喟:叹息的样子。2弥:更加,越发。3钻:钻研。4瞻:视、看的意思。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译文
颜渊感慨地叹息说:“老师的学问和仁德,仰望它越发觉得高深莫测,钻研它越发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地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了。虽然想像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儿人手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此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圣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到此地位,功夫尤难,直是峻绝,又大段著力不得。”又注:“此颜子所以为深知孔子而善学之者也。”
张居正注:“这篇中博文约礼正是圣学切实下手处,盖学不外于知行二者。尧舜以来,所谓惟精以察之,即是博文的工夫,惟一以守之,即是约礼的工夫。此孔子得统于尧舜,而颜子为善发圣人之蕴者也。学者真能从事于此,而加竭才之功焉,则何帝王之不可为,圣贤之不可及哉?”
解读
颜渊十分敬佩自己的老师孔子,他认为孔子的学问与仁德高不可攀,对老师的学说特别神往。此外,颜渊还谈到了老师的教育方法,对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非常佩服。颜渊跟从孔子多年,仍然感叹自己虽然想学习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因为老师的学问高深无边,根本不可企及。
“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成语“循循善诱”。循循善诱是指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我们今天的老师们需要掌握的教学方法。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1,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平?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2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且予纵不得大葬3,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病间:指病情减轻。2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3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做家臣,准备办理丧事。过了一段时间,病渐渐好了,孔子说:“仲由这种行为是欺骗呀!我没家臣变为有家臣来治丧。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与其在家臣料理下死去,还不如在你们学生料理下死去!
我即使得不到隆重厚葬,却会死在道路旁吗?”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子路欲以家臣治其丧,其意实尊圣人,而未知所以尊也。病时不知,既差乃知其事,故言我之不当有家臣,人皆知之,不可欺也。而为有臣,则是欺天而已。人而欺天,莫大之罪。引以自归,其责子路深矣。”
张居正注:“盖古时为大夫者皆有家臣治其家事,死则为之治丧,如以臣事君之礼,故子路以此尊孔子。然孔子时以去位,实不当有家臣,是未知所以尊之之道也。”又注:“一般是死,一般是葬,乃不待我以师弟之情,而欲强为君臣之礼,以至于行诈而欺天,亦独何心哉?由之此举盖非准不当为,且亦不必为矣。夫圣人于疾病危迫之中,而事天之诚,守礼之正,一毫不苟如此!此所以为万世法也。”
解读
孔子晚年得了重病,子路担心老师病逝,为了让老师死得风光,就让同门弟子们扮作家臣侍奉孔子。按当时的礼制,只有诸侯才能享有家臣侍奉的礼制。可是孔子只担任过“司空”“司寇”这样的大夫职务,并不能享受家臣侍奉的待遇。后来孔子的病情渐渐好转,对子路超越礼制让学生们伪扮家臣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儒家对于丧葬文化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办丧事时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等级规定操持。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如果违反了周礼的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一生恪守周礼,自然反对子路按诸侯之礼为他办理丧事。
同时这也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
做人要实事求是,做事不可以自欺欺人。摆架子做样子,崇尚虚荣,只不过是小人的作为罢了。天地不可欺,君子理应坦荡诚实,事实怎样就是怎样,不应该也没必要虚伪遮掩。追求虚名浮誉,骗不了别人,骗的只是自己而已。所以,我们要做务实的人,凡事讲求实事求是。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1韫匮:收藏物件的柜子。2善贾:指识货的商人。3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一个好价钱呢?”孔子说:“卖了它!卖了它!我等待着卖个好价钱。”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设此二端以问也。孔子言固当卖之,但当待贾,而不当求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