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子路篇第十三(2)
第46章子路篇第十三(2)
孔子的这句话应该是赞许鲁、卫两国的政事。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确实很相似。而孔子本人也在鲁卫两国都做过大夫,对这两个国家都比较了解。所以他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就像兄弟一样。 13.8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2。始有,曰:‘苟3合4矣’。少有,曰:
‘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
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2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3苟:差不多。4合:足够。
译文
孔子谈论卫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他刚有一点家产时,说:‘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又说:‘差不多完备了。’当他富有时,说:‘差不多已经完美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公子荆,卫大夫。苟,聊且粗略之意。合,聚也。完,备也。言其循序而有节,不以欲速尽美累其心。”
张居正注:“公子荆,是卫大夫。居室,是处家。舍,是聚合。完,是齐备。
美,是精美。三个苟字,是聊且粗略的意思。”又注:“大抵人之处世,莫病于贪求,莫贵于知足。然所谓知足者,谓其当下便足,非谓有所期限而止也。若有所期限,则亦不免于求矣。子荆当始有之时,不慕少有;当少有之时,不求富有,随时便足,’无事营求。非其心清欲寡,不以外物累其中者,讵能之乎?故孔子贤之,谓其近于道也。”
解读
孔子赞赏公子荆对财物的态度,这其中包括两点:一是对财富没有过多的欲望,二是容易满足。卫公子荆为卫国的大夫,位高权重,孔子通过述说他善于居家理财,来赞美循序有节,容易知足,不求华美,以讽刺当时奢侈的人。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统治者能够勤俭、节制,更好地修养自己。
我们常说知足常乐,《墨子》中有:“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指出并不是没有安定的居所,而是自己没有安定的心,不是没有足够的财富,而是没有知足的心。知足了然后才会富有,不停地占有财物,即使拥有天下也不觉得富有。《老子》中有:“知足不辱”。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人只有知足才不会被欲望所牵制,不为世间的欲望所累。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
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声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知足常乐是很难修炼成的美德。
13.9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雩毛,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1仆:驾车。2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赶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繁多了,又该给他们增加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起来了,再给他们增加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受教育。”
名家注解
朱熹注:“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
张居正注:“适字,解作往字。卫,是卫国。冉有,是孔子弟子。仆,是御车。庶,是众多的意思。圣贤一问答之间,而王道之规模、施为之次第,皆具于此,岂非万世之法程哉!”
解读
孔子与冉有之间的对话,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先富后教”。孔子认为,为政的首耍任务就是要使百姓富足,但同时应伴随着道德仁义礼乐忠信的教化。用现在的语言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并举”,使国家富足,人民知礼行仁。为此,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当今社会,开放搞活市场经济,一切措施意在“富民”;道德规范建设,意在“教民”。没有物质基础,很难谈精神层次的追求。古语说得好:“仓禀实而知礼仪”,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都是问题的时候,一切的道德都只是虚言。但是,仅仅“富之”就行了吗?当然是不行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富,为了吃饭,那样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一个一点底线都没有,一点道德都没有的社会同样是可怕的。人不仅仅是自然的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当一个个体的利益无限地扩大,最后到了损害整体利益的时候,就必然会产生一种规则来达到互相制约的目的。否则这个种群就必然会灭绝。在互相制约、互相妥协的基础上,用来保证种群利益的相对最大化,而产生的东西,就是道德。二千多年后,我们的举措仍难离孔子“先富后教”、“边富边教”的理论框架,可见孔子理论的博大精深和经世致用。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唧百已可也,三年有成。”
圈圈1期月:一周年。
译文
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治理政事,一年差不多见成效,三年便会有成就。”
名家注解
朱熹注:“期月,谓周一岁之月也。可者,仅辞,言纲纪布也。有成,治功成也。”又注:“《史记》,此盖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
张居正注:“昔孔手怀匡世之志,抱经纶之具,而不得试,故感而叹说:t当今之世,无用我者耳。诚使有人委我以国政而用我焉,虽至于周一年之月而已,将见弊者革,废者兴,纪纲法度渐次就理,皆有可观者矣。若至于三年之久,则化行俗美,礼备乐和,民生以厚,民德以新,而治功成矣。’惜乎不得少试,而使其徒托诸空言也。”
解读
孔子一贯认为,社会衰落混乱的根由是上层执政者没有像周王朝那样推行以德治国的方略。他认为如果自己能得到为官从政的机会,一定实行仁政,三年之内便能取得明显的治理效果。所以,他平时鼓励学生要有雄心壮志,努力施行仁政,认为只有那样才能功成名就。并以此鼓励学生心正身正地恒定于明确的事业,按老师所教导的施政方法行事。
“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见成效。”这是孔子自信的表觋,也说明他对“仁政”抱有极大的信心。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有君主能够任用我,我会先减轻人民的赋税劳役,让人民过上安稳的生活;然后再制定一定的礼制,以此来教导人民,这样卫国一年就会有起色,三年后卫国的强盛就指日可待了。然而,这一切永远都只是假设。在那样的时代,孔子的政治理想注定无法实现。这真是圣人的最大遗憾啊113.11子曰:“善人1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注释
1善人:指君子阶层中具有儒家美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便可以去掉残暴,免除刑戮。这话说得确实对呀!”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汉自高、惠至于文、景,黎民醇厚,几致刑措,庶乎其近之矣。”
朱熹注:“为邦百年,言相继而久也。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盖古有是言,而夫子称之。”
张居正注:“盖凡民之心,有善无恶,其所以放辟邪侈而陷于刑辟者,岂无仁义之良哉?‘惟上之人无以感之耳。善人为政,虽未必德业全备、礼乐修明,只以其一念醇厚之心,积之而化,便可使刑措不用,但须先后相承,迟以岁月耳。若夫圣人之治天下,何待百年,其效亦岂止此而已哉。”
解读
孔子十分认同“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能够去除残暴,免除刑戮了”这个观点。并且他时常以此鼓励学生们,希望他们心怀仁德,有朝一日能出仕为官的话,一定努力推行仁政。
如果君主能够施行善政,即使他本人才能一般,他所治理的百姓也一定会在君主善良的言行教化下慢慢地变得和善起来,甚至那些残暴之徒也会在和善的社会风气中得到洗礼而重新做人。敦厚善良成为一种民风,重刑杀戮这样的酷刑也就没有必要了。‘当然,实行仁政以净化民风并不像说说这么简单,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收到效果。这就需要执政者有恒心,有耐心,至始至终将“仁政”实行到底。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1亓后仁。”
注释
1世: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