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子罕篇第九(4)
第34章子罕篇第九(4)
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又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
朱熹注:“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又曰:“轻乎外,必懈怠于内,则所学不深,所知肤浅,所行虚浮,自然德威无所从树。”
解读
此章系重出,见《学而》篇第8章。
9.26子曰:“三军1呵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形容人数之多。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失去主帅,但匹夫却不可能使他动摇自己的意志。”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夫以匹夫之志胜于三军之帅如此,则志之于人岂不大哉?所以为学而有志于圣贤,则便可以为圣贤,为君而有志于帝王,则便可以为帝王。盖其机在我,夫孰得而御之?是以君子贵立志也。”
解读
一个大国的军队固然人数众多,势力强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将他的主帅掠夺过来;如同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于万马军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作为一个普通平民百姓,如果他志向坚定,无论多强大的威胁,都很难将之改变;如同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军队的主帅可以夺,但是人的志向不可夺。因为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纪律松散,其主帅就可能被敌方抓去,而主帅一旦被抓,整个军队就会全面溃败。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志向坚定,那就任凭谁都没办法使他改变。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贞操气节,没有坚定高远的志向,就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鄙视的叛徒。所以,志向的确立和坚守非常重要,是我们人生修养的必备要素。
立志当高远,并且立志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法替代。做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不能蝇营狗苟地活着,不能为了锦衣玉食而放弃自己高贵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这是做人的根本,我们要做精神的巨人,不论面对怎样的挫折,都不能丧失做人的气节。
9.27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t”’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和穿着狐貉裘的人站在一起,却并不觉得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这正如《诗经》上说的‘不嫉妒,不贪求,用到哪里不好?”’子路听后终身背诵这首诗。孔子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子路之志如此,则能不以贫富动其心,而寸以进于道矣,故夫子称之。”又注:“言能不忮不求,则何为不善乎?此《卫风·雄雉》之诗,孔子引之,以美子路也。”
张居正注:“盖仲由识见已进于高明,志趣不安于卑陋。故能有以自重,而不动心于贫富之间如此。昔子贡以无谄无骄为至,而夫子益之以乐而好礼,子路以不忮不求自足,而夫子抑之以何足以臧,皆取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
解读
子路生性耿直,勇猛直爽,而且襟怀坦荡,做人不嫉妒,不贪婪。他能够穿着一身旧棉袍与穿着贵重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聊天商谈而处之泰然,从没有自惭形秽的感觉,落落大方,直面现实。这说明他心理健康,不因为自己贫贱而自卑,所以,孔子欣赏而称赞他,并用《诗经》中的两句诗来勉励他。子路听到孔子的赞扬后,经常把“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挂在嘴边,孔子又及时提醒他不要自满。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不嫉妒不贪婪,不失为一种难得的生活态度,但又不足以心安理得。表明孔子希望子路不要只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有更高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的人富了,有的人穷了。很多人不敢面对贫穷,在富人面前往往自惭形秽,与子路这种不忮不求的健康心理相比,相去甚多。贫穷不是罪过,我们不能因此而感觉低人一等。我们应该秉持大义,光明磊落,学习不忮不求的健康心理,从容面对贫富差异。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1之后彫也。”
1松柏:喻栋梁之才。2肜:凋谢。
注释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
译文
张居正注:“盖治平之世,人皆相安于无事,小人或与君子无异,至于遏事变、临利害,则或因祸患而屈身,或因困穷而改节,于是偷生背义,尽丧其生平者多矣。独君子挺然自持,不变其旧。威武不能挫其志,死生不能动其心,就是那后凋的松柏一般。所以说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必至此而后知也。知松柏之后凋,则虽春夏之时,亦不可等松柏于他物。知君子之有守,则虽治平之世,亦不可视君子如常人。如必待有事,然后思得君子而用之,岂不晚哉?”
解读
孔子认为做人要有骨气。他用松柏不畏严寒比喻君子坚守贞操节义,认为志向远大的君子应该像松柏那样,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不随波逐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古往今来,松柏的气节操守不知激励过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其影响至今,妇孺皆知。
松柏四季常青,它们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极其旺盛,天气最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它们的高贵品质。所以,松柏成了“岁寒三友”之一,成为中国诗人画家借以表达高洁情怀的象征物,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有景观。“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君子只有经历了危难严峻的考验之后,才能看出其纯正高洁的仁德。越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民族危亡之际,越能显示出英雄们不屈不挠、力挽狂澜的本色。
身临危难,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平时是一个风流才子,但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他却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浩然正气,不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而且还以身殉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和平年代,我们仍然要像松柏那样,历练高贵的品质,培养自己高尚凛然的气节操守。
9.29子曰:“知1者不惑2,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
1知:明智,智慧。2惑:疑惑,被世事所迷惑。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被迷惑,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名家注解
朱熹注:“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张居正注:“盖智、仁、勇三者,乃天下之达德,学者之修己,帝王之治天下国家,皆本于此,故智至于不惑,然后足以照临四海;仁至于不忧,然后足以并包九有;勇至于不惧,然后足以裁决万机。欲学为帝王者,可不勉哉?”
解读
知、仁、勇是儒家主张的三个道德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认为明智的人能够洞察人情物理,掌握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所以不会被迷惑。仁德的人克己爱人,谨言慎行,心平气和,与世无争,事事顾全大局,所以没有个人之忧。勇敢的人天地无私,一身正气,见义勇为,大义凛然,无所畏惧。所以,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种达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明智的人善于思考,就像流水一样弯曲流淌,并不停滞于某一地方。所以,明智的人不感到疑惑。仁德的人追求道德完善,能够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繁琐之事扰乱心怀。所以,仁德的人不感到忧虑。勇敢的人应该以仁德要求自己,并且以智慧作为指导。因为符合礼义的勇才是真正的勇,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我们的人生不尽如意,生活也不可能时时完美。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我们只有努力修养仁德,透彻理解人生,按照仁德的要求运用大智大勇来解除我们内心的束缚和生活中的苦痛。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7;可与立,未可与权3”
注释
1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2立:坚持道而不变。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